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求个性也不要剑走偏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求个性也不要剑走偏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面在丢失,一面在找回。城市的个性并非橡皮泥,可以随意揉捏塑形。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在重拾个性的过程中要么雷同,要么雷人?本刊记者与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何一民进行了探讨

本刊记者 衡洁

城市化中的个性丢失

《新城乡》:你觉得城市个性的丢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何一民:城市个性的丢失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从整体来看,中国古代的城市其实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这是由于它自上而下规划方针的统一。比如说多数城市都有城墙,城市基本是棋盘式布局,主道路正对城门等等。但在不同地区,道路和建筑会因时因地制宜,其风格和细节是迥然不同的。在农业时代,受限于认识的局限,人们对城市个性并没有刻意去打造,这种个性历经历史洗涤,浑然天成。

而随着近百年来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很快,再加上现代建筑基本都是西方建筑,是围绕一种基本设计原则来设计的,所以容易形成所谓类同的现象,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千城一面”。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个性的丢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过程。大城市还好些,但中小城市趋同得特别厉害,这些城市大体上看都是差不多的。

《新城乡》:这种丢失是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必然后果?

何一民: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必然的。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就是流水线、大机械、模块化。而城市化是一个迅速造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城市急功近利,想要快速解决造城中的问题,建设的破坏性就很大,为了速度,牺牲个性。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为降低成本,只能齐刷刷地建立大量新楼房,就像流水线生产商品。

《新城乡》:为什么国外许多城市的个性在大工业时代得到了较好保留?

何一民:其实,发达国家也面临过同样的困惑,这不仅仅是中国发明出来的问题。西方在工业化时代,也建造了许多标准化、模式化的建筑,包括我们从国外“搬”进来的建筑,很多都是一个模子。只不过,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并不是大拆大建,更多的是建立新区,很多传统建筑得到了保留。同时,西方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使用年限较久,而我国建筑多使用木结构,不易保存。在观念上,西方也更重视个性保护。

“贴牌”文化注定没有生命力

《新城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好像都认识到“千城一面”的弊端了,又开始拼命追求个性建筑,比如北有“大裤衩”,南有“小蛮腰”。

何一民:有句话,说中国是世界建筑设计师的试验场,确实如此。有的建筑属于创新,有的则根本是标新立异。其实,建造这种怪异建筑的设计费很高,建筑费也比一般的建筑多得多,劳钱劳力又不讨好。这反映出的是什么哩?是现在一部分城市建造者的暴发户心态――我有的是钱,你就要给我做得与众不同。追求个性不是剑走偏锋,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建筑不仅讲究本身的形态美,还讲究跟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有高低起伏,依靠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来构建空间格局,打造出城市的整体特色,这会形成一种非常协调的“天际线”之美。真正美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显示自己的价值,为一代又一代人所认同。

《新城乡》:当下,城市的精神提炼和宣传口号也呈现出混乱的价值观,要么雷同,要么雷人,这是否也会影响到城市个性的塑造?

何一民:包容、创新、诚信……这些都是城市精神和口号中经常出现的词。中国几百个城市大概有几百个城市精神,城市之间完全不同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一定的相似度也是正常的,雷同度高的几个词也反映出目前我们城市最需要的东西,关键是在共性中如何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城市精神需要从历史和现实中提炼出来,反映城市个性特色。

以成都为例,这些年提出的精神和口号,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张艺谋提出的“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大众的认可度很高,很有吸引力,这就是成功的口号。而有一阵提出的“东方伊甸园”,就是失败的操作,牵强附会,可谓之“贴牌”的文化品牌。跟自身没有关系的口号就没有生命力。后来成都又提出过“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个口号也难持久,因为“世界田园城市”是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一种理想化城市,跟成都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无法仿照。这些“贴牌”口号可能会起短期的轰动效应,但最终会被淘汰。

《新城乡》:你认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应该如何提炼?

何一民:这需要对城市进行深入的挖掘及科学定位,同时要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切忌盲目跟风。这是一个科学、系统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成都从李冰治水以来,祖先就为我们挣得了品牌――“天府之国”。几千年来“天府之国”的美名早已声名在外,成都的美食、美酒、美女、美景……都可以纳入到“天府之国”这个品牌之下。上千年的品牌现在看来好像觉得不新,但是实际上“天府之国”全世界哪个地方有呢?所以说品牌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从发展的历史中来提炼、塑造。

内外兼修才是保护之道

《新城乡》:刚说到目前城市在塑造和保护个性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城市个性?

何一民:城市个性其实是包含外表与内涵两方面的。虽然现在外表趋同,但如果从内涵来看,我认为城市个性是没有被消灭的,每个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和个性不会那么轻易地被磨灭。比如北京的京城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哪怕现代化城市发展到这么大,但具体到个体上,北京人的特点、上海人的特点,和其他城市都是有区别的。不管老上海人、新上海人,他们还是最终会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共识。

今天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日益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也是逐渐在趋同,如何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需要内外兼修。

所谓外,就是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确定城市定位,设计城市形象。就好比服装,虽然全世界的服装都趋同,但是每个人的穿着打扮依然会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和品味。有的人穿的衣服很昂贵,但给人的感觉是没档次、没品味,如同暴发户;有的人尽管穿得很朴素,但显得典雅大方。这种选择、配合,就好比城市街道和建筑的形态、色彩、空间的搭配,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文化素养的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修炼城市内在的格调。人才是城市的主体,一切都必须要回归到人。人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所以如何来提升城市不同群体的文化素质、风格面貌,就非常重要。代表城市形象的,有公众人物、政府官员,但更多还是当地的百姓。中国自近代一百多年来,文化个性和价值观受到多次外来冲击,现在正在重新建构的过程中。打造城市个性要做的事情太多,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预见,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实习生章雨、刘旭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