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国广州公园建设与市民休闲生活空间变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国广州公园建设与市民休闲生活空间变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近代公园勃然兴起。民国广州公园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广州休闲活动空间发展的见证。民国广州公园作为市民的休闲活动空间和社交的场所,大大影响了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 民国 广州 公园 休闲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民国广州公园建设

所谓公园,顾名思义,即是为公众提高休闲活动的园林。公园这一个公共活动空间最初产生于西方,据民国学者研究,中国大陆公园最早建于上海黄埔应法租界,而后华界才始见近代公园。

鸦片战争后,广州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激增。通过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了解到当时广州城市街道的拥挤状况,仅有数尺宽的城内街道上挤满了形形的人群,由于没有城市规划,广州临街的店铺毫不间断地连接在一起。而同时代的西方,不仅有城市规划,且建设了公园供市民娱乐。近代广州城市景观与西方欧美国家城市面貌形成鲜明对比,广州城内因无公园之设,不仅在形象上有碍观瞻,对于城内居民的日常休闲活动,也大大折扣。当时市政专家甚至把广州和欧美国家城市建设进行比较,认为广州城内没有公园,犹如人无肺腑。广州人口众多,生活繁杂,无公园等娱乐休闲场所,“革命之都、首善之区”之美誉实在名不副实。民国广州市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建设公园的重要性,变着手建设公园数座,并拟定前清抚署、海珠、东较场、东山庙等地为建设公园场所。

1918年,广州成立市政公所,市政公所时期(1918-1921年),广州拟建设公园三处,即第一、第二、第三公园,但仅有第一公园(中央公园)付诸建设。第一公园建筑费用约十万元,公园采用意大利式,全园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园内栽种中外花卉百余类。第一公园完工之后,民国广州市政府又相继建设越秀公园、东山公园等,以满足市民娱乐休闲之需。

概而论之,城市建设有两种,一种是新都市的建设,另外一种是旧城改造。广州有着千年历史,城市建设显然属于旧城改造。纵观民国广州公园建设,城内郊外均有公园之设。这主要是近代以来,广州人口激增,城内人多地少,要在广州城内开辟公园,困难可想而知。另外,近代广州城市用地不断拓展,随着民国广州市政府拆城筑路,城市发展逐渐突破城墙限制,逐步向城郊扩展。据文献记载,民国广州城市人口密度达每平方英里11092人,由此可知,要在市内建设公园,难度可想而知。

但限于民国广州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市内又不能无公园之设,从历史记载来看,民国广州市政府解决公园土地用地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前朝原有官属地产、领事馆旧址等地开拓为公园,例如第一公园(中央公园)。二是原有寺院等官产地辟做公园,如东山公园。三是市区内外原有风景区的重新开发和利用,如白云山公园。 四是郊区民田及珠江沿岸地段辟为公园,如中山公园(今天河公园)。

2 公园建成后功效

公园的完筑大大改变了广州城市观瞻。民国广州公园开设之前,文献记载广州城除了几条新辟的马路和数十间赌馆、酒楼外,别无他物。广州市民终日劳苦奔波却无休闲娱乐活动空间。公园开辟后,非但净化了空气,提高了观瞻,同时也为广州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

(1)净化空气、提高观瞻,改善市内环境。公园如人之肺腑,公园的出现净化了广州城内空气,美化了城内环境。如第一公园完工后,园内尽植奇花异卉,美不胜收。市民来游,远望松柏耸天,绿树成荫。广州都市之美,因公园的点缀而大放光彩。民国广州市政府不遗余力地在公园内栽植花木,净化了城市空气,美化了城市环境。

(2)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娱乐之所。市政专家程天固云:“夫修养与娱乐问题,实为人生最要之一……以通例言之,如运动以求健康,演剧以励人心,音乐以和性情,图书馆以供诵读,园林以供赏玩,社交以增感情,皆足以供修养与娱乐者也。”对于广州公园的建设,当时市政专家尤为重视公园园内的设施布置。如民国广州市政专家林云陔曾撰文对花塔公园进行设计,如在花塔公园天然小山上设置喷水池两座,喷水池绕山而建,曲绕全园,婉转如带,因势利导,颇得天然之胜。后花塔公园虽未付诸建设,但当时城建专家的建设与构景并重的思想,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田园城市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公园社会功能的理解。

民国广州海珠公园开辟后,市民每游此园,但觉蚝光次壁,云影天光,晦明万状,颇为奇观。公园的建设,为广州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使市民在终日奔波之余能享受田园生活之乐。

(3)教育民众,开启民智。民国时期,广州城内公园既是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又在悄无声息地发挥着教化作用。当时国内城市建设专家也将公园内休闲娱乐设施的功能定位为:增进市民团结合作精神、寓教于乐,以开启民智。如海幢公园完工后,在园内设置民众教育观和播音台。这反映出公园建设在引进欧美休闲娱乐设施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 “游学”传统。人们在公园内寓教于乐。这也使得民国广州公园与西方公园的纯粹娱乐场所不同,教育功能使得民国广州市民的娱乐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挤压。

民国广州公园因多是政府主导建设,固公园或多或少地成为宣传国家观念和政府主张的场所。广州是革命之都,首善之区,固市政府通过建设纪念性公园或者园内设立纪念碑,宣传其革命合法性。如广州中山公园、汉民的建立以及越秀公园内设置中山纪念碑,中央公园内设置史如坚纪念碑等。

民国广州公园的出现,改善了城市环境,公园在当时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公园是集娱乐、文化、教育和政治多种内容于一体的社会活动空间。民众教育馆的设立,使广州市民寓教于乐,提升了市民的素质和价值观。

民国广州公园作为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的,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之一的广州,公园的出现促进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又使得公园作为休闲娱乐空间受到挤压。民国时期广州休闲娱乐空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历史轨迹。

参考文献

[1] 陆丹林.市政全书[C].道路月刊社,1928.

[2] 工务局提议开辟海幢寺为公园.(广州)市政公报,1929(9).

[3] 广州年鉴编纂委员会.广州年鉴.(广州)奇文印务公司,1935.

[4] 市植物园将收买附件民田[J].广州民国日报,1929(9).

[5] 陈植.都市与公园论[D].商务印书馆,1930.

[6] 林云陔.市政与二十世纪之国家[J].建设,1919(8).

[7] 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市政纪要[D].广州市政府,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