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奢侈品,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奢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奢侈品,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奢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金融公司前任高管、曾将西式家宅改造为古典园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发起人、2000余件中国古代服饰收藏者——当一个女人将这些特质集于一身时,你也许会怀疑她是否是从古代社会“穿越”而来。

在这个换对象比换衣服勤快、追时尚比追信仰潮流的社会里,她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也在光怪陆离的城市里珍藏着一份山水田园的古典情怀。她,是施珏。

“我收藏的是他人的生命历程”

第一次见到施珏,有点难以置信。这位收集了300多件明清家具,2000余件传统服饰的女人拥有年轻精致的一张脸,大大打破了我的预期。

“女性作为收藏者,在收藏界并不多见。很多人来采访前,都觉得我应该是老先生,或者至少是一名男性”,施珏笑着说,“其实这样的刻板印象就该被打破。”

施珏对传统服装的收藏始于1999年,那个时候主要是通过在国内各省旅游,收集一些老绣片、老服装。而与2000余件传统服饰的“邂逅”,则要感谢偶遇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收藏传统服饰30多年了,之前因为资金上的紧张,不得不将‘心爱之物’易主。” 而施珏刚好赶上了这个机会,因为收藏条件方面的优势,她轻松地将这一整套传统服饰收入囊中。

“服饰的收藏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恒温恒湿、无重物挤压的环境”,施珏介绍道,“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利用这批服饰做了一个民国服饰展。而目前,我请到了一些国内服饰的研究专家,在为这批服饰的管理建立专业数据库,同时可能会在明年出版一系列服饰文化研究丛书。”

说起自己收藏的这套服饰,施珏显得很是“得意”,“因为老先生是在博物馆工作的,所以这套服饰收藏在时间序列和结构上都很完整。”

她从服装的分类、手工、装饰风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从服装分类上,包括了身穿的基本衣物、饰品和家居软装几大类,家具软装包括了很多细小的部件,比如桌纬、幔帐、条带、扇套等等。而装饰风格上,这套服饰也很丰富,包涵有刺绣、刻字、织锦等手法。至于手工方面的珍贵价值更不用说——包括了织麻纱、罗制品等,就是成语里形容的‘绫罗绸缎’,这样的手工现在基本已经失传了。”

而对于服饰在反映文化变迁方面的意义,施珏的认识一点也不会少于阿纳托尔·法朗士,这位著名的法国作家曾做过一个假设,假如死后百年让他在书林中挑选,他会选什么。他摒弃了小说和史籍,“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

只不过对施珏而言,这样的服饰文化变迁感是从对旗袍的收藏中得来的。“清人都喜欢穿袍子,大大的宽松的,后来清末到民国,逐步发展成旗袍,增加了腰部、肩线以及扣子上的变化。而这些细节,反映的正是当时清代改服制的过程。”

经济专业出身、曾任公司高管的她如何开始跨界做收藏?施珏表示,自己对数字并没有那么迷恋,反而从小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很感激这段教育背景,为我偏感性的思维里增加了理性成分,有一个平衡和过渡,也让我对艺术有种谦逊的尊敬。”

她的收藏情怀要从童年数起。已为人母的她,至今对印刷的书籍还保有浓厚的感情。“小时候书籍很贵重的,我至今都不习惯扔掉带字的纸质印刷品。”讲起童年的经历,施珏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小时候上学、放学路上,我都会去逛路边的文物商店,去看看里面的老戏服,觉得好漂亮。那个时候,我身边的人穿着都很统一,色彩也单调。我喜欢细细研究老戏服上的图案,它们往往都有美好的寓意,像中国古话里常说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这段经历让施珏很是感激,“我记得夏天的文物商店,很凉快,我常去,并且和店主聊天。久而久之,边看边学,慢慢练得了鉴赏的好眼光,遇到有些东西‘气息’不对,我在第一时间就会有直觉上的分辨。”

除了服饰之外,施珏还收藏明清家具,在这方面,她也有自己的心得。“就明清家具而言,还是中国藏家更多一些。外国藏家比较多的还是收藏单件。”

谈起收藏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施珏显得很诚恳。“收藏就是一个过程,就是收藏过程本身。"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收藏家",她说,“‘家’这个字对我来说太沉重了,我就是个简单的收藏者。小时候,我很喜欢收藏电影票票根,喜欢在反面写上电影的名称、时间、与谁一起看。放在小盒子里,它收藏的其实是一个记忆;而长大后,当我收藏别人的作品后,我对收藏有了更多的认识——我收藏的是他人的一段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能超越过时空,感受到他人的状态。这种时空呼应让我很感激。”

