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商投资:频现新亮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商投资:频现新亮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经济间的融合越来越深。作为灵活性最强、规模最大、作用最突出的生产要素,国际投资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经济领域发展,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

中国所吸引的外来投资数额一直保持了让世界惊异的发展速度,2003年中国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530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在云集了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亚洲地区,对于外部资本有如此强的吸引能力让人吃惊,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政府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那时流入中国的资金几乎是零!

当全世界谈及中国经济成就时,来自国外的资本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几乎所有人肯定。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加入WTO的各种效应的相继显现,与中国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中国的外商投资会否继续保持如此良好势头?会否因种种因素作用而出现下滑呢?

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基本分析

(一)外资来源分析

经综合比较测算,截至2004年10月底,对华投资总量居于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额计)依次是:香港(2395.53亿美元)、美国(477.86亿美元)、日本(461.09亿美元)、中国台湾(393.07亿美元)、维尔京群岛(363.56亿美元)、新加坡(354.34亿美元)、韩国(255.55亿美元)、英国(约120亿美元)、德国(97.86亿美元)、开曼群岛(75.39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52.51亿美元)的89.95%。

而2004年1-10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69.78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61.91亿美元)、韩国(58.67亿美元)、日本(47.15亿美元)、美国(36.98亿美元)、台湾省(28.19亿美元)、新加坡(19.03亿美元)、开曼群岛(18.70亿美元)、萨摩亚(10.53亿美元)和德国(9.35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5.59%。

综观1986年到2004年,中国内地利用外资的来源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投资来源看 , 香港凭借既有的优势,对内地的投资将继续增加以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但随着其它地区的外商大举进入,港商在FDI总额所占的比重将会有所下降。

2、亚洲其他地区对华投资以日、台、韩为主,近年比重有所下降 , 但仍是我国吸引外资主要的来源地。

3、随着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欧美对华投资比重有所上升,但起伏不定,欧、美对中国投资将会趋于活跃。

4、近年来,来自自由港的对华投资迅猛增长,已在对华投资中占有相当比重,且呈增长态势。

(二)外资增速及质量分析

摒除2003年SARS影响,2001年以来,我国外商投资持续稳定增长,预计2004年中国实际外商投资将超过600亿美元,且此后数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将保持在10%以上。

2004年1-10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202 家,比去年增长 7.66%;合同外资金额1189.99亿美元,同比增长 34.1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537.81 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10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923家, 同比下降7.41%;合同外资金额115.79亿美元,同比增长22.1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8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2%。

新设企业数下降的同时,利用外资总金额上升,这显示我国外资企业的单体平均规模增大。同时,报道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实际投资在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明显增多。

(三)外资地区分布分析

从区域结构看,吸收外资更趋于合理。

东部地区依然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所占的比重始终在85%以上,但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引资快速增长,东部地区FDI占全国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吸收外资增幅非常快。西部地区在新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合同外资金额增速方面也高于东部沿海地区,显示2004年特别是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其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对外商形成了尤其强大的吸引力。

东部沿海地区仍是外商投资的热点,一直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 85% 以上,其中,广东省吸引外资最多,但其FDI占全国比重逐年下滑。江苏、山东、浙江近几年实际利用外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全国FDI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北京与天津两大都市以及东北沈阳等地,具有发展高科技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成为外商高科技产业北移的首要选择地之一。北京市获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以后,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更为外商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投资良机。

(四)外资产业分布分析

就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看,投向第一产业的外资所占比重很小,资金集中于少数地域,所在的产业基本是在食品加工,对于一般性的大宗农产品处理行业介入很少;第二产业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部门,其中尤其以制造业,特别是加工工业为主,制造业外资占工业部门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近年约为80%左右;投向第三产业的外资,虽然近年来急剧增加,但仍主要是一些传统的服务业如旅游、餐饮等以及房地产业,而由于中国的政策与制度因素,在通信与金融等技术含量高、资本需要量大的新兴第三产业领域,外资投入却很少。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与之相关联的国际间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 我国吸引外资的产业方向正发生着一些新的变化。大致特点如下:

1、制造业引资逐步偏重化、偏高新化

我国制造业吸引外资的重点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加工组装业转向重化工业、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其显著特点是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从2004年外商对华行业投资情况看,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等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和重点。

与之对应,投资于研发中心的新的外商投资增长也比较快。到目前为止,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已经超过了600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占到整个制造业投资的比重也有明显的提升。

