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骑行的新起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骑行的新起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汽车道不断地侵蚀着自行车道,曾经整排上百辆自行车等红灯、在马路上齐头并进的场面不复,凯特玛露那首《九百万辆自行车》中描绘的场景也不再存在。自行车的道路话语权节节败退,远远落后于汽车和行人,和盲道一样,遭受着“有形无实”的特殊待遇。而另一边,都市里骑着闪亮的“死飞”穿梭而过的身影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骑行俱乐部也纷纷涌现,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的运动骑行人口就已达到500万。

“骑车才能体会一个国家的精华。”著名作家海明威曾对骑行推崇备至。但在这高速飞驰的时代,我们在自行车上,真的还能领略我们国家不一样的风景吗?

新鲜的舶来品

时至今日,自行车已经成为西方人生活中最为热爱的三大休闲运动之一,虽然其发展也就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自行车在机械工业当中达到了极致,和相机、钟表这两个精密机械产品一样,都是机械工业水准顶峰的体现。但是在中国这个公认的“自行车王国”里,自行车在长时间里都是作为代步工具,一个廉价的出行工具,而并没有被赋予其他的身份和角色。也因此,有关中国单车的运动和文化,总是少不了外国人的身影。

2007年,德国专业的花样自行车选手伊泉姑娘在北京开了中国第一家死飞专营店NATOOKE,帮人组装自己的死飞车,免费教人如何骑死飞,在中国扎下了死飞的第一个根;2009年,由三个外国人在上海成立了Factory 5,北京著名的死飞团队BIGDIRTY(巨脏)也是有三个外国人创办的。外国人在中国死飞的普及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外国人在中国推广单车文化,总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今年Factory 5的野猫速递就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取得政府的批准,不得以搁浅。也因此,一些本土的单车人士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2008年,格子在北京开了中国人第一家死飞店;季明在推广潮流文化的同时,也于2009年创办了第一届死飞大革命,并成功举办至今,成为每年一度的死飞界盛事;以自行车位主题的酒吧和咖啡馆也在北京出现。各方单车势力纷纷抬头,自行车突然间就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被时髦化了的运动

“ 骑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一种瘾,钟情于骑行在路上的状态,自由,未知,期待,惊奇,可以获得,可以遗忘。骑行,在路上,用车轮丈量青春之路。”经常能看到骑行族们在论坛上如此对这项运动的赞美和抒情。在骑行爱好者之间,故事和经历,被拿来热烈的讨论,但最广为传播并被神话了的则是那些种种壮举。正如美国66号公路是朝圣美利坚的必经之路,骑行族们也视318国道为完成灵魂洗礼的旅途。

晒骑行318国道照片,早已在微博上屡见不鲜。每年死命地在这条进藏公路上蹬车的人数庞大,一到暑假,众多准备好或没准备好的学生都会蜂拥骑上318国道,上万人一同骑行,密集的路段每隔60米就能看到一个骑行者。而当他们或推车或搭车或咬牙骑到了拉萨后就会发现,拉萨街头随处都能看到身着骑行服的车友,骑行似乎已经变成在拉萨的内地人身上必备的一段故事,变成一种相互认同的标准和一个小小的谈资,骑行原本身上的耀眼的光环已经慢慢褪去,越来越成为一件正常的事情。

大概是在2002年开始的。“雁南飞”“心飞扬”等网络ID的骑行攻略曾被无数人浏览,作为骑行前的必读功课。之后“心飞扬”便创办了BIKETO“自行车旅行网”,成为当时中国骑行者最常浏览的论坛网站。

早期骑行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匮乏,网络成为大家结识的场所。网上相识,路上相认,大多还是单打独斗形式的存在。而到后来,书籍和电影则成了骑行真正的引爆点。如果说2007年台湾的电影《练习曲》只是通过单车环岛的事情让大家记住了那句“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的话,那2008年谢旺霖的《转山》和2010年日本人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则是真正点燃了大陆众多年轻人心里关于骑行的念想。

在微信公共账号里搜索“骑行”,得到的列表需要9次下拉加载才能显示完毕。而排在第一位的则是早早就被腾讯列为官方推荐的微信账号之一“骑行”。而在豆瓣图书里面搜索“骑行”或者“单车”,也会得到看似无穷尽的书籍,除去旅游指南类书籍外,更多的则是骑行者根据自己骑行经历而写的游记类书籍。你会发现,“拉萨”“环游”等字眼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但也有“90后”“慢骑”等词语和概念的出现。骑行运动所主张的自由主义,和凯鲁亚克式的精神,对一部分都市青年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同时也被他们视为特立独行的标签。

这样的情形,让著名的骑行者谢旺霖心情复杂,“看到单车流浪心理还是蛮矛盾的,骑完这趟之后,我其实不大敢骑自行车了。”在他眼中,自行车爱好者最初的愿意就是回归自然,就是回到那种比较单纯、比较质朴的,“而不是一切都在讲求快速、一切都在讲求效率,而是放慢脚步去欣赏自己周遭的风景。”

当骑行成为一种肤浅的标签被追逐时,让很多资深骑行者难以接受。对此,谢旺霖也感到些许无奈:“这样自行车就变成另外一种时髦的运动了,其实很多人想要去买脚踏车,但是他买的自行车其实是非常高级的,就变成了一种休闲运动,而忘却了用自行车代步或者用自行车旅行本真的享受了。”

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争夺战

“如果说自行车运动的技术,中国大概落后世界三十年,但是要论基础设施建设的话,起码有五十年”,3G门户总裁张向东说。自行车道越来越窄,街头停放自行车困难,自行车易丢不易找,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对自行车基本采取的都是一种拒绝的态度,你需要把前轮拆掉才能进站乘车。

2008北京奥运会开始前,首次引进公共自行车,但形象工程成分更多的这一行为,在奥运结束之后也难免沦为荒弃。以至于在很多城市,骑行者只能在深夜或者干脆到郊区,才能痛快地骑一骑车。真正的城市骑行氛围很弱。不能在生活中很便利的骑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单车文化的发展,减缓了单车真正融入城市人生活方式的步伐。

成立于2009年广州的拜客文化,是一家民间成立的单车组织,旨在提倡绿色出行,倡导有利于自行车出行的政策,促使城市设施对单车更加友好,是全国为数不多专注于促进单车友好领域的组织。给市长送单车、随手拍单车出行障碍、单车治堵、周五骑车上班等一系列活动,在提高单车的道路话语权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听到了单车的声音。

在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眼中,骑行甚至代表着未来人类城市出行方式的发展方向。“准确来说,慢行交通系统的出现,是对过往城市发展方式、城市交通体系设计思路的一个醒悟,是人们在思考未来城市生活如何更好时的一个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欧美不过是比我们先行几步。”近年来经由欧盟推动,一个环欧洲自行车骑行网络已基本建成,骑车环游欧洲已不是天方夜谭:一些街区将所有机动车道重新布置到小区,将一些区域划为机动车禁行区;一些条件成熟的地铁站点,创造条件让骑行者直接进入车站,并允许其将自行车带入车厢;一些公交车车厢后部设有专门供自行车使用的挂钩;一些企业鼓励员工少开车,为其提供补贴等。

“对我们来说,当前讨论如何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在我们未来城市交通中自行车可以扮演怎样的角色,并非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去赶人家的时髦,而是发展至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关注人们的出行需求和移动生活质量。”杨晓光说。

实际上,现在在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由于慢行交通系统的成功导入,已使得当地人利用公交的比例在增加。由此收获的整个出行效率的提升,让很多出行者对当地交通的观感大为改善。对于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中国大城市来说,骑行改变生活?在未来,这并非只是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