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减负”不只是做“减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减负”不只是做“减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工作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在教育部门推进,今年年初,教育部门了自1995年以来的有关"减负"的第49道金牌令。关于这个问题的背景,许多媒体都做了相关介绍。作为一本家庭教育的杂志,我们更关注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从家庭到学校的整个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关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变化给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带来的影响,产生的困惑,并探讨积极的办法。

我们把几个月以来搜集并思考的一些关于“减负”的问题,归纳成看法、说法、做法三个部分。在此,我们把它们整理出来,作为与家长朋友们进一步讨论的开头。

家长的看法:

读者1:我有一个外甥女,在职业高中里上一年级,是学艺术的。她很聪明,可就是文化课的基础太差了,她常常对我说:"您说,我怎么才能喜欢文化课?"为了帮助她补习文化课,我从北师大给她请了一个家教。孩子不解地问我:"现在不都减负了吗?您怎么还给我加负担。"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讲,她是个糊涂的孩子。不请家教,是针对低年龄的孩子来讲的。高年级的学生,如果确实存在学科上的弱项时,请家教并不是不可以的。

读者2:“减负”带来的一个问题让我很苦恼。我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正处在学习生字的关键时期,每节课都要学10个左右的生字,课堂上老师根本没有时间让他们写字,顶多一个字写一遍就不错了。汉字不同于其他的文字,认识一个字光靠读几遍是不行的,必须得通过多写才能记牢。现在一“减负”,把这种写字的家庭作业也一刀切地减了,孩子今天学的字,第二天就记不清了,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不知是否有专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究竟一个生字需要写几遍才能真正记住。

读者3:我们学校周边的环境不太好,孩子大多居住在胡同里。学校放学时,大多数家长都还没有下班,学生就在周围的胡同里游荡。许多家长反映,他们都处在两难的境地,给孩子钥匙吧,觉得不保险;不给孩子钥匙吧,让孩子几个小时的时间都在街上度过,心里也十分的不踏实。

读者4:我的孩子一年前上学,刚开始她每天的作业量大得让我吃惊,一个生字要写满满一篇。孩子常常要写到深夜,经常写着写着就累得停下来,对我说:“妈妈,我的手疼,帮我揉揉吧。”我很心疼。现在"减负",把这种不必要的负担减掉了,我也替孩子松了一口气。

读者5:我的小孩6岁,马上就要上学了。他现在在学画画、钢琴和围棋,这三样都是他自己喜欢的,我们从来没有强迫过他。我以前总有一种担心,怕孩子上学后没有充裕的时间把这三种爱好都继续下去,于是就试着和孩子商量,看他能把哪个放弃掉,可孩子都舍不得。这一“减负”可好了,课业负担减轻了,孩子的三种爱好都可以继续保持下去了。我觉得孩子趁小时候多学点东西挺好的。

读者6:我觉得任何事都没必要一刀切。像以前学校有“奥校”、“华校”班,每星期五5点多钟下课,既可以多教孩子一些知识,我们家长也不必请假提前接孩子,是一举两得的事。现在一到星期五,我下午3点多就得去接孩子。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是被迫上“奥校”的,像我的孩子就特别喜欢数学,现在“奥校”停办了,他自己也觉得挺遗憾的。

读者7:"减负后,空出的时间我的小孩大多都用来上网。我觉得让孩子接触网络也是件矛盾的事,一方面,他可以接触到许多信息,开阔眼界。像我的孩子利用互联网下围棋。可另一方面我又不敢太放手,因为现在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太多了,家长不在一边监督绝对不行。这无形中又使家长多了一项任务。

读者8:我的小孙女上小学一年级,这一"减负"可倒好,她放学回家,我让她温习功课,刚看书不到5分钟,她就大声嚷嚷:“姥姥,老师说让我们‘减负’,我要休息!”

读者9:我孩子所在的学校由于是素质教育的试点学校,本来课业负担就不重,可现在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必须按比例"减负",孩子本来作业就不多,现在更少了。我觉得"减负"应该减掉不必要的负担,必要的作业还是要留的。把本来就很少的家庭作业再减掉就显得太教条了。

读者10: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大池塘,"减负"后,课余时间充裕了。我想带学生们在池塘里种各种水生植物,并在池塘里养鱼,还可以开展船模、舰模等活动。多开展一些科技小组的活动将对孩子很有好处。

读者11:"减负"后,课外小组非常热门,电脑班我的孩子没有被选拨上,我说,那你就去上自然小组吧。他们学校的自然小组1~3年级一个班,结果由于报名晚了,去了根本就没有地方坐。最后只剩下大字班还有地方,孩子就凑合着上了大字班。我觉得学校的课外小组还应该多办一些,而且也不要一个星期只上一次课。

