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设民主型班级的系列技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设民主型班级的系列技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班级管理五层境界(维持班级秩序、营造学习氛围、形成班级合力、学会自主活动、提升精神品质)为参照系(李伟胜:《辨析班级管理境界,追求学生的发展》,《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7期),我们提出追求最高境界的班级应该是“民主型班级”。为此,班主任可以尝试运用系统的工作思路,这包括三个层次的班级管理方法,即策略、措施和技法(李伟胜:《试析班主任的系统工作思路》,《福建教育》2007年第9期;李伟胜:《建设民主集体型班级的五个策略》,《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11期)。其中,“技法”是最为具体的方法,因为它直接面对具体的班级管理事务,解决各项具体的工作问题,因此,班主任往往对此有更为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我们有了新的探索,形成了建设民主型班级的系列技法

在整理班级管理技法时,我们确立了三个思考前提。一是技法本身具体而综合地体现着整体性的教育思想。每一条技法,综合性地体现着班级教育思想,而非无需思想的操作手法。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每一件事务的成功处理,每一条技法的有效运用,其实蕴涵着内在的教育之道,体现着整体性的教育合力,而非相互割裂、用于孤军奋战并凸显教师个人权威或“招数”的“兵法”。二是在梳理这些技法时,我们参照的是每一位班主任在一个学期中的具体工作流程。为了超越平面罗列各种班级管理工作方法、以至于班主任难以理清头绪的情形,我们在梳理班级管理的常用技法时,除了参照前述的方法系统之外,还从一位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之后所做工作的角度,纵向整理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流程,从而使前后相继的各种具体技法也有自身的系统性。此时,仍有必要强调:班级管理本身是一种具有独特专业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这里所说的班级管理基本流程,也就是这一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过程。三是从一学期的班级管理过程角度梳理技法,是因为“班级管理”应有不亚于“学科教学”的学术地位。在如此整理班级管理“技法”时,我们给予“班级管理”这一教育活动的关注,绝对不亚于学科教学所受的重视。这是因为,我们主张:以一个学期(乃至多年)为时间单位,以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逐步提升为教育主线,以学生的精神生活内容为教育内容,以各项具体事务和活动的处理为教育途径……这样长时间、大场面、复杂因素的整体策划所需的教育能力,绝对不亚于任何一个学科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教学所需的教学能力(李伟胜:《班级管理研究:需要“上下求索”之道》,《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理解了这样的专业智慧,我们就能看清“班级管理技法”与教育思想和方法系统的关系,而不满足于在具体事务上有一时之效的“绝招”,无论它戴着什么时髦的“头衔”。否则,“教书匠”气息日盛,而“教育家”气度难显。在我们看来,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这一份专业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其实是最能彰显教育家之豪迈情怀、诗意人生的专业领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可以梳理出如下系列技法。

一、班级管理工作的策划

(一)带领学生辨析发展主题

1、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自己的发展愿望。中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养成过程之中,很有可能在学校教育中较多地依从成人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发展,首先应做的一件事就是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发展愿望。这种了解,不仅要做到让教师了解,更应该做到让学生自己了解,否则,仍难免在缺乏自主的情形下受到过多的管制,尽管这种管制带有“好心”的名义。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诸如谈话、问卷调查、走访等方法,但切记要倾听学生的真心话,而不是以成人的思想遮蔽了孩子的想法。从创建“民主型班级”这一更高要求来看,教师不仅要有这样的姿态、方法,更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以引导孩子不断澄清并加强对自己的理解。

2、结合工作研究,展开系统调查,理解学生发展的新需要。我们主张采用科研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以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教育价值。为此,可以采用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设计(如问卷调查和对学生个体、小组与全班的系统访谈),研究学生状态。

3、利用民主改选班干部的时机,教会学生分析班级发展状况。在改选班干部时,虽然每个班可根据实际灵活选用不同的办法、流程,但借此机会促使学生反思班级状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我们可以组织每一位竞选者主动分析班级发展现状、提出改进对策,由此锻炼他们的反思、策划能力,提高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反思班级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探寻前进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理智地评议和完善竞选者的观点,从而提高民主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当然,在这方面,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会学生相应的思维方法、写作技巧、辩论思路。不过,这些更具体的技法,都应服务于学生主动思考自身发展,尤其是带有整体、长期影响的发展问题。

