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温河白钨矿与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之对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矽卡岩型钨矿床是世界钨的主要来源,中国钨矿居世界首位,而矽卡岩型白钨矿已占全国钨矿总储量的60%多,是分布最为普遍且最具经济价值的一类矿床。近年来新发现的麻栗坡县南温河超大型白钨矿床与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对比,具有相似之处,但也具有其独特的成矿地质特征。因此,将其与典型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将对该地区及越北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矽卡岩 白钨矿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 P57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80-1
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床(以下简称典型矿床),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大多数是产生在中-酸性花岗岩类岩石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的矽卡岩上,一般距接触面100~200米的范围内,少数产于内接触带。
而南温河矽卡岩白钨矿床(以下简称南温河矿床),既与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相似,又存在一些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将开拓了我们对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的找矿思维。就与成矿有关的矽卡岩而言,典型矽卡岩区域上存在相关的中-酸性花岗岩类岩石,而南温河矽卡岩区域内找不到与其相匹配的花岗岩及其他侵入岩类,而是目前初步认为的远源热液或海底喷流的热卤水,这种赋存白钨矿体的层状矽卡岩,在国外被称为“反应矽卡岩” (1980年地矿部情报研究所编“国外矿产资源概况”)。其它对比具体情况如下:
(1)大地构造:两者均分布于晚寒武纪地槽褶皱带中或在加里东隆起区与海西-印支拗陷区的交接地带。
(2)矿层年代:南温河矿床为早元古代;典型矿床为元古代-三叠纪。
(3)控矿层位岩性:南温河矿床主要为下元古界的以石英砂岩为主的钙—泥质—碎屑沉积岩;典型矿床主要为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石,其次为寒武纪、前震旦纪变质岩系夹灰岩、大理岩透镜体或钙质岩层,还有泥盆、石炭纪砂页岩。
(4)控岩控矿构造:南温河矿床拆离断层对区内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其主拆离带起控、导矿作用,次级同生、派生断裂、裂隙带及更低级别序次的微构造—节理、裂隙,背斜轴部虚脱部位,褶曲翼部层间滑动裂隙,则是容矿和储矿的有利场所;典型矿床与区域性深断裂有关,区域叉断裂可能对成岩成矿起着一定控制作用,褶皱构造以背斜较为有利。
(5)成矿岩体:南温河矿床区域内尚未发现相关的中-酸性花岗岩类岩石;典型矿床以海西-燕山期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主要又为燕山早起的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还有混合花岗岩、偶见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
(6)白钨矿分布特征:两者白钨矿多呈浸染状产于矽卡岩中或其附近的交代岩内。
(7)矿石品位:南温河矿床品位0.10-2.81%,平均品位0.40%,品位变化系数39-96%,分布较均匀;典型矿床品位中等(含WO3在0.13-0.61%较多见),分布一般不均。
(8)矿体形态:南温河矿床主要为似层状-层状,局部呈透镜状,偶有透镜状夹石,少有分支复合现象;典型矿床似层状、透镜状为主,次为扁豆装、囊状、脉状等。
(9)矿床规模:南温河矿床属于超大型矿床,金属量大于20万吨,矿体厚度不大(1~5m左右)长度最大可达7km以上,宽5km以上;典型矿床以大、中型为主,一般金属量在1-20万吨,矿体长一般数十至数百米。
(10)交代岩及其矿物:南温河矿床气成热液蚀变岩及区域变质岩分布广泛;交代矿物为透辉石、透闪石、绿帘石、符山石、石榴子石、硅灰石等;典型矿床通过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及有关蚀变分带,矿物组合十分稳定;交代矿物主要为透辉石、石榴石,其它种类甚多,但数量多少不等。
(11)后期退化蚀变作用:南温河矿床较发育,出现有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硫化物;典型矿床发育不强烈。
(12)形成温度、深度和压力:南温河矿床形成温度相对较低,深度相对较小,早期矽卡岩阶段在260-420°C,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在160-300°C,压力约为4×107-10×107Pa;典型矿床形成温度相对较低,深度相对较小,早期矽卡岩400-500°C,晚期矽卡岩及硫化物在350-300°C,压力为4×107-10×107Pa。
通过与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床的对比,南温河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具有大部分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与矽卡岩形成的相关的中-酸性热液来源及矿床规模。
根据对矽卡岩存在的南秧田组地层的矿物组成分析来看,在南秧田组(Pt1n)地层之中有一些矽卡岩的分布,其中有三层分布较广,厚度不大(1~5m左右)长度最大可达7km以上,宽5km以上,产于南秧田组(Pt1n)地层的中部,各自成层,呈面式展布,岩石由透闪石、透辉石、符山石、绿帘石、黝帘石、石榴石等气成热液蚀变矿物及石英、方解石组成,从矿物组成看,这套矽卡岩为气成热液蚀变作用生成。而气成热液来于何处,首先它不来自下伏的南捞片麻岩(Ngn),因它侵位时赋存矽卡岩的南秧田组(Pt1n)地层还未生成。而上覆的老城坡花岗岩(S3L)中,曾捕获有含矽卡岩及白钨矿化的南秧田组(Pt1n)地层的捕虏体,说明老城坡花岗岩(S3L)侵入时已有矽卡岩及白钨矿化的存在。而区域内其它花岗岩都较老城坡花岗岩(S3L)晚。故区域内找不到与其相匹配的花岗岩及其他侵入岩类,目前将其初步定为远源热液或海底喷流的热卤水。
这种赋存白钨矿体的层状矽卡岩,在国外被称为“反应矽卡岩”。这也应该是南温河海底喷流-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的层控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规模巨大的原因。
通过对比,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并不局限于产在中-酸性花岗岩类岩石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内,其矽卡岩形成的气成热液也可以来源于远源热液或海底喷流的热卤水。这不仅开拓了矽卡岩型白钨矿床的认识,也对麻栗坡地区及寻找白钨矿起到了重要指导找矿意义。
参考文献
[1]毕承思,中国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成矿基本地质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7年第17号.
[2]裴荣富,中国矿床模式,地质出版社,1995年227-230页.
[3]袁见齐等人,矿床学,地质出版社,1985年121页.
[4]石洪召等,云南麻栗坡南秧田白钨矿床层控似矽卡岩成因探讨,中国地质,201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