读者12: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刚上学时,我觉得他们的作业挺可笑,一个数也要写一页,写一页"5",写一页"6"。现在这种重复的作业取消了。都说学生的书包沉,原来他们一学期下来,很多书和本子都没有用过,可学生也必须买,而且还得每天背着。现在把这些不必要的书和本子都取消了。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读者13:学校应该在每天下课后都举办一些兴趣班。这样既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减轻家长的负担。学校"减负"把图画、自然等课外班一概都减了。我的孩子原来是航模班的优秀学员,每次做完航模去放飞时,他都特别乐呵。这一减,他这个爱好也继续不下去了。

读者14:过去,孩子首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又要保证练琴时间,又要早睡觉,有时还想看会电视。她觉得这么多事反正我也完不成,不如磨蹭一会儿是一会儿,先玩会儿再说。这样我们之间肯定会有矛盾。最后练琴也坚持不了了。现在作业少了,压力小了,我们之间的矛盾也小了。孩子有时间看看还能报纸,她对高科技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经常跟我聊有关网络的话题。由于她接触生活的东西多了,过去一向是难题的作文也变得有话可说了。现在她15分钟就能完成一篇作文,我一看,写得真好!现在晚上吃过饭,孩子也会主动练练琴,给我们弹支曲子。昨天,我们一家三口还一起去散了散步,这在过去根本就不可能,作业还忙不完呢!

读者15:我的女儿3岁时,有一次,我们家煮元宵,我说每人吃两个,他爸说那就煮8个吧。她问:“那还剩两个元宵给谁呀?”可见是她的数学意识并不差。可是,就在前几天,我刚拿起她的数学书,已经8岁,上了二年级的她居然说:“我不会想!”说着还哭了起来。我感到既恼怒又困惑:难到“减负”就是这样的效果?

专家的说法:

关于“减负”问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文老师对我们谈了他的看法:

我想首先说说教育的作用。过去,我们认为教育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文明的保存,传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对教育的理解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从0开始自己去探索,整个人类就无法进步。但同时,一个人受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要获得发展,而只有每一个新的公民都不断地得到发展,文明的成果才能不但得到传承,而且还能被发扬光大。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传承的知识内容也就不断地膨胀。而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我们的课程一直在增加,我们的书本一直在变厚。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需要教育部门对各领域的知识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筛选。

如果我们把学习的目标定位为学会知识的话,那当然是掌握越多的知识越好,谁记得多谁最棒;而如果我们同时把学会学习也作为一个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但应该关照到学习的知识量,还应该关照道学习方法的教和学。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人就可以不断地学习和创造。

其次,说到教育就要说到评价,也就是家长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分数、成绩、排名等等。“减负”以后,人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我认为,人的个体差异很大,一个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潜质和发展方向。但我们现有的评价标准却显得很单一,基本上是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他。合乎这个评价标准的孩子压力可能会小一些,相反,压力就会很大。比如考试得100分是好学生,得不了100分,哪怕是98分也不算好学生,这对所有的人都会形成很大压力,因为100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如果再要争第一的话,那压力就更大了,因为只有一个第一,不会所有的人都得第一。这个评价标准的单一性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针对家长的疑问和出现的许多具体问题,我们请文老师做了一些简短的解答。

问:"减负"了,如果考试还是这套办法,搞不好弄出个夹生饭,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答:考试招生制度确实要改革。但这种改革不是用新的统一来代替旧的统一,它是要出现多样化的入学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方式。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一种正规学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研究生,最后拿了文凭出来工作,这就是所谓的正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的多样化,这种单一的培养人才的途径就要发生变化。

一个是大学的招生人数要增加,招生办法要改变;一个是人们受教育的观念要改变,逐渐形成终身教育、专业教育的观念和习惯。这样就会逐渐改变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局面。我相信,考试制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现在我们经常以一分之差来决定孩子能不能入学,这当然就得判得越准确越好。但同样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阅卷,分数可能相差很多。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北京市各个学校里请了几位专家级的老师,同时匿名判几十篇作文,结果误差极大。同一篇作文,能差三四十分。如果你把分数活用,只把分数作为一个参考,还要看分数之外的很多表现,那标准化考试就不再那么必要了。那时,可能我们会找到一种更科学的方法。

问:很多家长说"减负"后时间空出来了,孩子就有时间学钢琴、学画画了,反正得让他有事干。

答:学钢琴、学画画都是好事,但一个前提是自己孩子有兴趣,而不要把这些教育训练化。教育是提高人的身心整体素质的一种有趣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练习。

我主张家长更多的时间是引导孩子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要让他成为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情感、意志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培养的人。

问:"减负"以后,作业不许带回家了,都要在学校完成,结果孩子的作业总是出错。

答:可以想见原来这个孩子在学习中是多么被动。我们现在有些家长习惯了替孩子检查作业,替孩子解答问题,替孩子安排作息时间……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结果孩子反而念不好书。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对自己的作业都不负责任,那他长大了以后怎么可能成长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呢?