2、农业领域引资潜力巨大

我国农业资源多样化 , 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人工成本十分低廉 , 种植业和牧、渔、林业开发潜力都很大 , 特别是在种植业和畜牧业开发以及农产品加工方面更是大有可为。可以预见 , 今后几年农业将成为外商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 , 所占比重也将会有大幅提高。

3、服务业领域引资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从近几年全球FDI流向的行业构成看,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总体上看,服务业的比重在逐渐提高,并且已经超过了制造业。美国吸收的FDI有三分之一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FDI主要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从全球范围看,服务业中的旅游业和电讯业是最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

中国正逐步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 , 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将出现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 尤其是金融、保险、电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逐步取消 , 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他行业。2003年我国服务业实际吸引外资144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今年,这一比例将明显提升。初步估计此后数年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维持在 10% - 15% 的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将提高到 40% 。

(五)外资引进形式分析

根据对截至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分方式统计和2004年9月底的即时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方式的比重目前依然最大,但增速已经急剧放缓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建立合资企业是FDI进入中国市场最主要的形式。FDI的流入主要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和合作开发为主。1997年,出现了外商对股份制企业的投资。在所有这些形式中,从1984年一直到1999年,合资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投资量也一直居第一位;其次是合作经营,在1984年到1988年期间处于第二位,但从1989年起,被独资经营形式超过。近年来,中外合作经营方式的外资投入随着合同期满逐年下降;中外合资企业增速已经急剧放缓,新增外商直接投资大部采用了外商独资企业形式。

2、外商独资经营所占的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其增速惊人

外商在华投资新趋势之二即为外资控股或独资企业大幅增多。中国“入世”第一年内新增独资企业总数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2002 年发展到 22173 家 , 2003年为26943家,而2004年仅1-9月份即达22683家,同比增长 41.74%, 实际投资额为 317.25 亿美元 , 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 63.6%, 并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独资形式或控股形式有利于外资对企业各要素的控制,规避中外企业在制度、文化、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差异导致的摩擦和矛盾,而且可使其在华投资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全球战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建立独资企业,或者通过增资扩股在合资企业中取得控股权成为外资的主流选择。

3、外资并购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

国际间的跨国并购是全球FDI流动的最主要方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并购这一跨国投资形式在全球发展很快。世界跨国并购额1987年仅为1000亿美元,到1999年已增至7200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83%。

近两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与我国利用外资战略政策的转变,外商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开始有所增加,经批准或正在申请批准的跨国公司并购中国国有企业的案例逐步增多,个案规模已达数亿美元。外资通过控股、参股等进入国内上市公司的投资总额也在逐年增长。

笔者认为,在并购问题上,抓住国际投资趋于活跃,世界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外资并购特别是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对我国已有的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加以利用和升级,应为应时之举。同时,我们也要更多地从并购之有利于强化市场功能、引进先进投资理念、规范市场投资行为、吸引中长期投资出发,采取更加开放、主动的策略。

4、FDI的投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除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等已有其他外商投资方式之外,BOT即(建设、营运、移交)、TOT(即转让、营运、移交)、收购产权方式、证券投资等新型方式的出现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显示外商已经开始理性审视中国市场,注意发现潜质国内资产并进行投资。

外商投资主要特点及趋势

(一)外资增速总体放缓,投资单体规模增大,质量提高

外商投资中国,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阶段的跨越。起初一些外商来到中国投资的主要是一些小型项目。那么近年来的情况则大不一样,许多外资已经十分倚重中国这一广阔市场,把中国作为重要的生产基地。许多外商出于长期的经济利益诱惑,大举进军抢占中国市场,投资项目的规模也日益趋于大型化。世界500强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大多有在中国投资项目。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和资源型地区,外商对华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从劳动密集型的小项目到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从一般加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汽车、集成电路、电信、金融、旅游、咨询、物流、批发和零售、公用事业等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可喜的是,在外商大企业的"群聚效应"影响下,大批相关的国外中小企业也纷纷跟进,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外商投资整体质量大幅提高。

(二)并购投资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

并购是外资进入一个很好的形式,在发达国家并购比例较大。此前,中国则主要为“绿地投资”。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大量并购中国企业将是外商在华投资最突出的新趋势。此外,企业并购能够把被并购者的市场和商业渠道一起并入,从而迅速形成生产经营能力,这是并购投资将在我国日益流行的又一原因。

预计未来几年外资并购将开始逐渐放量。国有企业方面,由于中央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加大了并购重组的调整力度,2004年以后,国有企业控股重组的比例将迅速增大。

