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拿来”才能进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拿来”才能进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评论对于媒体,是灵魂,是旗帜。《人民日报》有“评论员文章”,央视有“焦点访谈”。评论来自最根本最新的政策,代表最权威的声音。对评论的解释是这样的: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直到互联网诞生前。媒体的评论还是“小众”的产物。它的撰写人往往是新闻界经验丰富、具有卓越见识的学者、专家。但是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不管是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还是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只要有一台电脑,注册一个IP,几分钟的工夫,就能够上传自己的“言论”。随着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多,网络论坛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日益重要。

即时性是网络评论的一大优势。往往一个新闻刚刚登上网络新闻板块,读者的评论就纷至沓来,评论与新闻实现了“零距离”。而时效性恰恰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网络评论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它的广泛性。网络无穷的容量使得任何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成为可能。而广泛的参与性又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参与。

第三个特点是它的自由性。不同政见、各个民族、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不受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新鲜、新锐、独到的想法、建议。现实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焦点问题、热点问题都在论坛中得到了积极的讨论,从而充当了主流媒体的补充。

报纸评论相对于网络评论。无论是在即时性还是在广泛性上都有着它的局限性。如何把网络评论的优势“拿过来”。变成报纸评论的优势,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

如何借鉴网络评论的优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直接“拿来”为我所用。评论专栏可以直接摘登网络言论,或者将分散甚至片面的民间舆论集中起来,加以筛选、概括、分析和修正,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在报纸评论中体现出来。《大河报》的“大河聊天”从2006年11月14日开版至今,依托网上平台“大河心聊论坛”,组织了许多紧扣当前生活的热点话题,譬如《强烈建议每月都有无车日》(2007年4月27日)、《都是传销惹的祸》(2007年4月6日)、《65岁退休可行吗》(2008年11月11日)。在网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譬如2008年3月21日根据网友在论坛中关于“身份证”的讨论,推出了专版《有关身份证的闹心遭遇》,包括3个话题“差一点儿别人花钱我买单”、“身份证还有套牌儿”、“银行和派出所还没有接上头呢”。针对网友在使用身份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同一版面“萍萍跑腿”中让记者联系有关部门,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大河O聊”的开栏宣言上有这样一句话:“高兴事、烦心事、有趣事,大事小事,都可以聊聊,说不定你就上了我们的版面。”的确。这个栏目在读者和网民中架起了一座互动的桥梁,它凭借新鲜的视角和鲜活的语言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从网络评论中寻找广泛的灵感。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发掘角度,启发观点。《大河报》的“今日观点”将关注的重点指向刚刚发生的新闻焦点和时下民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新医改方案的欢欣与思考》、《异地借考可能引发高考移民更像找借口》、《油价,请直接与国际接轨!》、《支行行长何以挪用上亿元公款?》,这些评论文章针砭时弊、论点鲜明。代表了一个报纸鲜明的观点。

报纸评论要做到内容的多元化。在选题上,必须做到“百花齐放”,时政、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科技等无所不包;在观点上,必须做到“百家争鸣”。不仅要有赞美的声音,还要有反对的声音:

改变传统的报纸评论版面的编辑模式。首先要广开言路。减少专家学者和媒体自己的评论,大胆采用不同类型作者的来稿;其次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用老百姓的语言,多关注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最后要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借助手机、电话让读者参与评论,有选择地刊登普通读者的言论,哪怕是三言两语,从而增强栏目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让记者写评论。这可以有效扭转报纸评论总是滞后于新闻的劣势。培养记者的理论水平,让记者在采访结束后立即写出评论。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初步酝酿评论的内容,采访完之后一气呵成。记者亲临了现场。感受自然比没有去现场的专职评论员更深,这样写出的评论也会更贴近实际、更深刻。

直接进入网络评论,分得一杯羹。直接开辟电子版,实现互相促进,已是很多报纸的选择。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大河报》等,都开设了电子版。传统报纸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建立起来的声誉是其可利用的一笔无形资产。它为网上报纸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而其大量的采编人员、一手的信息来源,更是一般网络公司所不能企及的。报纸评论进入网络,它一贯的权威性和社会责任感也是一般网络论坛望其项背的。《人民网》的“人民时评”从“春暖花开话减负”到评论中国“身份证代替户口簿的意义”,从“预防腐败需立法”到“模范人物谁来监督”……从政治、经济、国际等多角度剖析海内外重大时事,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凭借着《人民日报》评论员精辟、犀利、深刻的言辞,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