4、利用策划主题班会的机会,组织学生辨析发展需要。根据创建“民主型班级”的需要,每一次的主题班会都应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满足学生真实的成长需要。为了确保这一点,可以利用确立主题、策划节日、撰写相关稿件(包括周记中的反思、演讲稿和相声、剧本、主持人串词)等机会,促使学生辨析相关内容的适切性,而不是编造出通用于所有年级、所有班级的平庸班会。如果班主任是一个真正的有心人,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学会用心体会自己的发展状态、倾听内心的声音、展望独特的前景、作出有主见的判断与选择,而不是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套话、空话。于是,学生们就利用每一次这样的班会,学会了辨析自己的发展需要,掌握自己的发展主动权。

5、发动学生设计班级文化标识,澄清自身发展愿望。设计班徽、班歌、班旗等班级文化标识,已成为许多班级富有时代朝气的尝试。在这些尝试中,一方面,应该警惕浮躁地追求时髦的做法,将缺乏思考的文化符号粗制滥造地借用过来,或者用以表达肤浅的感受。另一方面,还应该警惕过于保守的做法,如一个班级制定一套文化标识就连续使用多年,没有根据学生成长需要来调整。更值得做出的尝试是:利用这些机会,发动学生、甚至发动家长,共同思考班级现状、新的希望、同学们的心愿,并做适当的、有一定深度的交流和辨析,做出符合每一阶段发展特征的选择。实际上,这可以成为每一阶段激活学生思想、丰富班级文化内涵的有效手段。

(二)共同制订班级发展计划

1、学期开始之时,思考班级发展主题。“万事开头难”,其实,“开头”之时正是精心策划新阶段发展的大好时机。就班级发展来说,可以利用开学之时,发动学生为班级、

为自己策划一下新学期、新学年的发展。这一策划,在前一学期结束之时就可布置;新任班主任则可利用开学前家访、预备周的时间,有重点地安排部分班干部提前思考。然后,利用学生报到的机会,向全班学生介绍已有的想法,鼓励每一个人或每一小组,利用开学前的几天时间,一起想主意。为了鼓励学生,有的班主任甚至还专门设立了“最佳创意奖”,后面将颁发给那些确有好创意的学生或小组。最后,在开学第一天,大致就可以明确新学期(学年)的发展主题了。

2、开学第一周,共同策划发展思路。在选择发展主题的同时,可以发动学生共同策划班级的发展思路。一些值得尝试的做法是:(1)发动学生个体或小组,为本班一学期的主题活动出两个“点子”。有的班主任通过周记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主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班级中评比,选出“金点子”。(2)放手让班干部整合同学们的不同思路,写出班级计划的初稿。其中,对于班级现状的分析、发展目标的选择、发展措施的设计等,班干部团队也可以内部分工、精诚合作。(3)在学生思考的同时与之后,班主任主动介入,用自己的专业智慧予以指点,弥补不足、提升境界、整合思路。同时,班主任还可以主动征求其他科任教师的意见,以便汲取更多专业智慧,完善班级发展思路。其中,在制订班级发展目标时,应该兼顾理想状态与班级现实、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抽象理念与具体表述等方面的关系。

3、干部改选之时,策划班级改进思路。如前所说,民主改选班干部时,可以发动竞选者和其他同学反思班级现状,策划新的发展。有时候,学生自下而上地提出的改进思路,并不一定亚于班主任所想的。例如,一个实验班在改选班干部时,师生商议决定:先由感兴趣的同学写出自己对班级情况和班委会改选这件事的认识,形成《竞选纲领》,然后匿名编号张贴出来,让同学们在一周内评阅、讨论。这10份竞选纲领都针对班级现状中的某些情况提出了对策。

4、在策划班级发展的同时,策划个人发展。“民主型班级”将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作为思考班级教育的起点,因此,应特别关注每一位个体自身的主动发展。为此,可以在组织学生策划班级发展的同时,要求每一位学生策划个人发展。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自我发展目标;这是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起点。有的班主任就由此看到了许多充满理想气息的小小目标:我要多看课外书,再当一回阅读之星;我要多交一些朋友,这样才会快乐;我要学好英语,争取赶上班级同学;我要上课积极发言,锻炼自己的胆量……这些目标,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觉主动提出的。