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未来几年将发生大规模企业并购重组 , 外商并购投资的方式也将从横向到纵向再到混合的步骤发展。

(三)服务业领域投资渐成亮点

从国际背景来看 ,当前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 。

从吸收外资的构成看,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1/3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业主要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而发展中国家则集中在制造业部门。在服务业投资方面,FDI在中国的投资还不到1/3。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研究分析,目前服务业FDI的流动已占全球FDI流量的一半以上,2001和2002年都约占年流量的50-55%,其中70%以上投向金融业、保险业和销售业。然而,诸如供电、供水、电信和企业活动(包括IT带动的商业服务)正在占据越来越显要地位。

多年来,我国吸引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上,投向服务业的一直介于25% -30% 的较低比重之间,其中房地产业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不断上升和越来越融入国际市场,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正愈来愈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服务业市场。

相信只要政策得当,适当放宽准入条件,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绝对值和比率将明显提高,同时可望拉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较大增加。

(四)外商投资趋于系统化

外商在华投资另一重要趋势是:投资趋于系统化。具体表现为大量并购本土企业,增加独资和控股企业,设立研发中心,迁来地区总部,整合国内业务等。

在加入WTO前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往往是采取点式出击,投向多个项目,形成项目零散。按中国引入外资的政策,超过3000万美元的合资项目须上报中央审批,期间很多投资项目刚刚卡在超过3000万美元须上报中央审批的线下,故产生项目多金额少的投资规模。

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后,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项目、投资规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和资源型地区,外商对华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从劳动密集型的小项目到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从一般加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汽车、集成电路、电信、金融、旅游、咨询、物流、批发和零售、公用事业等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

此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地区性研发中心,挟资金优势网罗本地优秀人才,面向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开展研发。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性研发中心达400多家,仅上海就有100多家,它们既是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支撑,又是聚焦中国市场的研发主体。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在华投资目标发生重大转变,由单纯的加工贸易型转向“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型。外商不仅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更是作为重要的销售市场和利润来源,投资动机从寻求资源转向寻求市场。因而,在中国入世前后的两三年间 , 许多跨国公司进行了相当深刻、广泛的投资战略调整。尤其是在加强制造业原有项目投资与经营的同时,他们注重加强制造业上游和下游项目的投资 , 即纵向一体化投资 ;注重加强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项目投资 , 即横向一体化投资。这种系统化投资,有利于外商主导整个产业和市场。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外商开始致力于在华投资系统化,其重要标志是大量投资性控股公司的成立。这些公司可以统一协调其在华企业,使产品、服务、研发各环节得以协调,进而增强其产业辅射性控制功能。近年来 , 很多跨国公司正在酝酿把在华的投资性公司升格为在中国或大中华区的地区总部,,就近管理和协调在华业务,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这是外商投资系统化进一步深化的重要表现。

目前,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地区总部迁往中国,诺基亚、爱立信、松下电器等跨国企业甚至计划将在华企业升级为全球生产基地。

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初公布的调查显示,有92%的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对此,通用公司总裁瓦格纳的话应是最好的注解:“没有坚定的中国战略,就无法实现全球化。”

(五)外资项目关联度加强,在集中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链特征

外商对华投资近年来表现出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项目关联度加强,一揽子合作或跨行业关联性投资明显增多,在集中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链特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诺基亚公司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星网工业园进行了投资;而星网工业园以北京首信诺基亚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30多家国内外著名的移动通信设备配套厂商共同投资兴建,开创了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相互合作共同投资的新模式。这种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共同投资的模式缩短了流程,降低了库存,从而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适应了市场的快速反应,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同时,跨国公司投资也带动了国内产业配套。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设厂,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和相关服务配套企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国内企业涌现出许多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配套企业,如摩托罗拉在华投资的700多家供应商有400多家是国内企业;爱立信在华采购额猛增了4倍,2000年达149亿元。中国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上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使其加工的配套零部件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吸引着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绿地投资”规模。

(六)QFII将成为未来外资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

2003年7月10日中国开始全面实施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制度,截至2004年11月26日,已有23家境外金融机构的QFII资格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批准投资额度总计31.75亿美元。这表明中国以证券投资吸引外资的步伐迈出了重要一步。

QFII制度,是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的一种外资引入方式,指允许经中国监管部门核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人民币本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从国际经验分析,QFII制度是一种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证券市场的过渡性制度,只是少数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

