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将高频超声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83例患儿治疗前后的肠系膜淋巴结大小记录下来进行对比,分析声像图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3例患儿经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淋巴结显著缩小。结论: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高频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方法。

关键词 高频超声 小儿 肠系膜淋巴结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83例患儿,男43例,女40人,平均年龄7.2岁(2.5~12岁),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儿,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腹胀,腹痛为隐痛、钝痛或胀痛,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时间为1周以上,最长达3年。查体除体型偏瘦及腹部轻压痛外,无其他明显阳性体征。

方法:采用西门子狮王Varsa PLus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低频2.5~5.0MHz,高频7.5~10MHz。常规取仰卧位,对脐周及右侧腹、左侧腹、右下腹、左下腹肠系膜区进行扫查,观察并记录淋巴结的位置、大小、数目、回声、形态、长短径的比值(L/S值)(见图1),取最大淋巴结长轴径为长径,并在其垂直断面上测量淋巴结短轴径为短径。以能量多普勒或CDFI确认(见图2)。除此以外,还应仔细观察腹膜腔有无肿块、积液、肠梗阻、肿大的阑尾等症像。

结 果

83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大小统计数据见表1。因淋巴结的长径变异性较大,故本组数据以淋巴结的短径作为主要诊断依据[1]。从表1中可见,患儿中肠系膜淋巴结短径均≥7mm,且长/短径之比均≥2.95%的患儿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在2个以上,多见于右下腹、右侧腹,左侧腹和脐周仅占21%;肿大的淋巴结除5例重叠外,其余呈散在或串珠样分布,结节边缘清晰,部分皮髓质分界清晰,部分呈均匀低回声,所见淋巴结无液化及钙化,局部探头压痛明显。约89%的淋巴结CDFI可显示门样血流。部分患者肠间隙及盆腔可见积液,液性暗区<20mm。

83例患儿经临床抗炎抗病毒治疗后高频超声复查淋巴结显著缩小(短径均<7mm),短径的平均值为4.83m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平均值8.63mm(见表1,表2,图3),证明临床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效果好。

讨 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告,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2]。因本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且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肠内细菌和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致肠系膜淋巴结炎[3]。

由于本病好发于回肠末端,但因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的发病很相似,且有时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共存。笔者认为主要应与阑尾炎鉴别,除此以外,尚应于肠痉挛、淋巴瘤、肠套叠、 肠蛔虫病、肠结核、肠寄生虫、米克尔氏憩室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癫痛(腹痛型)等鉴别。

以往淋巴结的检查方主要依靠免疫电镜、CT、核磁共振、淋巴结造影、放射性核素示踪等方法,由于部分检查价格较贵,部分检查具有放射性危害,有的检查具有创伤性,而小儿各器官正在发育中,且因其年龄小,一般承受能力差,难以接受,不宜常规采用。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频远场聚焦性能的改善及彩色多普勒的应用,对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了新的途径。高频超声以其低廉的检查费用、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可重复使用及无放射性危害,再加上超声具有实时、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观察等特点,认为目前是淋巴结无创性检查的最佳手段,可以作为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傅先水,唐杰,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浅表肿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7(12):7:217-218.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 刘执玉.淋巴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