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成全孩子成为他自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成全孩子成为他自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育的终极使命是成全孩子成为他们自己,相信孩子具有积极的成长冲动,接纳孩子的本真面目。孩子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多元智能”的不同维度上,也表现在性格、气质、反应类型等方面,还表现在成长顺序和进程的不同。好的教育是成全人的教育,是在适当的时间提供适当的帮助。

[关键词]教育成全人;成长冲动;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38-04

[作者简介]耿涓涓(1969―),女,山西介休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一、教育是对人的成全

不久前,我遇到一群名校高三生,问及高考方向,他们都说金融财会类专业,毕业后想进“四大”(指世界上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安永EY)。成绩优异、多才多艺的他们,我相信会成功。但一个班上,那么多人拥有同一个目标,我就有点怀疑,他们是否在对环境作出判断的时候,少了一只洞察自己的眼睛?

古希腊德菲尔神庙门柱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生命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理解“我们是谁”。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福柯穷尽一生探索的是“自我”问题――认识自我――弄清楚自己是谁,以及会变成什么样子。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为了让女儿懂得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在女儿的一次生日会上给孩子讲了一个童话故事:

从前,有一棵很小的番茄树,安静而快乐地生长着。但是人们都告诉它,只要它努力,就可以长得很大,结的果实会像大西瓜一样大,像香瓜一样香,像苹果一样营养丰富。于是,小番茄树很努力地汲取营养,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强身。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而且,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小番茄树“不再是”番茄树了。它到处夸耀,说自己是一棵西瓜树、苹果树。

因此,教育的终极使命就是成全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在自己的对象世界和内在世界中赢得自由――自己是自己的理由,自己是自己的主宰,功过自承而不把命运推诿于自己的践履省思之外”(1993年5月,教育学者张文质受《教育评论》之托,对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做了一次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的访谈。)――有目标、有行动、有担当。

但实际上,在成人意识统治的环境里,孩子们多少对自我有些迷失。家长有意无意,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工具;老师有意无意,一厢情愿让学生按既定意愿发展。其实,学生不是为了家长和老师而存在的。

哈耶克认为:“强制之所以是一种恶,是因为它否定个人选择与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与权利,将其降低为别人的工具。”生命需要个体自主把握,因为人的生存不能替代。教育不应遮蔽每一个生命的色彩,教育要把本来属于人的东西重新还给人,把本来属于人的灵气重新还给人,让人的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二、相信孩子有积极的成长冲动

我的个人观察经验令我相信:孩子天生爱学习,只要我们把玩泥巴沙子都归入学习范畴。一个小塑料袋被风吹鼓起来,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能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快乐。在一切有机体及人类生活中,都可以观察到那种追求扩展、自主、独立、成熟的成长冲动,我相信这种能量潜藏于每个人身上。它的释放与喷发,是梦想,以及追寻和实现梦想的过程。这就像童话中的小母鸡卡梅拉那样。

在其他的小母鸡开始跟着妈妈们学习如何下蛋的时候,小白母鸡卡梅拉想:“下蛋下蛋,总是下蛋!我想去看海!”她有一个鸬鹚朋友叫佩罗,向她描述过令人神往的大海。可是父亲说:“你是一只小鸡,看什么大海!”……卡梅拉无法放下她的梦想。她常在小鸡们熟睡的深夜,遥望着窗外大海的方向……终于在一个夜晚,卡梅拉一个人轻手轻脚地离开了鸡舍,向着佩罗说的方向,去寻找大海……她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夜幕中,走啊走啊,走得两条小腿都发麻了,快走不动了……晨曦微露,在几乎看不到希望之时,她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啊,大海!

