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彩引入,让生成更有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彩引入,让生成更有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也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由于数学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因此概念引入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入浅出,切忌单刀直入、和盘托出,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建构。有效的概念引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

关键词:概念;引入;有效;精彩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的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围绕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顺利地掌握概念起到奠基作用。

一、故事引入

应该说,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通过讲故事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用故事引入。上课开始让学生听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通过听这个故事,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过程中回答: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重复着那几句话。这时老师接过来说: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这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重复出现。同学们,你们想认识它吗?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情境引入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中用科学方法从感觉到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引入是否得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形成。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差,生活经验少,如果教学中突兀、生硬地引入概念,学生大多会困惑、迷茫、难于接受,继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投其所好,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概念。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伊始,趣已生,短短几句话,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操作引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石,智慧从动作开

始”。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入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在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这节课时,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幻灯片讲故事让学生说出: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乌鸦才喝到了水。然后进行一个操作实验:(1)同桌拿出两个同样大小的纸杯,一个杯中装满了水,另一个放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石块。(2)把第一个水杯里的水往第二个杯中倒,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中的水。师问:为什么呢?生:因为石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物体都占了一定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关注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背景,又重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突出了数学思考与逻辑表达的潜在意义,更为后面引入体积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激疑引入

学生对未知的探究一般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他们常常借助已知对未知进行猜测、实验、推理,并作出解释。如“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伊始,我试着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同学们受“2、5的倍数的特征”影响,只是从个位上的数去思考,猜测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说:“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3的倍数,如12、36、48这些都是3的倍数。”在未得到正确答案前,同学们都以期待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提醒他们:“找3的倍数的特征用找2、5的倍数的特征的老办法是行不通了。”于是同伴之间相互质疑,学生就在这样一种想知而未知、想得而未得的气氛中进入探索状态。

五、生活引入

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如,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这部分内容,以往每当教学此节内容时,学生开始总是很难理解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后来在上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谁是谁的好朋友,然后问学生:如果说×××是好朋友,能行吗?

生:不行,这样就不知道谁是谁的好朋友了。

师:朋友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朋友,这样别人才明白。在数学中,也有描述数与数之间的概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这样做,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催生他们学习因数和倍数的好奇心,又很好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关系”“谁是谁的”这些关键词上,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六、计算引入

当通过计算能解释某些内在矛盾或本质属性时,可以从计算引入概念。如,教学“倒数的认识”这个概念,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

口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他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而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能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是建立在学生主体活动的复杂过程中的。

教师在教学时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概念的引入也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创设故事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发现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经历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让概念的生成有实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