(三)系统设计班级工作岗位

1、梳理班级事务,因事设立岗位。例如,可以从角色性质的角度,设置技能型岗位、服务型岗位、管理型岗位。每个岗位有的由一人负责,有的由两人或更多人负责,还有轮流负责的。

2、研究学生需要,动态调整岗位。班主任要打破班干部“任命终身制”,实行“岗位轮换制”,把“竞选班委制”和“岗位轮换制”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岗位的轮换中,有机会体验岗位的苦与乐,部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和胆量,体验岗位责任的重大,在体验岗位成功与失败中逐步成长。其中,“岗位轮换”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实行“定岗位”与“不定岗位”相结合,即让学生在不同时期内担任不同的职位和职责,使学生都能在方方面面得到锻炼。

3、激活班级生活,创新管理体制。一般的班级管理体制可以满足常规的管理要求,不过,为创建“民主型班级”而建设的管理体制,需要有民主选举和改选的过程,以便发挥每个管理岗位的育人价值,让更多学生学会在这些岗位上为同学们服务。随着班级的发展,最初确立的管理体制,有时还应有所创新,以适应学生新的发展需求,如创立双班委制、成立班级理事会、通过“学生全员参与、分小组轮换管理班级”推进自主管理。

(四)整体设计班级环境

1、关注学生成长,系统梳理学生生活内容。如同前面所说的系统梳理班级事务、民主设计工作岗位,我们也可以系统梳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将其反映在环境之中,使人的成长与环境氛围融为一体。在此,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眼睛向下”关心学生的价值取向。这并不意味着拒绝“眼睛向上”、执行上级布置的德育任务,而是切实做到从学生的立场来思考发展要求。此时,我们不仅可以创造性地执行上级布置的德育任务,更可以在上级布置的德育任务(包括规定的黑板报的主题和内容)之外创造性地开拓出新的内容。

2、体现成长气息,全面设计班级环境。在布置环境时,可以整体协调学习园地、作品展示、生活点滴、图书角、生物角等不同部分。此时,为了充分体现成长气息,应该充分地研究和敞现学生生活。有的学校还以此为契机,整体改进德育工作,甚至对全校每个班级提出创新的要求,如教室内可有知识性环境、挑战性环境、展示性环境、特色环境等。

3、激活学生生活,逐步提升文化内涵。环境布置不仅仅是用于反映学生生活,更是为了激活学生生活。这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动态调整环境布置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思考自身的发展状态、生活内容,不断创作出更新、更好的文化作品(包括文章、版面设计);(2)在每一次环境布置之时,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条件成熟时,对班级环境的设计还可以延伸到网络空间中,如让学生管理班级网页、根据同学需要发动网上交流。

二、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

(一)民主制订班级规章制度

1、自主理解学生规则,用以思考自身发展状态。在学生来到学校之前,教育系统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不少的“学生守则”、“准则”或“规范”。无论制定这些规则的部门或负责人拥有多么崇高的权威,孩子们自身拥有的精神生命尊严都不容忽视、而应受到更多尊重,因为他们必须成为自己和社会、今天和未来的主人。因此,尽管我们依然要求学生遵守这些已被赋予权威的规则,但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地反思、审视这些规则的合理性,从而明智地理解这些规则、主动并有创造性地执行这些规则。有的学生提出,一些所谓的“日常行为规范”,看似条目众多,甚至达到几十条乃至上百条,其实真正重要、有实际价值的可能不到20%。还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自觉地提出更高目标、更高要求。

2、策划班级生活方向,民主制订班级制度。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可有多种方法,如自然形成法、引导形成法、强制形成法、参照形成法、替代形成法,分拨分批式、重叠增强式、分层渐进式、交互统合式等。不过,对于“民主型班级”来说,还需要将所有这些技法用于提高班级生活质量。为此,需要在策划班级发展思