一切的疲惫、害怕……都被抛到脑后,卡梅拉在海滩上开心地玩啊、玩啊,先是堆城堡、捡贝壳,饿了,就捡几粒虾米填肚子;后来,她竟然勇敢地跳进了海里,还喝了几口海水。呸,好咸啊,她咳嗽了一会儿,就用一块木板玩起了冲浪。她游泳、潜水、滑行……还在海水里尿尿……她笑啊笑,笑个不停……

天黑了,她漂在大海上,突然发现不知如何回家……

这时候来了一艘大船,卡梅拉想:“我得救了!”但上了船听到的却是“今晚我们有美味的鸡汤了”!卡梅拉拼命解释她是怎样怀着对大海的梦想,如何到了这里……完全没有人理会……卡梅拉终于冷静下来,跟哥伦布船长谈:“如果留下我,我保证每天有一个鸡蛋来丰富您的早餐。”哥伦布同意了。但她从来没下过蛋。她想尽各种办法,转圈、倒立、蹦跳……终于下出了第一个蛋。

30天后,卡梅拉随船到了新大陆,在沙滩上遇到红色小公鸡皮迪克。皮迪克邀请卡梅拉去他家族营地,他们为她举行了欢庆晚会……卡梅拉发现这里的公鸡都没有尾羽(做了印第安人的头饰),卡梅拉生平第一次吃了一种黄色的糖豆……第二天,皮迪克带卡梅拉去各处走走看看……他们相爱了……后来,皮迪克和卡梅拉一起,乘哥伦布的船返航,回到卡梅拉的家乡,生下了小粉鸡卡梅利多和玫瑰色的小卡门……1

小鸡卡梅拉打动了我这个成年人。她的生命如此舒展自在,就像一棵枝叶疏密有致的树,不迎合、不招摇、不惊乍,春暖了,“憋”不住了就开花。即便空寂无人,也“山中发红萼”([唐]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开了落,落了开。自然,朴素。

卡尔・罗杰斯在长期个人治疗的深层接触中发现,即使那些麻烦很大的人,行为上已经非常的人,情绪看起来极不正常的人,在他们身上也真实存在着建设性的、朝向自我实现的、朝向成熟成长的、朝向于社会化发展的积极取向。关键在于,有人能够按照他们的本来面目接纳他们的独立人格。个体越被充分地理解和接纳,他就越容易摒弃那些他一直用来应付生活的假面具,就越容易朝着面向未来的方向改变。2

一个孩子不爱学习,要么是对某类事物不感兴趣,要么是不喜欢某种学习方式或进程。强制学习,会令成长的冲动被深埋于重重心理防卫机制之下。全面妥协、迎合外部要求的,可能精致而冷漠、苍白而充满优越感;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清新不逊的,可能自在而有益、平实而灿烂;敌意对抗的,可能就麻烦很大。

既然相信孩子的积极成长取向,就要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自由表达意志,独立作出决定,自行推进和调整行动的进程;给他们独立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己作出选择并且意识到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还要有耐性,该碰的钉子要让他碰,该绕的弯路要让他绕,该受的苦、累要让他受,该动的脑子要让他动。总之,要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守在悬崖边,允许孩子在底线以上自主经历一切该经历的东西。

三、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

每个生命个体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上帝是公平的,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打开另一扇窗。只是看你是否发现了那扇窗。人的自然禀赋也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事情。

有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影片诠释了这样一个思想: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需要我们去发现、关爱和培养。

九岁的小男孩依夏,他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相反的,他不能顺畅地阅读一小段文字,常常把字母b写成d,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请假条都写不下来,作业更是一塌糊涂,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一个智障儿童。

其实,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伊夏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家长的责骂和老师严厉的批评声中,他茫然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限度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

在新学校,伊夏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此外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使得他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终日不说一句话。这一切被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克看在眼里。通过对依夏的观察和家访,尼克发现依夏是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孩子,但是他的绘画却令人格外惊奇……了解到这些以后,尼克老师主动联系学校领导和家长,想帮助依夏,但都被认为是异想天开,同事们甚至嘲笑他,想出风头。对于这些压力,尼克老师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坚信依夏是个好孩子,只要认真培养一定会有所为的。从此,他牺牲了全部的休息时间,对依夏采取了一系列的、周而复始的特殊辅导,最终帮助依夏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乐,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校师生绘画比赛中夺取了金奖。