问:有的家长认为低年龄的孩子是没有主动性的,所以还是需要有些压力。

答:主动性是人人都有的,关键看是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家长老师能不能调动他的主动性。即便有的孩子没有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但只要能够找到他的兴趣点,就能调动出他的主动性。如果我们老是给他安排好干这干那,强迫孩子干这干那,还要他的主动性干嘛。

问:很多家长认为现在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改进。

答:老师对减负的顾虑有三点:1.不敢改。因为评价制度没变,改后学生成绩不好怎么办?2.不愿改。原来的教学方法得心应手,改起来很吃力。3.不会改。以前教书把知识讲清楚了就行了。现在需要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有特点、有个性的独立个体。每个人都呈现不同的成长规律,有不同的思维方法。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学会学习。这的确难度很大。

问:孩子在"减负"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不知道自己该干吗去。

答:因为我们的孩子长期被捆着,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引导,学校可以组织点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安排时间。而家长则应该想办法带领孩子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然后指导他一点点学会自己安排自己,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学校的做法

和很多学校一样,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以及老师也遇到了“减负”以后做什么的问题。正在利用业余时间读研究生的项红副校长说:以前,我们老是听人说,美国的孩子从一二年级就搞“研究”。孩子们对那些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兴趣很浓,对掌握知识的帮助也很大……这启发了我们:难道我们的孩子就不能够搞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吗?

于是,经过一番思考,他们从语文教学入手,以“既减轻负担,又不降低学习质量”为原则,实施了一个“宏大”的工程――“小博士系列工程”。具体的做法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自愿完成一项“长作业”――少则几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课题,或完成一部童话创作。

孩子们的创造力一旦迸发,就不知道他们的火花会溅到哪儿去。走进学校为这次活动举办的展览会,真是令人惊叹――“前人是从哪儿来的?”、“北京环保调研”、“蚕”、“中国的茶文化”、“京城三轮车”、“历代女性服装服饰”、“做能吃的盐”……写出的课题研究报告真是像模像样,有前言,有章节,有统计表,有示意图,最后还有参考书目。更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这些报告大多数都是用电脑设计、制作、打印出来的。

和大人们一样,孩子们搞课题研究也要确定主题,调查研究,统计数字,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锻炼。过去老听说孩子们对写作文发愁,一是发愁没的可写,二是发愁凑不够字数。而在这个活动中,一个养“蚕”的经过就让四二班的邢源同学写了七八千字;六三班、六一班同学集体创作编写的童话《小明历险记》、《小丽漫游记》,已经写了16个章节,上万字,还好像刹不住车似的。

六年级四班的尹航同学研究课题是“京城三轮车”。她的课题是这样确定下来的:

我心中一直有个愧疚。我曾看到过一辆装满垃圾筒的三轮车,车夫正非常吃力地蹬这车在坡路上走着。我本想帮车夫一把,但车上的垃圾筒让我犹豫不前,我还是走开了。这件事引发了我尝试做这篇课题研究的想法。我开始搜集资料。我先到图书馆去借书,但因为没有借书证没能借到。于是我又到书店和互联网上去查找,但资料很有限。我又走到社会上,走进生活中去考察采访和体验。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我是怀着一种急切的心情来做这篇论文的,前后仅用了一周的时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紧张劳累的一周,几乎每天都熬到半夜,困了就冲一杯咖啡提提神儿……

尹航同学的研究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看到过许多各种各样的三轮儿,也拍了不少照片,我现在该亲身体验一下了。我来到王府井大街十字路口一队等候的三轮儿车前,想坐三轮儿去看一看筒子河。

"喂,姑娘,上车吗?"我听见一个沙哑的大嗓门,随声音望去,真令我惊讶,招呼我的竟然是一位女车夫。她身材不高,但很健壮,肤色较黑,穿着很大众化,尤其脚上一双老式平底布鞋更衬托出她朴实的京味儿,一头短发却显得很有时代感。