从这层意义上讲,QFII制度不过是中国引进外资领域渐进式改革的一环。作为新兴市场经济的中国,由于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证券市场不完善,外资大规模地介入有可能对国内证券市场乃至整体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出于这方面担心,通过QFII制度,政府可以对外国的间接投资进入进行必要的引导,使之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相适应。

按照中国一贯的渐进式改革思路,如果QFII制度实行得比较成功,监管当局会逐渐放宽准入条件,事实也正是如此。此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门槛相对较高,在资产管理金额、经营时间、注册资本等三方面都限制较严。其中,仅管理的证券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一条,就将很多中小境外投资者拒之于国门之外。进入2004年9月份以来,管理层对QFII资格和投资额度的审批工作呈现出明显加速之势。仅9月份以来就有9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另有几家机构增加投资额度的申请也获得满意的批复。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在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上存在的大量新兴的、比较了解和看好并有兴趣投资国内资本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暂行办法中对申请合格投资者的资格条件、境内证券投资比例、资金的汇入与汇出、开设子账户等内容都将在严格监管的条件下进一步予以放宽。比如,QFII管理的证券资产有可能从目前的100亿美元降到50亿美元甚至更少,投资额度进一步放宽等。

笔者认为,若降低QFII门槛,估计会有很多国际基金管理机构前来申请QFII资格。尤其是亚洲中小投资机构,因地域经济的缘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比其他地区的投资者更大,无疑将增强股市的活跃度;而对QFII投资额度的放宽,将会大大提高QFII的资金规模,一旦资金规模闸门打开,QFII的投资后劲惊人,投入国内证券市场的金额将不低于基金公司。QFII将成为外资流入的又一重要形式。

未来可能影响外商投资的因素

(一)、人民币汇率预期问题及其影响

通常认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否对外商投资决策还是有影响的,无疑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商投资成本的增加,这对外资就会有抑制作用。但笔者认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对外资的实际投入会有影响,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受人民币汇率预期升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投机性外资。而当前,外商投资的主流--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大多趋于理性,且国际上对于规避汇率调整变化及所带来的风险有很多方法,大的跨国公司更是各有各的手段。

(二)、存差增大,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与外商投资

有人士认为,我国吸引外资的初衷之一是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缺口,而我国资金短缺情况从1994年以后已经发生转变,到2003年底银行存款大于贷款49059亿元人民币,是前10年的7.29倍。而且利用外资虽然能够迅速增加东道国的外汇收入和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占款会推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而给通货膨胀带来压力。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反思对于外商投资的态度。

实际上,当前我国外资持续大规模的流入与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以及国内银行的巨额存差同时并存。换言之,至少从表面统计数据看,我国所利用的外资类型已由以缺口型为主导转向以非缺口型为主导。但是,非缺口型外资的存在并不说明我国已经不存在大规模利用外资的必要。因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金短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由资本的稀缺性与“经济人”欲望的无限性决定的。目前显现出来的国内资本富余掩盖了潜在的投资需求无法显性化的事实。

(三)、外商投资的制约因素探讨

1、缺乏成熟产业环境,影响外资投入

外商投资目前越来越重视的是产业环境,即产业投资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而我国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在体制、机制上难以融合,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网络等方面难以与高水平的外企匹配。

2、我国部分地区能源紧张,影响外商投资步伐

2003年以来我国能源供应紧张,2004年仍然没有缓解迹象,极大地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生产,也将制约部分制造业资本的流入。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供不应求,致使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制造业成本上升,极大地影响了现有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

3、国资管理体制滞后,影响外资并购大举进入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仍显滞后,资产无效率现象大量存在,但引入外资并购又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化的产权交易机制及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使外商投资不能顺利进入及退出,这将影响外资并购对我国的大举进入。

4、部分行业开放度较低,影响外资流入

外商投资政策滞后,造成行业开放慢甚至不开放,有碍产业发展。当前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信息产业、电信服务业、生物制药业等,都具有极大吸纳外资的潜力与发展需要,但现实却未能为潜力和需要提供环境,使潜力变为现实,需要得以配合。

5、政策因素对外资仍有较大影响

实施“国民待遇”后,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外商投资的预期收益将出现回落,对外商的吸引力会有所下降。此外,国家的相关财税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外商投资产生很大影响,如2004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产品的综合退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时,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由于预期利润下降,重新调整了其生产布局, 将其部分订单转到周边国家地区生产,以避开新增加的成本负担。

6、各国引资竞争加剧,将影响我国吸引外资

世界各国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大引资力度。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市场等优势近年来也逐步凸现,加之它们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来换取外国的资金和技术。这些将为我国吸引外商外资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