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单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教学中引入“支架”寓指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是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课堂实践;化学教学

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

一、“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框架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进行建构性学习,必须创设一种合作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中围绕一个真实的任务,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再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来完成这一任务。整个过程具体步骤是:(1)教师提出课题任务;(2)学习者产生疑问,提出问题;(3)学习者协作、探索、争议、收集与分析资料;(4)学习者共同尝试解决、得出结论。

在真实的任务学习中,要激发学生产生一系列问题,教师首先要选择好一个驱动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的要求是:第一,要精心组织,措辞严谨、适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准备状态,又要略高于现有水平;第二,问题的包容性要广,对学生来说是意义丰富的,涉及多方面重要的科学内容(概念、原理、实验方法等);第三,问题要足够大,大到这一问题跟学生自发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相关;第四,问题要与现实生活、生产、科技有密切联系。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以课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例加以说明。

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思想

(1)设计一个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拓展性教学过程;(2)以“支架式教学”形式进行探索和研究;(3)随时考查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情况。

这项任务的实施过程被以下三个重要活动划分为几个阶段:(1)提出驱动性问题:怎样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一问题用于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活动;(2)由每一个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结构,讨论有关驱动性问题,最终选出本组的研究议题;(3)教师布置完成任务的要求及期限,以利于他们设计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的见解。

2.“支架式教学”活动设计过程

教师提出真实性任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怎样的性质?

教师展示:出示石碱和小苏打样品,介绍蒸馒头的面粉中加少许小苏打的作用和洗涤有油污的碗筷用热的碳酸钠溶液。

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怎样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

小组合作:围绕教师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方案,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可以观察到学生是那样的投入,配合默契,各个小组不仅就自己的问题给予了探索和解释,而且还相互补充,他们得到的体验是多方面的。下面通过几个小组的公开呈现来看一下各小组的探索活动。

第四小组:提出探究问题:碳酸盐与碳酸氢盐溶解性比较。

问题背景:除碱金属碳酸盐及碳酸铵易溶于水外,其他碳酸盐均仅微溶于水,而碳酸氢盐却是可溶性的。把碳酸钠转化为难溶碳酸盐即可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实验设计与实施:在相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碳酸钠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

衍生的问题:滴加氢氧化钡试剂能否用于区别?

这样,本课时遵循运用支架式教学,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单纯教授知识要有效,思维的训练更加深刻,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技能,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三、几点认识

1.“支架式教学”设立支架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设立的支架才更有效,也体现了任务分析的重要性。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任务,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课件、影视素材、实验步骤的调整与修改等),鼓励学生利用支架主动探究与学习。

2.设计中教师的立足点是学生的学法,按学生的探究规律去教,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挖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潜力,把未知从各方面转化为已知,突破了传统的教法,实现了几个转变:从教法研究转为学法研究;从单纯知识传授转为能力培养;从应试学习转为素质学习。在学生大胆设想中,让学生逐步了解自然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

3.“支架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实验基本技能有一定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随时指导各个小组活动,成为每一个共同体中的一位合作者。

4.用“支架式教学”方式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中处于激发状态,新的创造会不断涌现。这种探索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通过挖掘知识内涵,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活动与讨论,合理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依靠学生的学习经验,相信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不断地缩短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如何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支架,值得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福建师大学报,2005(1).

[2]肖川.教育的真义: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教师之友,2004(2).

[3]李其龙.建构主义教学哲学探讨.教育参考,2000(5).

[4]裴新宁.问题驱动的科学探究学习环境设计.全球教育瞭望,2001(1).

(作者单位 上海市建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