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硬实力”有一定优势,但“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从培养方式、成长环境等方面入手,力求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人才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44-02

针对我国杰出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及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 大学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创新型人才”的种种属性。有将其基本属性概括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性”;有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来概括其基本素质。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以个性自由、独立发展为前提,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二 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1.“硬实力”有一定优势

第一,科研经费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国大学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000多亿元。教育部直属大学的科研经费则占到全国大学的55%。2008年我国大学科研经费总额达650多亿元,年增长20%,半数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委托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第二,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依托大学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3%,国家工程实验室占总数的1/3,国家大学科技园60多个。2008年大学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固定资产达21亿元并逐年上升。

第三,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开始实现资源建设的结构性变革,依托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的数字化平台,电子资源利用率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水平相当。

第四,办学规模扩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学校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大学也新建了学校功能性建筑。校园宽带、无线上网全区覆盖,多媒体教室、中央空调、一卡通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2.“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

然而,“硬实力”的优势未必都能化为胜势,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及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科研体制落后。我国的科研体制是仿苏联的,有科学院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机构重叠,力量分散;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使用效率低下;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现象,领导为政绩往往不论实际,一味地做大项目,宁做保险性的项目不做开放性的项目,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第二,人才评估制度简单。现行制度存在评价简单量化。从职称评定到人才奖励都将、科研项目数量作为硬性指标,把时间花在跑项目和应付评估上。这种以学术定向的研究型人才的评估制度,很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国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第三,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高校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专业和知识面狭窄、教学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制度不灵活等。

第四,缺乏创新思维的氛围。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大;对有特殊才能学生在选课和培养途径方面特殊措施少,为学生禀赋和潜能开发的环境不宽松。这都不利于鼓励学生提出学科前沿的创新性课题和有创造性成果,不利于学校形成重才、爱才、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学风。

第五,交叉学科环境的缺失。如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院系建制的基础是一级或二级学科,忽视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科互动和交流。学术资源的分配、教师编制、学术评价都指向传统的单一学科,对交叉学科成果不重视、教师不愿冒险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制约着学科交叉的深入推进。

三 高校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

1.完善培养体制

国家应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加大产学研的结合力度,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使其有效地运用到人才培养和项目研究中去。十年来我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阶段探索出了一系列模式。在本科阶段,大学应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获取既全面又专业的知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硕、博阶段应以专业创新为主,为学生创新和实践提供平台,可申请组成创新实践团队,由基地提供资源进行创新实验和项目研发实践。

2.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估制度

对大学的评估,应适宜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占的比重,考核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对人才的评估,要关注其成果的创新性和对行业发展的推动力;要设立有引导性和鼓励性的奖励;要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与聘用制度。

3.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形成学科交叉的大环境

一是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交叉学科门类,从制度上保障。二是进行学科组织创新。单一成熟学科是学科组织生成的基础。做法是建立具有实体运作功能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学术资源共享、人员自由流动的矩阵组织。

4.积极推行创新思维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在打好文化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邱卫军、王立剑.国内高校高层次人才遴选、待遇、考核政策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