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刍议中国民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刍议中国民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民俗是中国人的生活,民艺传统源始于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中国民艺就存在于中国民艺传统之中。中国民艺传统不仅反映了在特定区域、特定时代中,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轨迹,而且也昭示了中国普通民众精神追求的发展脉络。中国民艺传统一直涌流着。

关键词:民艺传统;生活本质;现代性;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70-02

这些年来,传统民艺越来越多地引起大家的关注,政府、学者、爱好者等群体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发掘、修复、记录、整理工作。然而,反思过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想要保护的不是这些作为“文化遗留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传承或守护一种价值观、精神心态,以及其知识和语言符号系统,即民艺传统。

一、中国民艺传统之“朴”

“传统”一词是“传”和“统”的建构。传,驿也,本指一站传一站的意思;统,纪也,原指丝的头绪。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曰:“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汉儒最重师传”,犹前人传后人,代代相传。“统”,《汉书·贾山传》曰:“自以为过尧舜统”。颜师古注引如淳云:“统,继也。”传统,有世代相继之义。

传统一词的拉丁文为traditum,意即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这是英文中“传统”一词最基本的涵义。那么,延续了数代,而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被看作是传统。它既能够制约影响身处传统场或者传统链中人们的思想、知识、创造及行为模式,亦能制约他们对外来思想、知识、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等的吸收、排斥和解释。

传统的现代意义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风俗、心态、艺术、制度等,是一个外延宽泛,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定性的概念。人类学家雷德斐又将传统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大体说来,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普通民众。这两种传统也隐涵着城市与乡村之分。

按照传统学的研究方法,民艺传统属于文化传统或者艺术传统的子范畴。因此,可以将中国民艺传统描述为一个包含了中国乡土和市井价值观念、精神心态、知识及语言符号的独特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既存在着中国民俗文化“求异”、“求变”的民族性或独特性,即中国民艺的多种艺术语言符号,也有“文明求同”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即“共同之理”。本文所讨论的“朴”描述的就是中国民艺传统中的核心价值。

人是自然的派生物,人的本质是“朴”。知识、利益、教化与“朴”是对立的,人在获取知识、利益、教化的同时,存在着对人的本质属性背离的倾向。“朴”意味着自然生成,并具有唯一性的品格的事物。“朴”就是自然、本真,存在于中国民艺传统之中。中国民艺的“朴”来自于不同时代生活的叠压和互渗,得益于艺人对民艺传统的恪守,并最终被“厚重地”保留了下来。带有极强地域性特征的中国民艺传统中就存在着这种独特性。

二、民艺传统与现代之“用”

民艺人大都生活在乡镇,农忙耕种,农闲从事民艺创作。他或她们运用朴素的乡土哲学把美好的理想愿望,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以及艺术欣赏趣味等展现在其民艺创作中,表达出对祥瑞幸福的执着追求和生命价值的真情向往。由于民艺符合特定时代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取向,因而得到了较为广泛而持久的传播。

“离开了‘用’就没有高级的美”,“真正的美,并非只是在于罕见的世界之中,同样深深地、静静地潜藏于平凡的寻常事物之内。”中国民艺的“用”是寻常的“用”,这种寻常就体现在它的亲和力。这种寻常之“用”就在于它是生活的艺术,并使老百姓艺术地“生活”。

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背后有着现代社会标准、现代经济和市场、现代人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需求)、现代的技术条件、现代生产条件等等几大基本因素。它们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又是民主化进程的产物。同时,强调独特性、民族特点以及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转化等问题尤为引人关注。首先,“过去的那种主要是由个体艺术家或群体艺术家所进行的创作,正在变成一种工业化的生产,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当代的工业化生产试图尽可能地避免雷同化这一事实;即便是批量生产,产品也应该显示出‘独特性’”。在面对必须发展出国际主义风格、全球主义风格来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时代要求时,各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家、设计师们也面临一个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本国、本地区文化特点的问题。

三、民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然而,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

具体而言,中国民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要通过中国民艺的“创造性转化”来实现。而要实现中国民艺的创造性转化,就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和思想。想要实现其创造性转化,或者说使其具有现代感,我们还需要找到它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

中国民艺源流于中国古代传统生活,如今,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变。要想实现中国民艺的“创造性转化”,除了研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外,还必须研究何谓“现代性”。所谓“现代性”是文化界对新的文化形态特征的一种描述,“‘现代性就是短暂、瞬间即逝、偶然’,是‘从短暂中抽取出永恒’”。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预言家的口吻对“现代性”作了这样一个天才的描述。也许,“现代性”相对于“传统性”是“轻”、“滑”、“明”、“快”、“薄”、“多变”、“掺杂”、“交融”的等等。找到了中国民艺和具有“现代性”的主题和符号之间的契合点也就意味着找到了转化的关键。

四、结语

历史表明,中国民艺传统也不能用“小的、封闭的、落后的、保守的”来限定。随着环境的变化,中国民艺传统必然会以更有灵活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面貌向未来涌流,成为“更新”的传统。正如1932年成立的春地美术研究所的成立誓言中所言:“艺术也如其他的文化一样,是跟着时代的巨潮生长着演进着的,所以现代的艺术必然地要走向新的道路,为新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处组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8.

[2][美]E·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美]杜维明著.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日]柳宗悦,徐艺乙译.民艺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5]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余平著.论传统的本体论维度,哲学研究[J],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