路、主动梳理各种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的班级生活机制,结合班级事务整理、岗位设置,主动制订符合新需要的新规则。一方面,可以形成班级公约、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等,但也不一定要依此拼凑出各种看似整齐漂亮的条文,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取舍;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班级发展情况,在不同阶段做出调整,评议各种规则的合理性、先进性,评议同学们的发展状况,据此废除一些规则、创造更好的规则,进一步推进班级发展。

(二)整体安排系列主题活动

1、根据班级发展计划,协调不同阶段的活动。可以创造性地执行学校或上级德育主管部门的整体部署,尤其应将其落实于研究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之中。其中,可以根据自主的班级发展计划,开发并协调一学期中不同阶段的活动。例如,在创建“民主型班级”的第一学期,一位班主任就尝试着让班级活动系列化,前后呼应,形成整体思路。它们是:(1)树立目标,端正态度;(2)展示才艺,焕发活力;(3)选举干部,共谋发展;(4)完善方法,落实责任;(5)磨练意志,积极进取;(6)学会反思,树立自信。(作者:胡晔红,载于陆桂英主编:《建设民主集体,共创阳光人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2、根据班级活动需要,相互之间分工合作。立足学生成长需要的班级活动,需要班主任和学生们自主创造。而不是机械地搬用各种现场的做法。其中,将学生组织起来,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开发班级活动的教育价值,让每一名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包括融入班集体、加深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联系、充分锻炼并合理展示才能。例如,在确定班级活动主题后,可以成立班会筹备组,由班干部、班主任、学生代表组成。接着筹备组采用自荐与推荐的方法确定主持人、总负责人、后勤人员等若干名。然后,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主要由班干部、主持人、后勤及学生代表协商班队会的主题、形式、活动内容、环境的布置、需采访的对象、联系的工作等,分头落实,总负责人予以协调。在此基础上,有的班级还利用双班委制、小组合作等方式,形成2个或多个小组轮流策划和组织班级活动。同时,在小组内部,又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为更多学生提供成长机会。

(三)协调学生群体活动

1、关注有个性特点的学生,将其发展纳入班级整体格局之中。如果教师只是将学生看作相互孤立的个体,为每一类、甚至是每一个学生都付出足够多的精力,以促进他们的发展,那很可能会延续疲于应付的工作局面;若能借助班级组织和系列的活动,则可以在这个班级人际关系网中具体关注处于每个网络节点位置的学生个体、小组和相应的活动。在后一种情形中,教师能以这种网络为背景,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并在适当的时机对处于网络节点位置的人和事予以指导,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激活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成长。

2、组建学生合作小组,形成富有活力的小团队。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努力,学生合作小组还可以成为同一班级所有学科教师共同利用的一个平台,用来促进每一门学科中的学习和发展。

3、利用学生友情小组,丰富班级生活内容。根据相互之间的友情和爱好而常在一起活动的学生,往往被看作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一种。对于这类群体,可以给予关注、指导和利用,甚至与班级的正式群体融为一体,而不必像传统的做法那样视作班级整体发展中的消极因素。例如,在举行主题班会时,可以采用“招标”等方式,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排演一些节目,参与班级活动策划与实施。有时候,这些小组的创意还会大大超过班主任的预想。

4、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在班级之上,学校层面的各种社团活动,如学生会、少先队、团委会及其他兴趣活动社团,也可以成为发展的舞台。例如,通过组织升旗仪式、红领巾电台、创新大擂台、礼仪示范、收集反馈信息等活动,使班里每个学生的角色都由班级层面上升到校级层面。

(四)凝聚资源汇成教育合力

1、团结科任教师,建设班级教师团队。他们可以共同分析学生发展状况,商议班级发展目标,还可以参与组建学生合作小组,共同利用小组合作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实践研究表明,这是团结各科教师、形成团队合力的一个好平台。教师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交流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表现,协调相关的教育活动,为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提出要求、提供资料、予以指导。

2、协调亲子沟通,开发家庭教育资源。与家长的沟通,是历来为班主任所重视的一个方面,即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协助教师的教育工作。相比之下,在创建“民主型班级”时,还可以着眼于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根据班级整体发展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家校联系,乃至让家长贡献人生智慧,参与班级建设。

