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通过“需求”讨论空间的营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通过“需求”讨论空间的营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布莱恩-劳森教授提出的关于人对空间的三个基本需求为依据,对华侨大学综合教学楼群学院中庭空间进行对比分析,揭示空间环境与人心理以及行为关系的密切性,响应了空间人性化的设计趋势,努力寻求条使人与空间相融洽的途径。

关键词:空间需求;单元模数制建筑;刺激性;安全感;标识性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39-04

1.前言

华严经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正所谓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每一个细小的实体摆在不同的地方,看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是一处不同的世界,譬如一座建筑、半扇墙、几棵柱、亦或一排长椅,几盆花草,这些或大或小的实体的出现,根据他们的位置就会产生相应的人类活动,紧接着空间就呈现现在我们面前。空间如世界一般,并非实体,而是存在于人类大脑的意识观念中,依附一花一叶,伴随人们的活动而生长,因而,空间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满足于人们意识中对它的需求。

城市发展对建筑的大量需求使得设计的周期变短,土地使用愈发紧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旧建筑改造项目、单元模数制建筑大量出现,与此同时,这两类建筑空间与使用者之间关于人性化的矛盾也日益突显。

旧建筑改造本着节约的原则利用原有建筑的结构、材料等,通过改变空间来达到新建筑的需求,如何使新旧完美结合是重点,其中优秀的实例有北京798艺术区、上海1933老场坊等。

而单元模数制建筑由于本身的建筑属性、结构、空间等因素,使得它的组成部分缺少了独特性,而呈现出一种基本形态,正如赫兹伯格提出的“形式在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能够使自己适应多变的功能,呈现不同的外观。”这种打破了功能与形式一一对应关系的建筑形式给后期的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创造余地,如赫兹伯格的蒙特苏里学校,以及著名的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于是设计者在对这些基础空间进行二次设计时就应格外注重空间与使用者的联系,彰显使用者的特色,使空间拥有生命。

2.以使用者的空间需求为核心的空间营造分析

华侨大学综合教学楼是一座典型的单元模数制建筑,由五个组团串联组成,以字母A-G由东向西顺序命名,其中C-F四个组团以相似的结构、空间布局容纳了8个学院中庭,是学校各学院的办公区域。如图1、2。这种典型的单元模数制空间形态使得每个学院在最初都获得了相似的基础空间,在建筑结构、外观、空间组成都统一时,要想获得个性,就必须对内部空间进行再次营造。本文重点以8个学院中庭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院中庭是学院师生交流、活动及学院办公室所在场所,相较于教室的通用性要求,它应体现各学院的特色。

(2)空间完整且较大,可塑性强。

(3)人流量适中,便于分析研究。

学院中庭的基础空间形态如图3所示,一二层为阶梯教室,三至五层是中庭空间,中庭东西两侧为办公室,南侧与走廊相连,北侧通室外,顶部为采光天窗。现将从东向西8个中庭分别编号C1、C2、D1、D2、E1、E2、F1、F2。

根据布莱尔·劳森教授所著《空间的语言》一书中的定义,人们对空间的基本需求为三方面:刺激性、安全感和标识性,且这三方面的需求应达到某种平衡,这个平衡点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如:年龄、性格、身体健康程度、社会背景等。

2.1刺激性,情感变化的诱因

2.1.1场合与刺激

空间可以传达出一种潜在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意识,使人产生出紧张或轻松、兴奋或乏味的情感变化。不同的场合下,所需要的刺激不同,如游乐场与办公楼,一个需要能够激发人们最大兴奋度的刺激,而另一个则需要引导人谨慎、持久、专注的刺激。图4和图5分别是不同两个学院中庭摆放的桌椅,相同的基础环境中,只因桌椅的不同的样式,所传达出的隐含意义却大为不同,这种由物体所散发的不同气质,控制了它所处的空间,使得整个空间都带有与物体同属性的潜在特性,从而直接刺激人的意识。很显然,图4带给人的是是一种严肃、谨慎的气氛,而图5则是一种轻松、随意的氛围。可见,不同环境刺激或影响人们的意识,使人们产生谨慎、肃穆或愉悦、悠闲的情绪。

