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美国人笑得更大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美国人笑得更大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Q:是好莱坞电影陪伴着你长大的吗?

A:对。好莱坞电影陪伴了全世界的人成长,大概除了利比亚。我看了相当多的好莱坞影片,比法国影片还要多。

Q:你并不生长于美国,这种好莱坞“局外人”的身份是否给了你看待这一主题的独特视角呢?

A:正因为外国人的身份,我才会使用一些美国人不会用的“过时”手法和参考资料。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曾有一个工作人员对我说:“这个镜头美国味儿太足了,只有外国人才拍得出来!”在美国不会有人愿意这样处理。但我只把自己当做导演,我是法国人也好,澳大利亚人也好,火星人也好,这丝毫不重要。好莱坞超出了美国,好莱坞属于全世界。

Q:当说你想要拍一部默片的时候,是否有人认为你太疯狂了?

A:在某种程度上是的,他们认为我太疯狂了,不够理智,甚至是偏执。但有时候你就是得努力去做一些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一个导演应当直面自己的责任一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讲述故事。(默片主要是肢体),所以讲故事与编剧、演员无关,它由导演决定。在默片中,故事蕴藏在影像里,蕴藏在你传递给观众的信息里。

我观摩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影片。俄罗斯人简直是剪辑的专家。你看过《持摄影机的人》吗?它好到令人难以置信,它没有脚本,没有演员,凭借剪辑的魅力,它获得了成功!德国人则注重画面感,表现主义所涉及的领域不仅仅是电影,它还与艺术、美术、音乐、建筑有关,德国默片是视觉性的、具有表现力的。法国人的专长又与前两者不同。我最终选择了美国类型默片,主要是默片时代最后五年的影片――那是由黄金时代的影星用静默的语言演绎的。它与时代中的人息息相关,是一些关于情感与欢笑的经典故事,戏剧性强的情节剧。其中出类拔萃的有茂瑙的电影,约翰-福特的《一门四子》,金维多的《群众》,以及约瑟夫.冯.斯登堡的电影。它们太棒了,这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Q:在拍摄《艺术家》之前,你是20年代的音乐、时尚、电影的粉丝吗?

A:是的,但我并不痴迷于那个时代。我的下一部电影会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我只想拍摄美好的事物。我的前两部电影一部发生在60年代,一部在50年代。而《艺术家》发生在20年代,那是一个有着“电影基因”(cinegenic)的年代。汽车、道具、服装、发型、裙子,每一个细节都给了你编织故事的乐趣。比如音乐,我热爱爵士乐,当你有好的材料,那么即兴演唱的过程就是无比美妙的。所以,为这部特别的电影做一些细致的工作是天经地义的。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的名字不太好记,但却是今年颁奖季里重复得最多的名字之一,他导演的《艺术家》已经拿下了奥斯卡、凯撒奖、金球奖诸多奖项。

《艺术家》是个反潮流的片子,没有出名的明星,还是一部黑白默片,而讲述好莱坞上世纪20年代故事的他,竟然是个法国人――法国什么时候瞧得起好莱坞呢?

哈扎纳维希乌斯却由始至终是个叛逆者。他对优雅范儿的电影不太感兴趣,更不想要拍摄巴黎的那些中产阶级,他说:“我喜欢他们,他们是我每天见面的朋友,但看着他们在银幕上出现就太无趣了。”导演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道。“对我来说,电影就像一台时光机,带我们去游览另一个世界,经历另一段时光。”

他其实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导演。在拍电影之前,他就是个成功广告导演,给跑鞋和电信公司拍过广告;而让他稍有名气的,是他的第二部电影《OSS117:开罗,特务之巢》,这部片子卖了2300万美元,还催生出续集《OSS117:迷失在里约》。听这两部电影的名字,就有浓浓的怀旧类型片气味,这两部片子戏谑了美国60年代的特务片,致敬并恶搞一通。说起来,哈扎纳维希乌斯真是一个美国控,他做的第一部片子是把华纳兄弟出品的老片子拿过来剪辑和配上法语。

《艺术家》在全球放映,哈扎纳维希乌斯跟世界各地的观众一起坐在电影院里看片,相比起欧洲人的冷静,他其实更喜欢美国人的反应。“美国人笑得更大声。在电影院里,他们的活力是欧洲观众没有的。当美国人被取悦时,他们会笑,会表达他们的欢快。”

全世界都有观众表达对《艺术家》的喜爱,但如果粉丝是个美国人,他觉得更加高兴一些,“这是一个美国的故事,讲述了美国的历史……这是对好莱坞的致敬。我想,美国人应该更会被电影所触动”。

最让导演兴奋的,是去好莱坞重温一下20年代。剧组住在了很多电影的取景地“蝉”餐厅、参观了查理・卓别林的办公室,还到处寻找《日落大道》里葛洛丽亚・斯旺森的房子,虽然房子夷平了,但留下来的喷泉就让他们激动极了。更别说他们去到传奇女星是玛丽・璧克馥的家,戏里男主角醒来时躺的那张床,是货真价实的玛丽-璧克馥的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