3、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民主型班级”应有开放的活动机制,这包括面向社会;开拓教育机会。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调查了解社会教育资源,设计走进社会的教育活动。这既包括由学校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更包括由班级学生主动策划的专项调查研究活动,还包括为班级主题活动搜集资料等活动。在如此构想时,我们会发现:这既包括学校或家庭周边社区中的教育资源,也包括来自各种社会人士的信息,还包括取自网络和其他大众传媒的信息资源。

(五)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1、用好常规沟通渠道,及时交流成长体验。学生写的日记、周记,日常的交谈、专题座谈、电话沟通等已被广泛应用的常规沟通渠道,仍可以被有效利用。这里的“有效性”需要超越通常的标准、从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角度来衡量。因此,教师需要透过这些常规渠道,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炼和表达自己的成长体验,而不是流水账式地应付了事。同时,教师还要从中体会学生的成长感受、发展需要,通过及时的反馈、提炼,将其纳入到班级建设的整体格局之中,使之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而不是停留于处理琐事的层次。

2、开发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交往质量。随着网络的普及,许多班主任已经开始利用网络平台中的QQ、E-mail、BBS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它们不仅能弥补常规沟通渠道的不足,并且还能产生超越后者的新功能。其中,加强互动,尤其是学生小组内部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应当成为一个努力方向。

3、构建立体化的沟通网络,主动整合教育资源。在上述两方面努力的基础上,可以逐步构建立体化的班级沟通网络。这种立体架构,可以体现为班级内的个体、小组、班级整体等各层次内部及各层次之间的沟通渠道,可以体现为家长个体、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多层次家校沟通渠道,

还可以体现为网络平台的交流与现实班级活动之间的沟通渠道。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班级都可以建构出这样的立体格局,但“民主型班级”特别需要借助它来主动整合各种资源,从而充分开发出班级的教育价值。

三、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班级教育活动的实施)

(一)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活动主题

1、从学生自己的生活提炼主题。这是选择活动主题的最主要途径。应通过观察学生、分析其行为表现,综合考虑最近一段时间内学生们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反映出的共性问题,由此发现值得探讨的主题。这既包括值得防备的问题,如网络游戏、早恋、厌学、住校生行为规范不够理想等,也包括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如加强与同学、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合理利用网络来帮助人际交往和课程学习。

2、从社会生活实际中生成主题。若能从学生成长需要的角度考虑,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事情,可以从中发现值得关注的活动主题。这样的主题,包括学生感到疑惑、迷茫,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念、明确态度的问题,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的诚信问题、环保问题等,还包括学生感到新鲜、希望了解或尝试的社会生活内容,如志愿者服务、不同行业人员的生活状况、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感受等。

3、从学校整体部署中选择主题。我们不赞成机械地根据上级安排来确立班级活动主题,但并不反对创造性地执行上级安排,因为我们相信,上级的安排也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如果学校有整体性的德育活动部署,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创造性地开发和选择班级活动主题。(齐洪文:《班级活动主题的确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2004年,内部资料)

(二)吸引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活动

1、在呈现丰富的生活内容的基础上,共同策划活动方案。一般来说,在初步指导之下,参照一些成功的活动案例,学生可以初步形成策划班级活动主要内容、基本环节的能力。不过,若无班主任更高专业智慧的启发,这类班级活动的境界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班主任应该把握建设“民主型班级”的主要思想和方法系统,在此基础上具体指导学生策划活动。

2、根据共同制定的活动方案,主动搜集资料、排练节目。在真实的班级管理中,班级活动方案的形成过程往往与相关的准备过程结合,并最终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集中展现,最终将整个系列活动推向新的高潮,产生更大的整体效应。相比之下,前期的策划和准备过程就是不断提升成长体验、酝酿情绪,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以便在班会中集中展现并提升到更高境界。同时,策划小组和班主任都积极组织学生进一步写稿、提出修改建议,相关的学生编排、演练节目,以便做更充分的准备。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活动方式、节目形式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有益兴趣。

