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治病有方.糖尿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我饮食监测不客忽视
糖尿病患者自我饮食监测是将饮食有关内容按日、周或月逐一详细记录,然后将血糖、体重等有关指标与饮食治疗方案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检验过去一段时间内饮食控制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进行调整等。下面就有关饮食营养监测内容的意义进行说明――
身高:对成人糖尿病患者意义不大,但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患者有重要意义。可每半年或一年测量一次。
体重:是衡量机体能量与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可每月测一次。
饮食记录:①详细准确记录每天摄取的各类食物重量;②不同食物与血糖、尿糖之间的关系,如进食稀饭、普通面条、某些水果、蔬菜对餐后血糖、尿糖的影响,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摸索出最佳的饮食方案;⑧饮食控制后的自我感觉,是否有明显的饥饿感、出冷汗、心慌或饱腹感等;④在咨询营养师时,提供近一段时期的具体饮食记录资料(一般为三天),供其参考及作营养评价用。
指标测定:包括用药情况,血糖、尿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等。用药情况关键要记录降糖药的用量、更换药物种类和起止时间等;要求每天测试血糖,对于病情控制良好的,也要每隔一到两个星期测全天的血糖,即三餐前和三餐后2小时、睡前的,必要时可加测凌晨3点钟的,特别是当更换药物、变换生活、工作环境、调整饮食方案、增减体力活动量及感冒、出差和情绪波动时,更应进行密切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近2~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且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每3个月监测一次即可。肝肾功能的测定,要求每3~6个月检查一次。还有其他的如皮肤触觉、温度觉等物理检查定期进行。
我们在糖尿病饮食营养咨询工作中发现,那些不重视病情监测的病人往往血糖波动大、病情较重,出现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因此,我们规劝广大病友千万别忽视病情监测,尤其是饮食营养监测。
(据《大众卫生报》文/湘雅二医院教授唐大寒)
糖灰调药记住“3个3”
被访专家:杨文英,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糖友”用药往往走两种极端:一种是用药以后认为万事大吉,既不查血糖,也不定期就诊,一直按原方案、原剂量用下去;另一种是用药以后,恨不得血糖马上降下来,一看血糖还高就急得不行,甚至擅自调药。
对此,杨文英教授指出:降糖药调整有一定章法,“糖友”们大致可以记住以下3个“3”――
第一,口服降糖药方案调一次需2“3周。患者使用口服药降糖,要观察这个治疗方案的最终效果,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这是因为,多种口服降糖药都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最合适的剂量。例如,一上来就用较大剂量的胰岛素促泌剂,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α-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等从小剂量开始,可预防消化道副作用。一般1周调整一次剂量,如2~3周降糖效果还不理想,就要换药或加药了。
第二,胰岛素剂量可3~5天调整一次。使用胰岛素的情况无非两种:一是血糖特别高,急需把血糖降下来;二是使用口服降糖药无效,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需要在短时间内把血糖控制住。再加上胰岛素起效迅速,所以,调药物剂量的频率比口服药快得多。医生给病人制订好胰岛素方案后,会根据血糖情况增减药量,原则是每次只调整一个时段的胰岛素剂量,幅度为2~4个单位先调整控制空腹血糖的基础胰岛素,后调整控制餐后血糖的餐时胰岛素。