这让我想起两个5岁大的孩子“藏猫猫”。一个说,我看见你啦,在摩托车后面;另一个走出来纠正,这不是摩托车,是电单车,它没有排气筒。妈妈拿出一把扇子,一个孩子看着扇面,优雅地轻摇,说“好美啊”;另一个正看反看扇子的结构、骨架和材料,“这是什么做的?”……朋友家孩子大了,一堆玩具给小弟弟选。他不选崭新的,不选完整的,就挑那些跟数字逻辑有关的,旧旧的、七零八落的也要,很欣喜的样子……早早就有了倾向性。

(一)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多元智能”的不同维度上,也表现在性格、气质、反应类型等方面

课堂上积极主动大声发言,这固然好,但对这个优点强调得过了,也未必是好事。内在的生长并不与此一一对应。有阵子总看到媒体上说一些人出了问题,犯罪,但文章最后却有套话,比如“据熟悉的人说,此人性格内向、孤僻”。其实,内向的人,内心未必不阳光。只是有些人苦恼的时候去嗨歌,有些人静听大海的声音罢了。历史上似乎还没有人能证明性格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大或更小。

一个成天喜欢在草地上狂奔的孩子,没人跑得比她快。六一儿童节,幼儿园组织体育活动,那孩子却哭闹挣脱着不肯去场地,威逼、利诱,都没用。没出息?出不了正式场面?不喜欢集体活动?都不是。是那个老掉牙的高音喇叭,没完没了地发出高分贝的刺耳音乐,小小的空间又闷又挤,乱哄哄的。对一个听力十分敏锐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人群虽呈正态分布,但不同敏感程度的孩子也有好大一部分。稍微关心一下这事儿,发现身边熟悉的人,有能吃芒果却不能闻芒果味儿的,有无法戴金属框眼镜的,有小时候用指甲轻轻在自己皮肤上写字的,有眼睛不好却能分辨出细微的脚步声的……敏感的孩子,压力过大,会抑制退化,表现愈发笨拙;宽松愉快,却宁静致远,反而会有超常表现。3

(二)个体差异还表现在成长顺序和进程的不同

一个小姑娘半岁开始能用一个字进行语言表达,不算晚。可是之后一年多,最多只说三个字。周围的小朋友有些能呱啦呱啦跟大人争吵了,这孩子还只说两三个字。是不是有问题?虽说爱因斯坦五岁时的语言表达还不如他两三岁的妹妹,小姑娘的妈妈还是止不住地着急。在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她跟别的孩子妈妈站在一边儿聊天就说了出来。那天晚上,临睡前,小姑娘看着妈妈,连贯地说了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妈妈愣了一下,小姑娘听过多遍的古诗,她早就记得了?发音虽不个个儿精准,但这也是好长一句话啊。从那天开始,小姑娘就整句整句说话了,虽比身边好多孩子晚些,但后来也没觉得有什么妨碍。

一位妈妈看着自己宝贝的身材感到遗憾,腰好长腿好短啊。过了阵子,发现比例似乎好看了。再过阵子,发现这孩子每次长的时候,先长腰,然后腰歇歇,专长腿。另一个孩子,每次体检都不达标,后来发现这孩子跟体检“捉迷藏”,每次在标准的体检时刻――半岁、一岁……都缓慢不动,在体检完后的一个月突飞猛长。

不止是身体发育、语言发育,还有其他各个方面,虽然人类有一个大致的进程,但每个人的进程、顺序并非步调一致。有些大脑先于身体,有些先长个儿,等等,任何精准化的工业式标准,都不合适。

好的教育是成全人的教育,是在适当的时间提供适当的帮助。至少,不要在不正确的时间、不正确的方向强制推行“正确”的事情。

在以专业分工为特色的现代社会,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支持、宽容孩子的发展,是基于个人自然禀赋和意愿的专业能力。成全他们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并且靠这养活自己,教育才有意思,才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法〕约里・波瓦,〔法〕艾利施图.不一样的卡梅拉[M].郑迪蔚,译.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2] 〔美〕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美〕依莲・艾伦.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M].丁凡,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