(三)指导学生提炼学习生活感受

1、在形成活动主题之前,主动敞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形成班级活动主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摸索的过程。其中,让学生们共同敞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此基础上逐步提炼成长体验,成为一个关键步骤。在这方面,班主任在平时就可注意协调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相互敞开心扉、通过积极交往共同提高的精神氛围,这是一个细致、长久而又非常关键的工作基础。

2、在策划和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反思和整理生活经验。在创建“民主型班级”时,“一次主题活动”的考察单位,并不是“一节班会课”或“在某一天完成的一项活动”。因此,尽管策划和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2周~3月),但我们应把这些过程都看作是让学生获得更有教育意义的成长体验的过程,而不仅仅看作完成“一节班会课”或“在某一天完成的一项活动”的外在手段。于是,我们应该非常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动反思,鼓励他们共同整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并由此学会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质量。

(四)后续活动让体验深化和升华

学生们共同完成“一节班会课”或“一项活动”之后,学生的成长体验仍然在延续。如果善加利用,这就成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生活品质的宝贵资源。在这方面,可做如下尝试。

1、沿着活动主题,继续深化体验。可以结合活动中被激发和进一步提升出来的成长感受,让学生在展望今后的学习、发展时,继续深化体验。这就将“教育活动”延续下去,而不是将这种成长感受随着“一件事务”的完成而终止。当我们这样考虑时,系列主题活动也就在不断生成,学生发展境界在不断提升;反之,每一次活动从头开始,每一次活动自然结束而没有教育意义的延伸,那就难免让班主任和学生陷入到周而复始的、低境界的繁杂事务之中,降低了班级管理的教育品质。

2、反思主题活动,提炼新的体验。既然主题活动本身属于教育活动,其中的活动体验当然也成为教育资源。相比之下,这是班级管理独有的教育资源,是比学科教学更占优势的资源。只要我们用心去敞现和利用,学生可能会获得不亚于观看《感动中国》所得的感受,因为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更真切。

四、班级管理工作的反馈技法

(一)自主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此处发挥“反馈”作用的评价,不同于通常所理解的起着“汇报”或“报告”作用的评价。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让学生发挥了发展主体的作用。起着“反馈”作用的评价,有如下特点:(1)评价对象不仅有学生个体,也有学生群体;(2)评价的指向不仅在于给出一个结果,还在于通过评价过程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反思:(3)评价结束后,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标志,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中发挥着更多启发作用,以便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主动拓展发展领域、提升发展境界。为此,这样的评价不仅仅是呈现结果,更是评判发展中的进步,指明需要努力的方向;不仅仅对照一定标准指出学生的不足,更是充满希望地启发学生看到新的发展空间。简单地说,我们希望对学生的评价发挥出更多教育作用,它应该属于发展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在这方面,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1、评价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与前面在“班级管理工作的策划”中“系统设计班级工作岗位”相配套,在班级生活中,有必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在各种岗位上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议,从而让学生对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角色表现有更清醒的理解,对自己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产生更好的期待和策划。有的班级民主生活会,让学生交流工作的苦与乐,进一步升华岗位的教育价值。

2、评价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前期策划班级整体、合作小组和学生个体发展时,学生可以自主确立发展目标。随着教育活动的进行,有必

要及时组织学生自主评价这些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以此为基础辨析自己的发展状态、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式、展望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中,可以尝试让评价主体多元化、丰富评价的内容(设置多种奖项,如阶段性的各种“班级之星”)、把阶段性评价与日常评价结合起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3、评价班级活动的教育价值。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小组的合作活动、班级整体的主题活动,都可以由师生共同评价其成效,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自主评价之中。其中,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根据班级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方面。(1)人,即活动主体,包括学生个体、小组、班级,还可以包括班级教师团队的成员;(2)事,即活动本身,包括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反思的成效:(3)作品,即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作品,如周记、相声、小品、自编歌词、演讲词、班报、网页等。

(二)建全立体化的交流反馈机制

在“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这些渠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交流反馈机制。

1、充分用好日常交流手段。日常的交流手段,如周记、交谈(包括与学生个体、集体的座谈)等,不仅可以用来沟通信息,还可以通过互动来激活学生思想,促使学生不断前进。

2、利用网络提升思想境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展开沟通,更可以利用有组织的方式引领学生提炼交谈话题、在更高境界上展开真诚交流,甚至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编辑电子班报,从而不断提升班级生活质量,尤其是思想境界。

