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克服害羞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克服害羞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活泼大方,有些人羞涩害臊,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内向?为什么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不同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有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乔希是一个性格外向的美国男孩,对于他来说,对人友善、广交朋友是很自然的,并不需要刻意为之。乔希的朋友梅根则不同,她性格安静,容易害羞,她对周围不熟悉的人或环境适应起来很慢。有些人认为梅根对人冷淡,不友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和她相处久一点的人都知道,她其实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朋友,一个很好的听众,并且拥有惊人的机智。她最亲密的朋友知道她更多的事情,比如她在钢琴弹奏方面很有才华,还自己谱写乐曲,等等。

为什么有些人活泼大方,有些人害羞,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内向?人的性格为什么各有不同?不同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有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将为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害羞是什么?

害羞是人类拥有的多种情绪之一,是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一种反应。害羞意味着某种不舒服不自在的感觉,如尴尬、紧张、羞怯、不安全等。害羞的人有时还会伴之以身体上的一些不适反应,如脸红、说不出话来、站立不稳、喘不过气来等。与在人群中和社交场合中应付自如的人相比,害羞的人害怕在公开场合说话做事,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想成为他人关注的对象。在新的或不熟悉的环境中,比如在开学第一天的新生欢迎会上,第一次当众发言,害羞的人会更感窘迫。当感到所有的目光都对着自己时,他们就不能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别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面对新事物,他们往往会犹豫不决。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宁愿旁观也不想亲身参与。他们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人和新的环境,所以他们更愿意呆在熟悉的环境里,与熟悉的人在一起。

害羞的感觉可以是轻度的、中度的或强烈的。轻度害羞或者说“正常害羞”现象相当普遍。在美国,约40%的成年人都有害羞的时候,他们也参加派对,也去酒吧、美术展览馆等公共场所,但会有羞怯的表现,其中有多达15%的人会从害羞发展到在公共场合感到困窘尴尬,再发展成为社交焦虑症,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甚至“离开家都有困难”。极端害羞导致的严重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据统计,这类患者约占美国成年人口的2%。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不是害羞与其性格有关。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许多性格特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外向型性格、内向型性格、敏感型性格及多重人格性格等。外向型性格的人自信,精力充沛,喜欢与人交往,喜欢新奇的体验,喜欢结识新人,期待更多参与社交的机会,在社交场合往往会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并很容易与人找到共同话题,他们因此很得人缘,在社交中也更容易成功。内向型性格的人则相反,他们容易害羞,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想要和大家聚一聚的时候,也都会有想独处的时候。总体来看,大多数人在社交性上介于合群与害羞之间,只有极少数人缺乏足够的社会交往,甚至对社会交往心存恐惧。

我们为什么害羞?

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成果支持大多数人的看法:人的性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先天遗传”(生物学上的因素)与“后天影响”(环境和教养)的结合,塑造了我们的个性与行为模式。对害羞这种性格而言,情况也是相同的。一个人是否害羞,部分原因与遗传基因有关,但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后天习得,以及人生经历等的影响。

遗传基因决定了我们身体的一些物理性状,如身高、体形、眼珠和肤色等。遗传基因同时也会对某些人格特质产生影响,包括害羞在内。一些人因遗传因素而天生害羞。不过,有遗传性害羞倾向的人并非一定会发展成为害羞性格的人,后天环境、人生体验和生活经验等也对性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生体验对害羞性格的形成十分重要。面对有可能导致自己害羞的情景,一个人采取什么方式应对,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性格的形成。如果害羞的人能一点点地接受新东西,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但如果他们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受窘,被取笑或被欺负,他们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变得更加害羞。

一个人是否会变得容易害羞,周围人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害羞孩子的家长如果过于谨慎,或过度保护,就有可能使孩子在面对不适应或不熟悉的环境时,采取退缩态度。

大多数害羞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只有少数人(15%~20%)有明显的可被人觉察到的害羞表现。不同文化中的害羞程度也有所不同。相关调查表明,以色列人是最少害羞的;日本人和中国台湾人是最容易害羞的;在过去30年里,美国人的害羞程度增加了10%以上。

害羞,还是社交恐惧?

自心理学家提出“社交恐惧症”和“社会焦虑症”以来,害羞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视为一种心理问题。那么你能分辨自己究竟只是害羞,还是有社交恐惧症呢?

大多数人的害羞并不会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大的困扰,他们能正常地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会慢慢结识新人,结交新朋友,发展新的友谊,熟悉新的环境。他们会与人慢慢熟悉起来,在可以信任的朋友面前,他们完全可以克服自己的害羞感觉。

只有极少数人的害羞会发展到难以克服的程度。那些害羞感变得极为强烈的人完全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去上课,不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极端程度的害羞会变成一种强大的恐惧感,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完全避开社交场合,不愿尝试任何新事物,不愿结交任何新朋友,甚至与老师和同学都无法正常沟通。

极端的害羞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交往,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自信和自尊。极端害羞的行为通常被称为“社交恐惧症”,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逐渐克服极端害羞的感觉。

极度害羞或社交恐惧症是可以克服的,需要付出的是:时间、耐心、勇气和实践。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得到的回报是:克服羞怯,建立信心,拥有更多朋友,对自己有更多自信,拥有更多生活乐趣。害羞与大脑结构有关系吗?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害羞或性格内向的人的大脑看世界的方式可能与性格外向者有所不同。约20%的人天生具有感官知觉敏感性特征,表现出害羞、爱哭、爱问不寻常的问题、喜欢独自沉思等。在处理视觉信息时,他们大脑的某些区域显得更加活跃。敏感型的人在做决定时需要更长的考虑时间,对闲聊、噪声和人多的地方更容易感到厌烦,更容易受到咖啡因作用的影响,更容易受到惊扰。也就是说,这种大脑敏感性几乎体现在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