第三,降糖大方案的调整要等3个月。有的糖友口服降糖药用了很长时间,种类也换了好几种,血糖总是控制不住,还拖着不打胰岛素,是不对的。患者每3个月要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该指标能反映患者3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如果口服降糖药吃了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仍高于6.5%,就说明治疗方案效果差,要及时换用或加用胰岛素;如果是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也要调整,比如从一天一针或两针方案改为一天三针或四针的强化治疗方案。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能让患者免于长期高血糖的危害,这样才能避免和延缓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让糖友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杨教授强调说。
(据《生命时报》)
我的控:糖高招:一秤、一杯、一卡
三年前,我体检发现空腹血糖为6.61毫摩尔/升,再测餐后血糖,为16.2毫摩尔/升。我曾在医学院教生理多年,联想到自己盗汗、无力、易饿的症状,就毫不犹豫地给自己带上了糖尿病的帽子。三年来,我一直在不断学习和探索饮食治疗的武器。
糖尿病饮食最基本的原则是进食量一定不要超过我们的身体所需。我身高是1.56米,标准体重约50千克,经计算每天需要的总热量约1500千卡。由于当时超重,控制饮食的前4个月,我严格地将总进食量控制在1200千卡。随着体重下降,再稍稍增加进食量。开始的一个星期觉得很饿,后来饥饿感不知不觉就消失了。随着进食量的减少,血糖一天天在改善。看看当时的记录,空腹血糖竟在一个月内从6.6降到了5毫摩尔/升以下,餐后血糖常常在5~6.5毫摩尔/升,精神也变得好了。
我的大部分糖友都不喜欢“热卡”这个词,一听说吃饭要计算,打心眼里反感。其实,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表面看像是费时间,实际上是最经济有效的,能避免很多错误和麻烦。实际上,计算热卡比很多人想象的容易得多,以下是我归纳的简易方法:
1.总热卡30×标准体重(千克),标准体重(千克)=个人身高(厘米)105,根据胖瘦和运动量大小,可适当增减100~200千卡。
2.食物热卡
能产生100千卡的碳水化合物(均为生重),包括米、面、豆类30克,红薯、土豆100克,大部分水果(如苹果、橘子)250克,蔬菜600克。
能产生100千卡的蛋白质和脂肪为:牛奶300毫升、豆浆300毫升、两个鸡蛋、肉60克、油12克。严格地讲,以上数字并不精确,但八九不离十。
注:食物热量换算单位或表格或方法,可以到书店去买营养类相关书籍,这样就更精确和方便了。
我家有个小磅秤,还有一个量杯,其实随便什么容器都行。我将常吃的食品称一下,记录生熟重量的变化,写在一个卡片上,贴在冰箱上。比如30克的粮食,做熟了就变成75克的饭……时间长了,就运用自如了,很容易算出吃的饭有多少热卡了。
患上糖尿病,今后几十年的时间要与这个病相伴。花一点时间学会计算热卡,做到心中有数,再配合药物、运动等综合疗法,血糖自然会控制下来的。(据人民网)
降糖药“混搭”讲辨证
降糖西药与降糖中成药可以联合使用吗?
一般说来,作用机制相同的降糖西药和降糖中成药不宜联合使用,例如,磺脲类降糖药D860和含有磺脲类降糖药的消渴丸就不宜同时服用。但是,作用机制不同的降糖西药和降糖中成药则可以联合使用,这种联合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可以降低副作用。譬如一个偏胖的中年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了双胍类降糖药二甲双胍后,血糖控制不理想,此时就可以联合使用降糖中成药消渴丸,因为消渴丸中含有的优降糖与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机制完全不同,联合用药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
由于一些降糖中成药成分复杂,患者在应用之前,理应弄清降糖中成药的药物组成。然而,目前市面上许多降糖中成药并没有写明所含降糖成分,故而患者如果希望联用降糖中成药,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情况包括血糖水平、有无糖尿病并发症等,合理选择降糖中成药的种类和剂量。切忌自己随意联用,以免服用降糖药过量,出现低血糖症状等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不良反应也相应减小。有的单药间有互补性,能更好地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有:磺脲类+双胍类或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糖苷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联合用药的一股原则是:“一种药加倍,不如两种药搭配。”
(据《糖尿病之友》2011.2)
糖尿病防治口诀
糖尿病贻害身心,过食少动乃祸根;
健康理念当确立,早防早治免伤神。
饮食卫生宜清淡,绿叶蔬菜常食用;
荤素粗细巧调配,少食多餐应坚持。
戒烟限酒善运动,心跳略快微出汗;
劳逸相间有规律,相安勿躁好心情。
遵章用药常观测,主动调控求达标;
膳药运动相结合,健康长寿享安宁。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