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奥运看城市之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奥运看城市之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因奥运而变,可谓举世瞩目。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古都风貌……这些与“奥运承诺”相关的关键词,其背后正是政府斥巨资投入的优质公共服务。眼下,除了“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之外,高速发展的快速公共交通与受到更多呵护的文化遗产,也许是最令全世界关注的变化。

公共交通:

从奥运城市到人民城市

奥运对城市发展理念带来的第一个冲击,莫过于快速公共交通了。长期以来,北京的城市发展是单中心格局,以旧城为中心,依赖高速环行路向外扩张,形成了俗称“摊大饼”的格局。伴随这条思路,是小汽车优先的交通战略,公共交通滞后,交通拥堵严重。因此,发展快速轨道交通,是举办奥运会这种大规模群体活动的必然选择。如果从国家现代化的视角看,这些为奥运而生的基础设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对比发达国家的历史,为筹备奥运而大力发展快速公共交通,最终又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正是40多年前东京的经验。为筹备1964年奥运会,日本国和东京市政府分别投资建设了日比谷线、丸之内线、东西线和浅草线等多条地铁,并将地铁同郊区铁路对接,于是,在东京奥运会之前,解决通勤所需的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初见端倪。也是在1964年,日本的第一条新干线正式通车。

这些快速公共交通,为此后城市化浪潮提供了重要保障。到1980年代后,东京和大阪都市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日语通称“电车”)以惊人的效率解决了各种人群通勤的需要。“电车”所到之处,带动了当地的开发和繁荣。日本的城市化从奥运会和世博会中受益匪浅。

今天的北京,多条全新的地铁已在奥运前夕投入运行。而几乎在同时,北京也开始了单双号限行的政策。这条政策固然让不少有车族感到不便,但并未打乱城市运行的步伐。这是因为,政府着力建设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用快速轨道交通(地铁)和快速公交,已初步改变了北京交通的运行方式。而人们之所以感到不便,恰是因为过去公共交通不够发达,以致对小汽车过分的依赖。奥运启示我们,不仅要向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快速轨道交通解决城市快速通勤的现实之需,我们也要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考虑,发展快速公交系统,保持小汽车的高保有量、低使用率,这也是从能源、环境角度考虑的战略选择。

身处变化之中的市民,心里也会有一个问号:如果不是奥运,我们还会这么快地迎来这些变化吗?这里,还有一则“非奥运”的故事:

中美洲的哥伦比亚是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奥运或世博之类的国际关注。而这几年,其首都波哥大的市长恩里克,却因成功解决了700万人民的出行问题,频繁地应邀访问世界各地。恩里克曾向他的选民发问:“这个城市是属于谁的?”选民们回答:“属于人民!”恩里克说:“但我看到的情况是,这个城市还不属于人民,因为20%的人控制着80%的道路面积。”他采取的行动是,把80%的道路面积划给了80%的人,建设了先进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拉丁美洲最大的自行车道路网络、世界上最长的步行街。

恩里克为波哥大提出的药方只有一个:“城市属于人民”。奥运也罢、世博也罢,来自国际社会对中国建设快速公共交通的期待,本质也在于希望城市能够服务于最大多数的民众。回答好“这个城市属于谁”这样的问题,正是奥运对中国城市化的最大启示。

城市软实力:

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

奥林匹克的精神,也是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它需要每一个承办城市尽可能地保护自身的文化特色,彰显出民族的特质。保护北京的文化遗产,守护好北京的软实力,这是人文奥运的根基所在。

人们看到,古老的北京正在加速国际化。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让日本寿司和韩国泡菜走向了世界。举办奥运会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增加国家软实力的同时,也让精明的日韩商人,在世界各地的餐厅获益颇丰。那么,北京奥运会呢?

人们也看到,保护老北京的文化遗产,正成为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共识。老北京们也开办了家庭旅馆“奥运人家”来迎接奥运游客,老街坊们不再担心拆字上墙,而是安心修缮好自家的宅院,还用于经营补贴家用。这是北京近年来“旧房改造”的新思路,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也让当地住民分享了奥运带来的商机。这些变化,正是奥运给北京文化保护注入的新思路。

无独有偶,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在奥运会之前,历史城区也出现过衰败的现象,老城70%的建筑兴建于1900年以前,2%的建筑属于危房,而7000套公寓没有卫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也很破败。同时,还有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大量的低收入人口。1983年巴塞罗那开始了改善计划,1985年发展为综合行动计划,1987年公布了“综合康复区域”。这些项目旨在从社会领域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在各种商业、公共机构之间达成共识,并通过专门机构来监督整个计划的实施。到办完奥运会后的2000年,巴塞罗那80%的计划已付诸实施,包括建设新住房、康复古建筑、建设区域公共中心和更新基础设施。这些措施使得这座古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今天,世界也期待着奥运让老北京焕发生机,获得更持久、更全面的保护。其实,保护北京最原真性的文化,从老胡同到前门小吃,市井而质朴,对国外游人而言,远比那些在东南亚、拉美也能见到的高层楼群更有吸引力。而一些城市管理者在整修一新的前门,引入耐克、星巴克之类的所谓“国际品牌”,恰恰是反应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相当有限。引入这些在国外既不“高端”也不“文化”的工业化的连锁店,实际上是对国际化的误读。

对于北京,守护好了胡同四合院,呵护好老城里的市井、商业的宜居,也就是守护好了北京的灵魂,守住了北京不同于纽约、东京、上海的最迷人的文化魅力。拥有这些的中国,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奥运会。

奥运会,作为一种全球化的符号,要求各国政府以自由、开放的普世价值,为国民、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交通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这些公共服务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要素,都会因奥运而大大加速。与此同时,北京市民也在分享着这份“奥运红利”,从低廉的地铁、公交票价到老城被修缮的四合院,点滴之中,奥运也在改善民生。北京的变化,也应启示全中国的城市:如何发展为大多数民众服务的公共交通?如何在城市化之中守护好城市的软实力?人们期待着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城市治理,也能用服务奥运的精神,将“人民城市”的理想转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