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土豆淀粉彩色摄影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已经了解了摄影艺术起源的历史,即摄影最初是在1839年诞生的。当然,最早出现的摄影术是单色的黑白摄影。摄影术甫一问世,人们就竭尽全力想把自然存在的五颜六色搬进摄影机里。尽管摄影界的“素描派” 艺术家们虔诚地坚守着黑白世界,大多数老百姓还是更倾向于不当“色盲”。于是一批批摄影家和化学家以及当时刚刚出现的物理光学家们纷纷挖空心思,试验各种能在摄影作品中呈现色彩的偏方巧计,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之配方,留下了不少光彩照人的试验作品。土豆淀粉彩色摄影术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1851年,英国人阿切尔公开发表“火棉胶摄影法”,这种湿板摄影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标准的黑白摄影。如果蓝色可以算是彩色的话,那么广义彩色摄影是在湿板摄影之前就被发明了的。1842年,赫舍尔爵士(Sir 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92—1871)创造了氰板印相,即有名的“蓝晒法”。尽管这还不是真正意义的彩色摄影印相,但是它能调色,不仅能做出蓝色,还能产生紫色、绿色或者红色。它既简单又便宜,所以至今还有很多人在玩。
接下来在19世纪的后几十年里,有诸多想象力丰富的发明家利用光波分离原理,试验了“加色法”和“减色法”,用多次曝光摄影叠加或者多层感光材料拍出来各种彩色照片。这里面包括詹姆斯·克拉克·马克斯维尔(James Clerk Maxwell)、后来被授予法国骑士荣誉勋章的豪隆(Louis Ducos du Hauron)、获得色彩发明专利最多的美国人艾夫斯(Frederic Eugene Ives)、于1908年因彩色摄影之中的光波动理论研究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普曼教授(Gabriel Jonas Lippmann)等名人学者。
而真正把彩色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摄影,开创了彩色摄影新天地的则是法国的路易斯·让·卢米埃(Louis Jean Lumiere)和奥古斯特·马里·尼古拉斯·卢米埃(Auguste Marie Nicolas Lumiere)兄弟。
卢米埃兄弟于1907年6月10日,向600名观众展示了发明于1903年的第一种可用于商业操作的色彩工艺——奥托克罗姆微粒彩色干板技术(autochrome),也就是土豆淀粉彩色印相技术。
自从蓝晒法问世之后,彩色摄影的艺术发展方向主要为两个:第一,尽量做到色彩还原,呈现色彩的真实感。第二,追求色彩本身的动感,让色彩活起来,构成或者解构,冲突、流动,使之充满韵味。在土豆淀粉印相法出现之前,许多彩色摄影的试验习作力求做到前者,但往往却做成了后者,成了不可复制、别有风韵的色彩试验艺术作品。土豆淀粉彩色影像技术则十分接近人们多年力求做到的色彩还原。
土豆淀粉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土豆淀粉作为彩色影调的媒介,分别将土豆淀粉颗粒用染料染成红、黄、绿、蓝、紫五种颜色。为什么当年选用土豆淀粉而不用其他小颗粒的材料呢?当年卢米埃尔兄弟试验过很多粉状材料,只有土豆淀粉颗粒最细,而且透光性好,每粒只有5至10微米的大小,作为感光媒介质可能达到的“像素”最为理想。把土豆淀粉和充当胶水的沥青和蜂蜡混合在一起,均匀地在玻璃上刷上薄薄一层,再用机器将“煤烟”(类似碳粉,但更细腻,有粘性)用极端的高压轧至其中,以固化和填充淀粉颗粒中的缝隙,轧制好的土豆淀粉甚至可以达到每平方厘米六十多万粒。然后再在上面覆盖卤化银颗粒明胶,当时最高“像素”的感光板就做好了。
曝光时和一般干板或湿板摄影不同,是玻璃面朝向镜头,这样一来左右颠倒的图像就变正了。而且还要在镜头前面加块橙色滤镜以去除多余的紫外线,因为有土豆淀粉和煤烟层的阻隔,光线到达卤化银时损失很大,曝光时间就变得很长,简直像是回到了银板和湿板时代,只能拍摄长时间静止不动的物体。
冲洗过程和以前的工艺一样,没曝光的卤化银会被海波洗掉。但不一样的是:在土豆淀粉法里,洗掉的是光线透过彩色淀粉照射到的卤化银,淀粉充当了一回卤化银的滤镜,卤化银充当了淀粉的色彩颗粒选择器。这就是为什么黑白变彩色的原因。
在理论上,土豆淀粉作为印相介质会十分细腻,然而在实际效果中,图像并不像计划的那般完美。土豆淀粉有时会结小块,冲洗时有时又会冲掉部分原本应该留下的土豆淀粉,所以土豆淀粉法的图像常常不可预见,然而却又异常美丽。首先图像的颗粒清晰可见,就像当年正在盛行的古典绘画里的点彩派,所有的颜色都由彩色的小色点组成,凑到近处看一点灰色、黑色都不存在。画面中洋溢着色调的情绪变化,或热烈怒放,或冰冷含蓄。有些地方甚至会形成水流动的痕迹,显示出那个地方本不该有的颜色,满溢,流淌……充满惊喜!整幅作品犹如生机勃勃的花园,十分美丽。相对于现在数码影像技术的“完美”,土豆淀粉法的成品件件都是上帝给予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非模式化流水线的工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