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改之殇――人才短缺已成信息化发展瓶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改之殇――人才短缺已成信息化发展瓶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医改的突破口,那么卫生信息化人才就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瓶颈所在。

新医改以来,卫生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与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卫生信息化投入的不足和医院等卫生机构对处于边缘化的信息部门不够重视,更遏制了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全国横在医改面前的一道难题。

用人单位面对人才短缺的困惑与解决办法

其实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也无论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是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都普遍存在医学信息学人才捉襟见肘的局面。远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医院,近在一线城市中的三甲医院,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还在严重依赖供应商。而作为医疗IT软件供应商的乙方,也同样存在招不到交叉型人才的困惑。

在笔者采访过程中,记忆深刻的是一次走访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部门主管向笔者“诉苦”:“说实话,以前的信息科就是领导随意安排岗位的部门。因为信息科在医院长期处于一个服务部门的地位,作为一个边缘化的部门,从来没有被重视过,仕途上也不吸引人。”正因为信息部门是一个辅助部门,而非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即使现在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把信息部门的地位提升了起来,其还是处在上没有顶层设计、下没有人才引进的尴尬境地。

作为研发医疗信息产品的供应商,同样存在招不到合适员工的困惑。银江股份有限公司COO,医疗事业部总经理裘加林告诉记者,现在的厂商之所以将医疗软件做成一个工程,是因为医院业务和流程的复杂性与不可复制性。而厂商所拥有的人才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的IT人才,在对医院业务一点儿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去做的产品,何谈标准!因此医疗IT厂商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聘用学习临床医学的本科或研究生;有的从医院高薪挖来专家教授;有的建立自己的培训机制,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弥补IT对医疗认识的不足,才能贴合医院的需求来生产产品。“一方面我们自己有很多做信息化做了很长时间的IT设计人员。第二,我们有很多医院顾问,他们是把握方向的人。就像是船长和水手的关系,懂行的人来把握方向,不懂行的人按照懂行人的建议来设计。”裘加林说,这也是企业中最常见的将医疗与IT结合的方式。

在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不足的现象则更为严重。时任山西省安塞县副县长的赵燕曾经在采访时解答乡村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问题。当时,作为国际IT企业英特尔参与支持革命老区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并为基层医疗组织提供电脑操作、教程课件等方面的培训。赵副县长说:“我们自己要造血才是根本,不能光靠人家输血。先培训我们已有的部分员工,首先把我们这些员工培训得会管理了,会操作了,让我们这些人再下去培训村医,只能用这种办法。”确实如此,医疗卫生信息化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比较专业的人才,作为第三方培训力量不可能长期为基层提供人才支持。但项目总要持续发展下去,这个时候,自身的“造血”功能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回归卫生信息化人才的话题,我们发现,当下最缺乏的是既了解医疗需求又掌握IT设计的复合型的交叉人才。从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人才现状来看,可以说企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为现在的医疗IT厂商变成了一个人才的大熔炉,不但提品,还培养人才。企业做了本该是教育来做的事情,这对我们的教育界来讲又是个不小的压力。

人才的培育不能离开教育

人才的培养必然不能离开教育,现在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的短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没有配套造成的。在国外,医学信息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有30年的积淀,但它仍然在发展,每一个领域都有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内部已经有很严谨的知识体系。现在很明确的是,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必将成为医疗卫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医疗改革提供实际的建议和指导。在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1. 公众对医学信息学的理解仍然不够

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医学信息学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有人认为它仅仅是一个工具,有人认为它是一项技术或是一个软件。“真正意义上的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分支学科临床信息学指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医院临床包括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但在完整的学科体系里,医学信息学是涵盖生物信息学、图像信息学、临床信息学、公共卫生信息学这几个领域的。”北京大学医学信息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雷健波说。

应用在临床诊疗、医院管理方面应该就叫做临床信息学;应用在设备、信号获取、信息处理及图像方面可以归到图像信息学;而生物方面、蛋白质翻译转录、通过计算机来模拟生物过程,通过信息学的方式来研究其规律,可以归结到生物信息学范畴。

其实,医学信息学就是一门交叉学科,不可以说它绝对属于或不属于某个领域。比如数字人体等研究,这项技术原属于解剖学,但经过数字化的三维重建,将一个传统的研究方式导入到信息技术中,那么这个学科就已经涵盖到医学信息学里面。计算机辅助手术,辅助治疗等技术,都是很典型的临床信息学研究的内容。

2. 学科没有独立,高度不够

为什么医学信息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呢?这是因为医学信息学所涵盖的这几个方面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它有很多的方法和技术是可以相互借鉴,很多IT技术可以相互促进,所以才整合成一个大的医学信息学,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们可以看到,在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方式都在慢慢起步和发展。不同的是,高校、高职专科乃至社会培训机构所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这件事,但鲜有人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去做这项事业。

现在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将“医学信息学”挂靠在别的一级学科下,这就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医学信息学”专业尚属目录外专业, 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 能否在教育部新一轮的专业论证和目录调整中确立应有的专业位置和学科归属还是一个未知数。另一方面,对专业的定义不同也会导致学生培养方向的不同,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还有待时间来考证。

在国外,都是先把医学信息学这个学科体系建立起来,然后在学科的高度下来做研究,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系统化、专业化的人才,才有利于进行更有价值的科研。

3. 师资力量不够

如果说学科建立是战略性的,那么医学信息学教师队伍不专业,专业教材不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等等则属于战术性的混乱。这也从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现阶段培养不力的尴尬局面。由于医学信息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不容忽视。现阶段应实实在在地建设和规划好教材体系,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把医学信息学的理论体系支撑起来,整个的学科构架就不能实现。

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想在朝夕之间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可能的。我们关注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解决方式,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从思想上的转变。

1. 用三个标准衡量,培养专业化人才

中国医科大学计算机中心主任王世伟教授说:“我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我问同学们将来学什么?大家都说‘学医学,学技术’。其实这个标准已经不全面了。联合国对全世界的医学院校的学生有一个标准,来评价医学院学生的核心能力――一是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二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三是批判性思维。这三个是一个核心,缺少任何一条都不行。”

可以看到,联合国这个标准的核心并不是我们一贯强调的医疗技术。怎么理解呢?在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评价已经逐渐由过硬的技术转变为更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广东省在十一五期间做了一个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调查,调查发现,具备了相当的IT知识和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学生就业率最高。这说明信息化处理能力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共识。

王世伟认为,医生要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当一个好医生。恰恰我们中国很多医学院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很欠缺,我们学的知识很死,靠背,靠高分。医生不能完全凭经验,就算治好了100个病人,也不能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去对待第101个病人。所以医生要大胆得否定自己,同时要借助网络化的技术来共享经验。要记住――共享的不只是自己的经验,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验。

2. 认清发展机遇

从我国的国情来说,新一轮的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和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系统,这是新医改的重要支撑,为我国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代涛说,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或许与国外稍有不同。一方面我们要站在学科的角度,学习国外的经验,将其作为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从而培养系统的、建设性高级人才。

从临床信息学角度来看,我国医学信息学也应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拓展研究领域,探索医学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融合相关的科学方法,增强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并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渠道,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和医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