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触摸世界,书写心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触摸世界,书写心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受命写下这第一行字时,感觉文学的新老交替,远比现实生活的变化巨大。记得1990年代初,我开始写作诗歌的时候,我的年龄与1990年代初出生的作家相仿。在长达20年的写作生涯中,我们整个社会正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一些在1980年代响亮的口号,在1990年代以后逐渐销声匿迹;一些在1990年代冒出的新生事物,在近十年来逐渐固化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时代的列车还是轰然地开到了你的面前,并不容置疑地将你携带上来,驶向雾瘴茫茫的前方……

如果说,我能够概括出1990年代后这批年轻作家的特点,那一定是虚伪的。我必须承认,我对他们所知甚少。正如1990年代初,我们这些出生于1970年代的作家,对于文坛来说,也完全陌生一样。记得1990年代初,诗人潇潇与人编选了一本金黄色封面的上下两卷《后朦胧诗选》,我印象非常深刻。1990年代初期,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文学的神话,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岁月的遗照”(程光炜语)。这种光芒对于我来说,是构成写作理由的一个有力支撑。我们不会忘记,在20出头,海子、苏童、北村、格非等人,已经写出了具有经典性质的诗歌小说,这些作品对之后的中生代作家乃至70、80后作家都有影响。因此,年轻并不是稚嫩的代名词,一出手就成为代表作的作家,仍不鲜见。

就我自己来说,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主要是写诗为主,之后几年则陷入困境,2000年代之后,主要用心在散文上面。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写作,与那些经典作家的差距。因此,写作于我而言是一种成人和与生活互补的关系。我通过写作来向生活致敬,或者说与生活拉开距离。但写作始终并非自己生活的全部。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写作者,从来没有业余写作之说,当你拿起笔开始文学创作,你在精神上必须是一种职业的态度,不能因为工作或生活与写作之间的疏离而找到借口。没有所谓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的区别,所有的写作者应该在精神上是专业的。

因为成长的原因,我对1980年代记忆犹新,正如1990年代出生的作家对2000年代必然印象深刻一样。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他一生记忆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向过去回望。1980年代对于现在20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直接的经验,陌生感是无疑存在的。但1990年代以来,我们整个国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却是我们共同亲历的。当我以一个中年人的眼光,与我女儿的眼光来看,自然是不同的。因此,书写成长和青春的悲欢,必然会成为他们笔下的主题――这在任何一代作家年轻时都不可避免。只是对于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青春可能显得更沉重和压抑,对物质景观的描绘缺乏更多的对照物,而对精神困境和启蒙的诉求表达更多。我想,1990年代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是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的价值和观念,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他们的思维中。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的成长又显得与他们的父辈不同。

但成长的烦恼总是相似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是青春不变的主题。也许,存在感是最重要的。没有一个逝去的时代和世界,也没有一个可期冀的黄金未来。人们都是生活在当下,在现实生活提供的环境中,进行打量和体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每一天本质上与过去的每一天并非不同。在人自己把握的经验世界里,我们逐渐确立起自己的哲学观。500年前大儒王阳明对弟子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原不在你心外。”心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器官,是确认人之为人的尺度。在我心之外,世界是不存在,是虚无的。而一个作家的使命,必是以我心来照亮世界,在其斑驳、复杂的图案里,概括出自我审美自我价值的形象,并期望它是第一个、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