城市山林的梦想:

凤歌亭畔诗意栖居

施珏实践梦想的方式还远不止于收藏,她将自家的西式别墅改造成苏州园林,远隔高楼大厦的喧嚣,悠然乐居其中。

平坦的屋梁装上了飞檐斗拱,红砖墙被粉刷成青灰色,而宅子的内部还“一本正经”的陈列着古代生活的格局。除客厅之外,供轿夫休息的轿厅、女眷们休憩的南北厅、用来观赏湖景的花厅一应俱全。

而这一切,始于2002年她在城中建造园林的大胆想法。“我当时看上了上海浦东新区锦绣东路的一座别墅,闹中取静,花园和住宅的面积也都合适。”为施珏操刀设计园林的,是建筑大家刘敦桢的关门弟子叶菊华,而细节处理则有施珏本人来把控,“大师把握的是布局和体量,后者非常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从设计到竣工,这所园林住宅花去了4年时间。“其实现在做成的跟我想象的还是有一点差距”,施珏颇为完美主义地说,“不过已经达到了90%的满意度了,还需做一些植物的微调之类的。”从宅子的布局来看,书阁是核心。但要说到宅邸的精神支柱,非湖畔的凤歌亭莫属,这座与湖心亭遥相对望的小亭取名为“凤歌亭”,是施珏读《论语·微子》看到“接舆歌凤”的典故后获得的灵感。

这个女人在践行自己的渴望方面显得毫不迟疑。“建立这个宅子,其实是我童年的梦想和期许,我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他会给我带回各地的手工艺品。五颜六色的山东藤编小篮子啊,漂亮的青岛玻璃狗手工品啊,他还曾花去一个月工资,给我买一把小小的苏州檀香扇。 但我觉得最美的还是他带回的苏州明信片,我现在还记得,那上面印的是留园的冠云峰,我把它压在床头,每晚睡觉前都会看看,幻想这背后的故事,也想象自己有朝一日能住进这样的宅子。”

“丝墨缡影”:

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美学

从企业高管退下来之后,施珏找到自己新的人生方向——保护和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海外成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仍以“凤歌”二字为基金会旗下运营的文化品牌命名,取名凤歌堂。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发起人,“凤歌堂”主要运营传统和现代高端手工,并分“签约”、“松散宣传”、“单纯展览”等几种方式保护与推广手工艺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其实我做的是细分市场,比如我会把它分为沈绣、陶瓷、 竹木牙角的雕刻、传统建筑的营造等方面,而不是笼统的单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施珏介绍说。

早在2010年,“凤歌堂”就策划承办了两期名为“丝墨缡影——沈绣艺术展”的公益展览,向公众展示沈绣比传统苏绣色彩更丰富、针法更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普通人能做点什么的问题,施珏说:“首先还是要认知,对‘非物质’的概念进行普及。这个概念看似抽象、遥远,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她列举道,“比如盆景的布置、杯子上烧瓷上釉的方式、茶叶的文化等等,都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至于从根源上保护的问题,施珏认为,还是要加强中国基础人文的研究。而她目前奋斗的方向正是“打造一把传统美学的钥匙,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美学。”

奢侈品只是奢侈的细枝末节

生活中的施珏也颇有雅兴与格调,对她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是她的爸爸。“我爸爸对生活永远有美好的期许,他自己也喜欢收集,比如紫砂壶、古籍善本之类的。”

空闲的时间,施珏会练练毛笔字,读读书。她看书很杂,除了美学之外,最爱历史。

“蓝天之下无新鲜事”,施珏喜欢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她坚信人的历史观决定了他的三观,属于根本层面的问题。

目前衣食无忧、致力于公益保护事业的施珏如何看待财富呢?她说:“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就需要内心的丰满和充实,而那些高端的消费品,其实走的就是物质拟人化的道路,比如宣传纯手工制作,宣传皮革精选、独一无二,宣传限量版,其实都是想要跟你产生情感联系,满足你某个层次的心理需求。”

对于奢侈品的概念,施珏显得有一定偏激。她笑着说:“我从来不用奢侈品,也不想身上有一点奢侈品的标志,是属于有一点奢侈品‘耻辱感’的类型吧。像古语里说的,‘身为物主不为奴’,对奢侈品的追求容易让人自我标签化。”

她想了想,又补充说,真正奢侈的概念其实是掌控自由,比如你能在任何时间关掉电话,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奢侈品不过是奢侈的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