"哎,来咧!"我也用京腔应和着.我上车坐好,随着一声"走了!"轮子动了。"您今年多大年纪了?""五十五了。""您不嫌蹬三轮儿辛苦吗?""不怕!"正说着,前面到了十字路口,交通比较拥挤,只见她伸手向其他车子示意,同时大声说着:"哥们儿,借光儿,借光儿!"她那口气就好像在和老朋友打招呼。接近筒子河,路上清静下来.这位奶奶继续给我讲述:"而且这工作还来之不易呢!"她开始申请蹬三轮儿时,没得到批准,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女人不适合蹬三轮儿。但她态度坚定,"女人能开飞机为什么不能蹬三轮儿?"更可贵的是这位奶奶对三轮儿车有独到的见解。

我问:"您为什么要蹬三轮儿?您是否认为三轮儿车会在北京长期存在?""我喜欢这差事儿"她爽快地答道,"北京人离不开它,好多活儿都等着三轮呢!三轮儿不但没不了,反而还会越来越多呢!我又问:"蹬三轮儿以后,您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有!"

她说,"退休回家后,老伴儿也退了休,儿子下岗,儿媳妇下班回来总给脸色看。自从蹬上三轮儿,每次回到家,儿媳妇都张罗着沏茶倒水照顾我,这车帮助调节了家庭关系,同时又能挣钱补贴家用,让家庭和睦。一句话,我就是要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做对家庭对社会有好处的事儿。"

……

写到这儿,我不禁汗颜。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几年,对北京的切肤之感竟不如一个孩子。

可以说,每一篇研究报告的背后都有着孩子们一段感人的经历。篇幅所限,这里不能一一讲述了。在史家胡同小学,我们还参观了计算机教室。一群孩子正在用计算机设计课程表,用的是word97。孩子们太厉害了!

在做这篇文章之前,我们曾和很多人探讨过究竟什么是“素质”以及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一个说法是,素质是人由于先天、后天等诸多复杂因素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人的一生发展都在起作用。教育的本来意义就在于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只不过现在我们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训练。香港称素质教育为质素教育,台湾叫全人教育。说法不同,但都是拓展人的各个方面的潜力,是一种全面培养,都是要促进人的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这就是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目标。

史家胡同小学对“减负”的科学理解和创造性实施,使我们对“减负”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立体的认识:“减负”不简单的是把原来做10道题减为做2道题,把原来默10遍生字减为默2遍。这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理解和做法。“减负”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工程,是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全面调整。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必须和增强整体素质水平同时推进,它们本身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要减的是不适合孩子未来发展的教学内容和不合理的教学方式。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探索。把孩子从题海里解救出来,变被动地“应付”学习为主动地吸取知识,积极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同时,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不是简单的、单纯地发展特长爱好,而是有很实在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很高的教学水平,比如史家胡同小学的语文实践活动,还有他们的数学思维方法训练等等。这对孩子们来说获得的知识更有价值,对老师来说,则意味着更大的难度。应该说“减负”是减轻了孩子们的负担,但却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因为要让孩子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并且乐于接受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看教育者的功夫了。

那么,家长和孩子们是怎样看这个活动的呢?

一年级二班的戴元舒同学的爸爸说:

这个活动第一锻炼了孩子的综合能力,激活了孩子的思维,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第二,让孩子体会到学的知识可以应用自己喜欢的地方;第三,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孩子知道他是社会的一员,实实在在地接触社会。我认为,大学校园的院墙要打开,小学的院墙也应打开,孩子不能生活在真空中。第四,学校应多组织这类活动,尤其是科技方面和社会认知方面。

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任务,课业成为负担我想不是学生的责任,而是我们国家大环境和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的问题,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如何进行轻松式的教育,多点能力培养,少点机械记忆……这些都是以后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像“小博士工程”这类活动早就该多一点。

研究报告“做能吃的盐”的作者,二年级二班李思圣的语文教师王珈的话则很能代表老师的感触:

那天,李思圣欣喜地告诉我:“王老师,我自己提炼了一些盐,明天给大家带来看一看。”他是这学期刚刚转到我校的,平时很少说话。这回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新奇呢?我满怀期待地盼望着他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当我看到他自己提炼的盐时,内心有一种欣喜若狂、被深深震撼的感觉。他为了进行这项科学研究,专程去了河北;为了写出这份报告,多次进行实验。我觉得他很执著。

总之,“减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合理的“减负”要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改革以及对教师教法的全面培训之上。如果我们简单、片面地理解和推行“减负”,只在“减”字上下工夫,就可能出现以上很多家长和孩子的误解,甚至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无论我们对教育做什么样的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学得更多、更好、更有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