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分析以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实践观察的基础上,对模型的维度进行选择,探讨多维度间的关系并确定各维度下的指标,建立具体可行的、并适合我国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48-05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问题愈加重视。这需要高校具备明确的责任意识,完善教学的监控体系,以满足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中小学教育相比,呈现着专业性、层次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通过系统、科学、全面地收集课堂教学信息,针对教学活动本身,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寻找可靠的课堂教学质量指标,是构建和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依据与原则

1.不同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不同的研究者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或观察的对象来进行评估。如从教师在课堂表现的角度,叶澜教授提出的“五实”:即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从学生的角度,朱永新教授提出的“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巢宗祺教授提出的“四点”则能够体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感受性指标:①课程本身的意义;②课程有效真实;③师生情绪饱满;④师生才智充分展现。或从课程内容本身出发,如王卫国教授提出的生成性、厚实性、生本性、整体性、整合性。有的研究者将课堂作为不可侵害的整体,如郑金洲教授将好课的标准划分为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对象个别化、评价多元化,等等。由上述内容可知,好课的标准不是绝对的,根据研究者视角的不同存在着必然的差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重视教师专业标准的达成,从学生的角度强调他们发展需要的满足,从课堂的整体发展角度关注教学环境适宜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决不能从单一角度进行维度的划分。然而,全面概括化的构建方式将更有利于制定出有效可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2.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基本原则

构建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重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是增强评价的有效性与可靠性的重要基础,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在构建模型时必须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指向性原则,使课堂教学不断向标准接近的过程中引导教学发展方向。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性原则,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问题及其社会现状分析,针对当今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制定模型。

全面性原则,从教师、学生、环境等多渠道贯彻。构建模型时需综合考虑,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仅要看到评价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应该看到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能忽视教学评价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维度选择

1.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维度

高校课堂教学存在两大领域:人际与非人际,而人际领域中的角色只有两种,即教师和学生。因此高校教学评价模型确立三个维度:分别是环境(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以下简称环境)、教师、学生。

个体生存在环境之中,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促进个体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环境下相互作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教学活动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单独存在。罗杰斯提倡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中关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建立适宜的学习环境,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达到放松、愉悦、自信的状态。个体脱离环境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将环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维度,是合理并有必要的。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既不是教师孤立的教,也不是学生无选择的学,而是师生互动并相互影响的过程。两种角色纳入教学质量评价是毫无疑问的。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信息的编码、传递、接收、存储、加工、遗忘、反馈。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学生以及适宜环境的共同作用。

2.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维度间关系

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三个维度教师、学生与环境存在着复杂,彼此影响的关系,具体内容见图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经验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是在适宜的环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之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因此,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是基础。适宜的课堂教学则是课堂成功的基石。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和谐互动是创建良好环境的原动力。通过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信息的接受以及反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师生平等人格的基础之上达到感情的交融,教学环境轻松愉悦并充分实现课堂的价值。宏观上,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育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的建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可以归纳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等等。从知识的角度讲,教师与学生分别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协助者,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与开发者。从教师的职业角度考虑,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从情感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情感相互交流的朋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要达到各个方面的满足与相互协调,这也对教师与学生关于课堂教学质量指标的选择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三、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维度的评价指标

模型的建立是为了衡量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对于教师、学生以及环境而言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因此在各个维度下评价指标的划分,要依据不同的思想基础而建立。

1.教师维度的具体指标

教师维度下指标的划分以新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基准。这种划分角度是从教师这一职业出发从而建立的评价指标。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模型指标的构建主要依据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概括地讲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1)知识。知识是高校高质量教学的基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教师知识的深入性、广泛性、时效性是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知识维度的良好表现可以概括为教师对所讲内容的深入准备;教师广泛的知识面;教师的知识架构随着科学发展而时常更新;在课堂上能够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课外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够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技能。合格的技能是教学开展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的技能与中小学教师技能的侧重不同。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表现在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潜能挖掘、创新培养四个方面。对于教师技能的评价可细分为若干问题,如环节设计、呈现方式、对话反馈、应变能力、目标设定、内容处理、课堂控制等方面,这是应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性要求所提出的。具体可表现为,教师的课堂准备中环节设计以及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对于课程主体的讲解方式方法有效并易于学生接受;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能够恰当熟练地使用教具;课件具有较好的呈现效果;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的次数、频率适当;对话的对象不单一;对话内容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应变自如,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师在课程准备时,目标的设定符合学科教学发展目标;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实践;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并能够发展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等等。

(3)态度。端正的态度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石。高尚的师德素养,严谨的教学理念,高标准的自身职业要求,三者相辅相成。不仅是教师树立榜样的前提,也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标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道德水准符合教师职业规范;教师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科学性发展性的教学理念;对自身有高标准的自我提升要求;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理念易于被学生接纳,等等。

2.学生维度的具体指标

学生维度下指标的确立,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准绳,以人本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衡量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与教师不同,所以对学生维度的划分应与教师维度的选择有所不同。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学生具有完善自我的潜能,学习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过程,因此模型的构建主要依靠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依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做到尊重、理解、重视、发展。一切事物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进行学习为的是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成为理想中的人。这种需要的满足,主要是教育教学所给予的心理的、精神的满足。

(1)知识的满足是根本。可以将知识的意义性、记忆的持久性作为二级指标。这里指的知识不单单是书本上的内容,同时包括教师所传递的课外多学科知识以及教师的人生经验等。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自身建构,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有所巩固与补充,则认为这样的知识是学生所需要的,而不是一堂无效的教学。对未来的活动有所帮助的、在头脑中进行持久准确的储存的知识,可以被视为学生知识获得的成功。具体可表现为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真正理解讲授内容;学生认为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能够指导未来实践的;教师的讲授填补了学生知识的空白,满足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够保持深刻的印象,等等。

