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白秆病,此病主要引起秧苗及成株徒长,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死亡。即使有的轻病株能生长到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少,产量极低。
一、发生症状
此病在水稻苗期和本田期均可发生,特别是在旱育秧苗期发病几率最高。病苗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赤毒素、赤霉酸等物质,因此常见症状是引起病株徒长。
1.苗期在幼苗2~4叶期即表现症状,病秧苗往往徒长,一般较健苗高1/3,植株细弱,叶片和叶鞘狭长,呈淡黄色,根部发育不良,根毛少,重病苗多在移栽之前或移栽之后不久死去。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
2.本田期在本田期,病株多在移栽后10天至1个月左右陆续出现。除具有与病秧苗相类似的症状外,其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基部常弯曲露出叶鞘。剥开叶鞘,可见茎上有褐色条斑,节部呈褐色。病株在地表上面的几个茎节上长出倒生的不定根。剖开病茎,可看到其内有蛛丝状的白色稀疏菌丝,以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干枯。病株一般不能抽穗,多在孕穗期枯死。少数病株可存活到成熟期,但剑叶早出,提早抽穗,穗小粒少或不结实;有的稻穗不能全部抽出。病株临近死亡时,在基部以及叶鞘、茎秆上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后期尚可散生或群生蓝黑色小粒。
3.抽穗期在水稻的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颜色变褐,不结实,或在颖壳合缝处产生淡红色霉。受害轻的谷粒,仅基部或尖端变褐。有的虽受侵染,但菌丝潜伏其内,外表无症状。
二、发病特点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播种后,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繁殖,引起苗枯;以后在病株和枯死株表面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次浸染。在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落到花蕊上,萌发侵入,使种子带病。病菌易从伤口侵入,播了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秧苗受伤重的,发病较重。旱育秧发病常比水育秧重。
三、发病条件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下列条件关系十分密切:
1.与温湿度的关系土温30~35℃时易发病,特别是在35℃时最适合发病,在25℃时发病率降低,在20℃或40℃时都不表现发病症状。
2.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一般粳稻较籼稻抗病,糯稻发病轻。
3.与栽培管理的关系一般增施氮肥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发病较重。播种受伤种子比无伤种子发病重,长时间深水灌溉或插老秧,深插秧或插隔夜秧的发病也较重。收获后不立即脱粒,堆放时间越长,谷粒受害和污染的机会增多,育出的秧苗发病也往往较多。
四、防治方法
此病以种子传病为主,应采取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种子处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防止扩大浸染。
4.种子处理用25%咪鲜胺2 500倍液浸种。
5.药剂防治对于发病初期的秧苗可喷洒95%绿亨1号精品4 000倍液。
(通联:四川省苍溪县白鹤乡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62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