2.1.2刺激元素

图6是中庭空间产生刺激的元素所占比重情况,由图可见植物是最常见的要素,其次是桌椅。相同的要素,根据其摆放排列的方式或造型不同所带给人们的刺激也大为不同,如图7、图8和图9所示的E2、F1、D2中庭植物的摆放,有孤植、线性、簇状三种不同的摆放形式,前两种所传达的信息是——有序、点缀,而后者流露出的语言则是——蓬勃、引人注目。对比而言,在学院中庭这种功能为交流、访问、活动的空间后者更能烘托气氛,使空间富有生命活力。

2.1.3刺激曲线

莱恩-劳森教授将刺激的变化归为:无趣——适宜——烦躁、无法集中精神,如图10所示。这是针对于长期处于一个环境的人群得到的结论,而除此之外的非长期使用的人群来说则并不适用,如学院中庭办公室的教师是长期使用者,而大量的学生则是短期使用者,显然对于学院中庭,短期使用者的刺激性研究甚至更为重要。那么,基于这个因素,根据莱恩·劳森教授的变化曲线衍化出短期使用人群的刺激变化曲线如图11所示。将两幅图结合,则会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刺激分析图,见图12。

根据曲线图所示,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将E2中庭的刺激元素去除,如图13所示,此时正是位于曲线A点处,即中庭空间对人的刺激非常少,在这样的环境中,完全没有可以使人停驻眼光的刺激元素。作为长期使用者的教师很难不会产生厌烦,无聊的情感;而短期使用者的学生访客等,则无法通过刺激元素来缓解因紧张或等待而产生的不安情绪。同样,这样的氛围也不会吸引人在此处停留。反之,假使学院中庭空间里充满了宛如酒吧般的灯红酒绿,刺激元素多到眼花缭乱,正如在曲线C点处,那将会多么可怕。

因此寻求空间的“B点”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适合的场合中选取恰当的刺激元素对空间进行营造,满足人心理上对空间的需求,这是一个好的空间应达到的要求。在8个中庭中,比较满足B点要求的是D1、D2和C2中庭,适量的刺激元素,以及适合的营造手法,使得它们有趣味且并不杂乱。见图14、15、16

2.2安全感,精神愉悦的保障

2.2.1熟悉产生安全感

熟悉的人,熟悉的场景,以及氛围等都会提升人们潜意识中的安全感,这些熟悉的元素可以引导人们快速地做出符合场合要求的动作、语言,将自己自然融入到环境中。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除了要让人们在生理上感觉舒适外,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心理上让人们乐于接受。人对空间安全感的强弱,就是人愿意接受环境的程度。社会在人的意识中镌刻下了各种各样的隐性规则,当这些规则成为身体的记忆时,只要出现相似的环境场合,人们的行为就会自发的遵照规则未进行,这一套规则可保证人们的言谈举止不会受到嘲讽或批评并在环境中如鱼得水,这就是一种高程度的安全感。而激发这些规则的关键点则是空间环境中所带给人们的某种信号,可以是色彩,形状,亦或是家具的摆放方式,甚至空间的名称。例如:进入图书馆时保持安静,进入音乐厅时要衣冠整洁。

2.2.2对陌生环境的应对

当到达一个陌生的空间环境,人们下意识会寻求熟悉的标识来应对意识中的规则,以便使自己快速做出应对。一个好的空间设计就是有鲜明的、正确的、适度的代表此处场合的标识,引导人们安全感的产生,反之,则会使人可能面临行为差错,从而产生强烈的不安。如图17所示的C1中庭,中庭底层北端是一个休息茶座的小空间,中部是羽毛球场,其余四、五层均无任何设计布置,假设一个来访者在某一工作日到访,初步印象便是空旷的场地(根据校方规定只有在放学之后或休息日才可以使用中庭运动器械)和半开敞的茶座,以及两侧的数间办公室,当来访者的潜意识自发寻找社交规则时,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此中庭是供教师办公、学生来访及活动、访客参观的场所,那么将会允许访客四下走动参观并在茶座休息。

