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更好的教育……”话语精短,满怀期待。这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何为“更好的教育”?光阴荏苒,追问从未间断;古今中外,探索从未止步。“更好的教育”,在苏格拉底的心中就是“点燃火焰”,在柏拉图的眼里就是“心灵的转向”,在亚里士多德的话语间就是“人性的改良”,孔子将其定位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的解释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许慎则有更本源的定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掩卷深思,不难发现中外圣哲们心中“更好的教育”的深层价值均聚焦于“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这一点上。因此,从现实的微观语境出发,我感到:“更好的教育”就是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的教育,就是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学生“自己成长”的教育,就是敲打“一块燧石”、引领学生“自由成长”的教育,就是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的教育。

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这方池塘“最生态”,是学生“自然成长”的天堂。裴斯泰洛齐曾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卢梭强调“教育即自然成长”、“除了成长,别无目的”,叶圣陶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其意是指教育不能违背规律、揠苗助长,切勿走捷径、急功近利、片面畸长,要善于等待、“自然成长”。因此,构建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的“一方池塘”应从以下三个层面切入:

首先,构建荡漾着“自由”之波的“一方池塘”。“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标之一”,怀特海强调“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这自由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全新文明状态”,即“不受压迫和剥削”、“不被生存奴役”、“除了公共秩序需要遵守之外可以任由行动不受追究”、“闲暇的时间的自主支配”、“一切发展创造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教育应是一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环境宽松才有精神自由,精神自由才有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才有独立人格。精神束缚,人格扭曲;精神压抑,人格萎缩。萎缩的人格不会有优秀的精神创造和文化创新。由此可见,“更好的教育”就是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是促进学生“自然成长”、“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教育”。

其次,构建涌动着“创新”之泉的“一方池塘”。创新之泉离不开创新思维之水。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写道:“现在,‘左脑’统治的逻辑、线性、计算能力为主的‘信息时代’即将过去,我们正在迈入‘概念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娱乐感和意义追寻等‘右脑’能力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拥有一种全然不同的思维形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高概念’和‘高感性’。”科学史启示我们:科学每次重大突破均是“高概念”和“高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指逻辑思维,后者是指形象思维。钱学森把创新看成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双翼,而想象力则是形象思维的核心,列宁强调“成功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力”,这是因为想象力是创新的激振器和催化剂,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实验。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认为,天才都具有“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的特质。爱因斯坦总结相对论创立的过程时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叶圣陶曾说“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帮助优秀人性的自然生成”,而“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更好的教育”一定是重视美育的教育,既“呈人之美”,又“成人之美”,“让美的力量蓬勃生长”,引导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珍爱永恒的自然美;通过感知求索,创造动人的艺术美;不断追昔抚今,体察幸福的生活美,进而提升以形象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思维水平,为创新之泉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再次,构建游弋着“快乐”之鱼的“一方池塘”。潘光旦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像小鱼那样在池塘中快乐游弋”,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颢、程颐则说“学至于乐则成矣”,这是因为快乐就如康德所言“是需要得到满足”、伊壁鸠鲁所称“是最高的善”、弗洛伊德所说“是生命愿意成长的原因”。在教育过程中,人的精神快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智力活动的快乐,而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神圣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不少学生厌学,关键是体验不到智力活动的快乐。有位学者曾尖锐地批评基础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堪称最成功的商业忽悠。”“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一半被学校毁掉,一半被家长毁掉。”其言之锐,启人深思。教学要求“超标”、教学时间“超限”、课外作业“超量”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学者史蒂文斯认为,“低认知水平的频繁考试和高度竞争是造成老师和学生负担过重、快乐感下降的深层原因”。“更好的教育”一定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堂,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苏格拉底认为,“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这是因为学生成长归根到底是“自己成长”。因此,苏格拉底强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这种努力的最高境界“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那如何通过点燃火焰来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呢?