(2)情感的满足是推动力。在教育教学中关于学生情感的满足,可以考虑学生情感体验的愉悦性,以及学生与教师是否产生了相悦的情感,也就是是否发生了共情。大学生的情感相对丰富,因此对情感需要的满足有更高的要求。这一指标的衡量要依靠学生的主观反馈,学生在上课之前心情愉悦并有所期待;在课堂之上,学生情绪高涨,积极主动;课后,mkhk学生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学生情感满足的表现。

(3)能力的发展是目的。能力的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保持并发展学生的现有能力,二是指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由于高校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能力的发展可表现为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教师准确地发现学生的现有能力与优势;精准地看到学生的发展潜质;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课堂教学能够鼓励学生自主与创新学习;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等方面。

(4)态度的选择。态度的树立是关键。信念的建立以及被接纳的行为表现是端正态度培养成功的外显。态度决定高度,是个体发展的支柱与方向标。学生信念的树立与巩固的需要可以从一节精彩的课程中获得。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它超出单纯的知识范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规范化的行为是高素质学生的外在表现,是高质量教育的间接体现。通过课程学习,教师的教育以及教师人生经验的传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合理的矫正;课堂教学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意志的坚定性等方面,被认为是高质量课程对学生态度选择的有利表现。

3.环境维度的具体指标

环境维度下指标的选择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进行概括而精准的划分。在教学过程中,个体的发展受到个体与环境共同的影响。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环境的适宜性,对学习活动的支持性,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外部需要。既包括宏观的大环境,也包括教学的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区别,在于宏观环境对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成功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是长时程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微观环境可以理解为直接影响,是短时间或即刻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1)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可概括为社会关于高等教育的看法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例如十报告关于教育方面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国家支持性的宏观教育环境之下,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高质发展。另外,社会关于高等教育的积极评价;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的看好;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肯定;对学生所学专业持发展性观点的预测,等等,都属于良好的宏观环境。

(2)微观环境。可以进一步将微观环境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课堂文化与课堂条件。具备适宜的教学条件与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对微观环境的要求。课堂文化可以表现在民主、创新、关爱、特色课堂氛围的建立上。现今的大学课堂评价主要侧重于开放的、民主的、创新的课堂文化;建立有特色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的学习高效地进行而避免干扰。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净化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四、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的运用要点

正确地运用模型是发挥模型作用的关键。科学地利用模型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学生需要的满足,良好环境的构建,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在运用模型时,应注意如下三方面要点。

首先,要进行多维度多指标的全方位评价。在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必须从模型提出的三个维度出发,分别在教师、学生、环境三个维度及各个指标所涉及的范围内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估,依据指标的范围,在范围内考虑具体的评价问题,将各个指标配以不同的权重,从而得出评估数据。

其次,不同条件下各维度指标权重应有所变化。由于在高校教学中课堂的差异性很大,在对一节课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各个维度下指标的权重的变化运用时,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年级的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应有所变化。在针对不同年级的课堂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关于知识指标所占的权重应当有所变化。因为,在高校一、二年级主要是进行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需要是摄取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广泛性方面比重加大,学生在知识保持的持久性方面需求增加;由于学生刚到陌生的环境,因此对教师情感的需求也较为强烈;另外,由于高等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重,因此对于树立合理的信念以及端正的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更高;在此阶段,学生受微观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良好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三、四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师维度下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入性以及时效性。在教师技能方面,应重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的后期,由于学生即将面临就业问题,所以应当将学生对知识获得的意义性的权重加大,宏观环境影响的比重也有所增加。此时,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将影响高校的教学发展方向。

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使得评价指标的权重发生改变。高校的课程分类详细,不同的学科跨度较大,如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特点不同,专业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要求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应有不同具体的评价规则。例如,机械专业与哲学专业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方向,社会需求不同,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要求方面,创新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方面,都有所不同。这需要在总体概念之下,配合不同维度指标权重的不同进行合理评价。对于非艺术课程应该重理论轻实践,加重知识方面的权重。在艺术领域应将实践性与创新性的权重比例加大,从而做出合理的评价。

最后,在模型运用时还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质评量评相统一与结果的开放性解释。在质评与量评相统一方面,课堂质量评价中应该保证定量统计与定性描述相统一,定性分析可以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易于控制额外变量。另外,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环境下组织活动的复杂过程,因此在很难做出定量分析时,应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考察,立足于问题整体进行全面准确的描述与分析。在评价结果的解释中,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问题的存在只是一种倾向或是一种可能,不能根据结果一概而论。开放性的解释更利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日益壮大的大学生队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探究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模型是一项严峻的工作,它不仅仅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未来中国教育的进步。希望能够通过模型的建立,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明确良好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发展,帮助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也许一堂好课的标准远远不止这些,可能还包括了更为隐蔽的深层次要素,然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接近真理,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真正解决问题。在以往研究与现存现象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全面的模型并运用于实践,从而更有利于总结经验,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应有效用,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清华,何恩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教学评价,2004,(6).

[2]王卫国.新课程理念下好课标准维度的构建[J].课程教材改革,2008,(11).

[3]顾桂明.构建多元主体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2,(12).

[4]黄凌云.大学生课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10,(7).

[5]马力,解志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01,(2).

[6]吕星宇.论一堂好课的标准[J].教学与管理,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