(2)此中庭是供教师办公、学生来访及活动的半公共场所,访客在被指引及允许下可参观并在茶座休息。

(3)此处中庭是仅供教师办公休息、学生来访的半私密场所,学生及访客四下走动参观,在茶座休息是不被欢迎的。

那么,究竟哪种行为才是适合这个空间场合的,在怀疑犹豫产生的同时,不安感随之而未。

2.2.3人流状况统计

图18是工作日和休息日每个学院中庭除长期使用者(办公室教师)外,15分钟时间段内到访中庭的人流量统计,采样时间选在某个周三和周六下午3点到5点。人流量的大小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从两个柱状图中不难看出各个中庭人流量差异很大,可以确定的是D2中庭明显要比其余中庭更加吸引人。图19是D2中庭和C1中庭在工作日人流活动的具体情况,从图表中可以透露这样一个信息——D2中庭是一个欢迎老师、学生和访客休息活动、参观的公共场所,它的内在属性是愉悦的,开放的,人们可以轻易找到适合的行为规范,从而精神放松,安全感提高。然而,从C1中庭的人流活动统计表可以发现它备受冷落。

2.3标识性,体现个性与可识别性的关键

基础空间中如何才能体现个性,这也是空间再营造需要解决的关键。布莱恩·劳森教授提出:“空间的一个功能是创造一种环境,一种有利于我们,按照我们日常生活中身份的范围来行事的环境。”赫兹伯格以比希尔保险公司为实例的人性化考量虽然没有能够被广泛采纳,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值得借鉴的深远影响。具有强识别性的空间即拥有鲜明的个性,从其中可以读出此空间的属性,进而了解主人的情况。当今已不是规模化、批量化的天下,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独特的个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人们日益对“人性”的理解与回答。

2.3.1“家的”标识性

学院中庭是学院师生共同的家,那么此时她就不仅仅需要具备基本使用功能,而更应该体现家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这个“家”所特有的,能够让“家人”充满归属感,让来访者能体会到主人的热情与欢迎。然而,8个学院中庭却只有少数几个具备了这个特质,大多数的中庭则缺少能代表自身特色的“标识性”。

2.3.2代表性元素的缺失

由刺激元素比重图可知,大部分的学院中庭仅以植物、桌椅、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元素未营造中庭空间,这些元素基本无法体现学院特色,更遑论标识性。如下表所示,C1、E1、E2、F2中庭,仅有文字铭牌和若干横幅作为标识,缺少更有特点,趣味性强的元素来代表学院。较上述四个中庭识别性稍强一些的D1、F1、C2中庭,增添了展板、展栏、书画室元素,通过这些元素来体现学院特点,但传达性仍旧不强。比较好的是D2中庭,除展栏外,模型、大幅壁画、评图桌这些可视性极强的实物来代表学院特色,一目了然,较单纯的文字图片传达性要强很多。

3.结语

归根到底,空间设计的关键即是对人性的探究,环境对于人生理及心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在研究这种影响并将之赋予设计中时应遵循着人类本能的意识反应,我们努力追寻的即是把“人造”更加贴近“人”,正如N·J哈勃肯瑞所说:“平常人的本能的特性远比刻意创造的个性重要。”因此,空间的再次营造即是对于人本能心理生理活动的一个迎合。

本文对华侨大学综合教学楼群中庭空间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基于对单元模数制建筑空间特色的一种思考,也是对人性化设计的一种探究。满足人对空间的需求是空间营造的根本目标,三个基本需求:刺激性、安全性、标识性是人与空间交流活动的可视化概括,通过将这个理论应用在单元模数制建筑的空间营造上,可以初步窥探到基于心理学上的空间人性化设计方法,进而可以应用到其他建筑类型空间营造上。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

[2]赫尔曼·赫兹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1.154.

[3]李冬冬,汪永平,赫曼·赫兹伯格的结构主义思想,华中建筑,第24卷08/2 13-15.

[4]丁尚,郭榕榕,再生空间的当代阅读——浅议旧建筑改造,山东林业科技,2009年第4期,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