一是点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火焰。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对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切所形成的自觉为社会尽责的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经常动机。它是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说:“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认为:“生命中有一种能力,能将外在的偶然化为内在的必然……就是蕴藏在生命中的最伟大的力量:使命与责任的觉悟。”在耶鲁大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尊美国民族英雄、该校校友内森·黑尔的雕像,底座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是核心价值观现实化的过程。“更好的教育”就是要善于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自觉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动,以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师生言行的价值标准,引导师生肩负起对自己和他人、家庭和社会、国家和人类、当代和后代等责任,自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而努力奋斗,在“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氛围中,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二是点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火焰。点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火焰,关键在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传承而轻创新、重选拔而轻选择、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灌输而轻探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给学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给学生以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给学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坚持因材施教,改革接受性学习;坚持学思结合,拓展研究性学习;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更好的教育”,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等举措,推动教育由注重传承向注重创新转变、由注重选拔向注重选择转变、由注重文本向注重实践转变、由注重灌输向注重启发转变,让学生真正地具有时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

三是点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焰。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过程所需的能力,它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具有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外显性。点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焰,首先,让实践满足学生对真理的渴望。认识和掌握真理,既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其次,让实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事物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乐而忘返。在实践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东西都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再其次,让实践使学生体验到运用的乐趣。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乐趣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很难体会得到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

陶行知早就呼吁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引领学生“自由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保持着两种特质:一种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种是内在的自由”,“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作保证”。因此,“更好的教育”应自觉以“外在的自由”来保证学生成长的“内在自由”,注重引导不左右,注重影响不支配,注重感染不教训,注重解放不控制,促进学生“自由成长”。马克思曾说,“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芒就越灿烂”。“更好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公平”的燧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更好的教育”须以“有教无类”促进“起点公平”,突出“为了一切学生”,提供面向全体的公平教育;以“因材施教”促进“过程公平”,突出“一切为了学生”,提供适合多样的优质教育;以“人尽其才”促进“结果公平”,突出“为了学生一切”,提供相互衔接的全面教育。在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助学制度,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口子女上学的政策,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保障残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

“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质量”的燧石。冯友兰说过“由于一个学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后到美国康乃尔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问其毕业何校,茅以升回答后,校长感到茫然。两年后,茅以升以全优成绩毕业,在毕业典礼上,这位校长拉着茅以升的手说,“以后中国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到康乃尔大学读研究生不用考试”。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山路矿学堂“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优良办学传统所结出的质量之果。

“更好的教育”善于敲打“可持续”的燧石。“更好的教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首先是优先发展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需要教育支撑,实现教育崛起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障。有钱未必能办好教育,但没钱肯定办不好教育。教育是不能等待的事业,也是不能欠账的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应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应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其次是信息化支撑的教育。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再其次是科学管理的教育。古人云: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的天花板上写着“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条法则”。而秩序来自科学管理,教育也不例外。孙子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做到老子所要求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遵行规律,合理配置资源,调动积极因素,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学生的“自觉成长”就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如西方哲学家尼采所提出精神成长有骆驼、狮子、婴儿之“三变”那样:骆驼所听到的是“你应该如何”,狮子面对的是“我要如何”,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生长可能性”。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说,“更好的教育”“应是一扇大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们带来自信、快乐,引导学生自觉地成长”。那如何推开“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门”呢?

推开“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门仰于名师。中国古代老聃、孔丘、墨翟等都有成群的学生相随,古希腊之苏格拉底、柏拉图亦然,这是因为“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在就职演说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无可匹敌,其原因在于古今100位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中有8位在该校工作过。教育家夏丏尊非常推崇李叔同,他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除了人格作为背景的缘故外,是因为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钱学森曾回忆说,在他的一生中“有17个人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老师就占了8个”。

推开“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门依于校长。美国总统杰弗逊墓碑上的铭文为:“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弗逊,他是独立宣言的作者,弗吉尼亚州自由法案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杰弗逊在他的墓志铭中,没有强调自己曾经担任过的国家公职,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三大成就都超过做美国总统,而且都是思想创新方面的工作”。蔡元培深造于洪堡大学,他最早将洪堡精神和制度带到了中国。蔡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学术自由”发展为“思想自由”。在他任北大校长就职演讲后不久,欧洲就有人评价“中国虽无一流大学,但已有一流大学校长”。

推开“更好的教育”的一扇大门基于文化。斯普朗格曾说“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标志、教育本质的反映、教育传统的体现、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流淌在师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龙应台曾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文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普林斯顿大学校园有一组雕塑是一群没有头的人,其寓意是希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要成为没有头脑、没有思想的人。哈佛的校门很小,其中有一扇很小的校门上,正面刻着“入门以增长智慧”,反面刻着“离开以后更好地回报祖国与社会”,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梦想是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有“梦想”才会有“仰望”,有“仰望”才会有“敬畏”,有“敬畏”才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胸怀“更好的教育”梦想,就是要自觉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马克思曾说,“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为实现“更好的教育”梦想而工作,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有用之才”,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