3、利用班报深化理性思考。班报,可以用一个相对正式的方式,弥补其他交流反馈方式的不足,集中呈现平时分散呈现的交流情况,凝聚师生共同思考所产生的智慧,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对自身发展、班级生活进行理性思考。它还能活跃班级文化生活,让学生们在办班报的过程中建立深厚的友情,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与人为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办班级小报,也为学生提供了培养文学兴趣、展示文学才华的天地。

4、利用班会全面加强沟通。班会,实际上是比课堂教学更为开放、也因此拥有更为广阔的自由创造空间的教育机会。只要班主任和学生们善加利用,可以利用它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家长与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更有成效的沟通。

五、班级管理工作的改进

(一)用典型事例促进学生发展

1、评选先进典型,引导学生追求卓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可以具体形象而综合性地体现出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品质,远胜于诸多缺乏形象性和内在整体感的孤独说教或长篇大论式的训导。为此,可以结合班级发展计划的制定、实施,结合班级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关注自己和同学的发展状态,评选出身边的先进典型,包括先进个人、先进小组或“好同桌”,如班级之星、岗位能手……

2、提炼成长体验,激励学生自主发展。这里所说的“提炼成长体验”,重在敞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新体验,重在让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发展历程、相互激活发展动力,从而让学生个体、小组和班级整体形成更好的自主发展机制。此时提炼出的成长体验,不一定是最值得学习或模仿的对象,而应是最有激发学生自主反思的空间、最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

3、关注关键时机,及时促进学生上进。针对每个人、每个小组和班级整体的实际情况,很可能会发现一些关键时机――此时,学生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惑、需要有智慧的班主任给予及时的点拨。如果这种点拨恰到好处的话,由此产生的跨越式的发展效应很可能会胜过许多其他教育手段。其中,如果能从班级整体发展的视野,看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形成相互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培育一种自然激活的班级生活机制,可让班级管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

1、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现更好目标。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都直接影响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发展进程的效率。对此,可根据学生发展进程中的实际需要,在新阶段继续选择新的发展目标,实现更好的发展。

2、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点拨激励。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重新回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琐碎事务之中,而是“既见森林,也见树木”,在学生个体与集体整体发展的过程中,用心关注、选择并利用一些典型的日常事件,将其作为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通过及时点拨,促使学生不断前进。

3、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追求新目标。在一些典型活动启动与完成之时,在一个阶段开始与结束之时,都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已有的发展经历,总结成长经验,展望新的发展,从而树立新的目标,开始新的发展历程。

(三)及时更新班级生活机制

1、在推进发展中调整管理思路。在形成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后,可以根据实际推行的情况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实施值日班长工作制已达一个学期之后,班主任了解到:值日班长们普遍感到这个岗位的工作很辛苦,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责任心和荣誉感,事事亲力亲为,因此感觉比较累;另一方面则是同学之间缺少合作的精神,无形之中增加了值日班长工作的压力。他们把这些苦恼倾诉给同学们,引起大家深深的反思,并经过讨论,提出了诸如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与评价等对策,使得值日班长的工作踏上了新的台阶。

2、在班级生活中融通不同领域。可以融通班级生活的不同领域,包括融通管理体制、活动机制和班级文化的建设,融通主题活动中的节目编排、剧本修改和学生成长体验的呈现与提炼,还包括融通班会现场活动、小组合作与班级环境布置。

3、在共同进步中创造更高平台。当一个班级整体发展状态越来越好时,可以组织学生开拓创造更高的发展平台。这一方面体现在班级自身发展内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发展境界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体现在让学生走出班级,放眼更为广阔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在更辽阔的天空中展翅高飞。此时,如果能主动参与到学校德育或学生发展工作方面的整体策划与实施,争取到学校、社区的更多支持,班级管理这一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就能产生更好的育人价值。

如此整理的班级管理系列技法,也许有助于各位班主任从繁琐的事务或零碎的方法中解放出来,形成更为清晰的工作线索,并融入建设“民主型班级”的整体思路之中,让班级发展到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