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多读多写”、“读写结合”,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强调,“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然而,细观目前的阅读教学课堂,“大杂烩式”、“华而不实”、“耗时低效”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读什么?写什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性,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读写结合”中的“读”不能和阅读教学划等号,而是指 “对文章中作者写作、表达上的独到、精妙、可借鉴之处的品读”,而 “写”则应该是对“读”中悟到的“法”进行迁移、运用的过程。那么,如何抓住文本中可读该读之处,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第七册的教学案例谈几点建议:

一、量体裁衣——正确使用文本

目前,人教版教材中的选文多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呈现,文本教材大多不能直接作为范文使用。这就更要求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正确解读、裁剪、使用文本,让孩子读有所获、写有所依。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把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进行教学,同时指出不同的选文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特点,只有让每篇教材找对自己的位置,才能“物尽其用”。这为我们从根本上提高教材的效用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据此,笔者认为“例文”、“样本”类文本是进行有效读写训练的首选。当然,选对教材的同时还要结合学段目标、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二、舍末逐本——明确读写目标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舍弃杂而无效的“末枝细节”,精选内容、找准文本之“本”、紧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抓住学生能力的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

三、顺藤摸瓜——整合读写内容

经过近十年的课改实践,许多老师普遍感觉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教材中缺少明确的知识点,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常常是跟着感觉走,随意性、盲目性较大。许多老师往往是到了做作业、考试时再来“亡羊补牢”,费时又费力。因此,我们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金,才能顺着“教材”这根藤找到读写训练的有效路径。例如,笔者在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课文的备课中发现,这几篇童话故事中人物对话描写十分精彩,而且出现了三种基本的对话形式。于是在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我把学习运用三种对话形式作为一个训练点渗透到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在进行最后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续编故事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运用文中“板着脸、笑嘻嘻、龇牙咧嘴、可怜巴巴”等描写人物表情的词并使用三种对话叙述形式,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习作时语言形式单一的毛病。如果我们能常常抓住类似这样的藤必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化整为零——降低训练难度

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组后面都安排有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一般情况下老师们总是在上完整组课文后,花一两节课时间来指导、完成习作。在这样的习作课上,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绞尽脑汁仍一脸茫然、无从下笔的神情。如何降低难度,提高习作指导的实效,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状呢?笔者在执教人教版第七册第五组课文时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刚进入本组课文的学习时,我就先布置了习作任务“介绍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课间留心观察。接着在教学《长城》时,结合文本让孩子学习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的方法介绍校园里的三棵大榕树和综合教学楼;教学《秦兵马俑》时抓住文中“形态描写﹢联想”的表达特点,让孩子们进行“校园里的雕塑”片段练习;教学《颐和园》时抓住课文“移步换景”的记叙顺序,让学生练习用几句话将校园的几处景物连接起来。通过三次“化整为零”片段练习,孩子们欣喜地发现完成本次的习作一点都不难,笔者也欣喜地看到就连平时最怕写作的孩子也顺利地写出了两三百字的作品。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孩子运用这种方法写写“家乡的其他景点”。品尝到成功的甜头,孩子们也就“乐此不疲”了。

五、移花接木——连接课堂内外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观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老课文,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时都会通过播放录像、课件创设情境,想象画面,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感受文本、领悟表达,可是总让人有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前不久,我在教学本课讲到“人山人海”这个词时,无意间问了一句“大家在什么地方也看到过人山人海的情景?”。一个学生回答“元宵节时,我跟着爸爸一起去看灯展、民俗踩街,当时道路两旁人山人海,我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挤进去。”我眼前一亮,猛地想到: 踩街表演时路上人潮涌动的场景与本文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刚好很多孩子又亲身体验过,何不来个“移花接木”,进行一个片段练习呢?于是我让孩子们运用书上的“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等词语,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把活动前的等待、表演队伍来时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解决了“写什么?怎样写”两大难,孩子们“现学现用”自然写得有声有色,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促进了迁移运用,提高了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三得”。

思考:结合阅读进行习作练习,将听说读写语文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是许多国家母语课的基本教学模式,也是广大教师的共识。面对目前以“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形态,如何增强语文课堂中读写训练的意识,如何有效利用阅读教学课堂,创造行之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