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伴有紧张性症状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伴有紧张性症状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伴紧张症状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院时伴紧张症状、出院时符合ICD-10的紧张型精神分裂症(A组)与双相情感障碍症(B组)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B两组患者病期分别为(37.9±17.7)d、(18.0±13.4)d;入院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3%、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紧张; 女性;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in women with nervous symptoms.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30 patients with nervous symptoms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at dischar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CD -10 nervous type schizophrenia(the group A) and 30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the group B)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The disease stag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37.9±17.7)d,(18.0±13.4)d;

admission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were 93.3%,60.0%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ervous; Women; Bipolar disorder; Schizophrenia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Chuxiong Prefecture,Chuxiong 67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03

紧张性症状为临床精神科急性综合征,对其的诊断多从精神分裂症考虑。但有调查显示,紧张症患者自杀者不在少数,且被诊断为情感,其中以双相情感障碍者居多[1-2]。本研究对伴紧张症状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现象进行了对比,以探讨伴紧张症状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入院时伴紧张症状、出院时符合ICD-10(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3])的紧张型精神分裂症(A组)与双相情感障碍症(B组)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年龄17~45岁,平均(33.9±6.7)岁;两组患者病期分别为(37.9±17.7)d、(18.0±13.4)d;31例为首发,29例为复发;A组与B组的入院诊断符合率为93.3%、60.0%。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1)符合Taylar与Fink中关于紧张性症状的界定标准;(2)患者多表现出的紧张性症状并非受到精神活性物质或抗精神病药物所致;(3)患者虽伴既往精神病,但接受临床治疗后均彻底缓解,且此后未经服用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患者;(5)患者入选年龄为15~45周岁[4-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家族史、起病形式、病前性格、紧张性症状表现(参照Fink、Bush等编制的紧张性症状量表,共计23个项目,选用1~14项作为紧张性症状筛选用[6])、紧张性症状缓解后BPRS因子、治疗反应性,进而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特点。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家族史、起病形式、病前性格特点的比较

2.1.1 家族史 A、B两组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比例为33.3%(11/30)、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8,P0.05)。

2.1.2 起病形式 A、B两组起病前有明显应急因素的比例分别为3.3%(1/30)、5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7,P

2.1.3 病前性格 A、B两组任性、乐观等轻躁狂样者比例分别为60.0%(18/30)、16.7%(5/30),少语、内向、独行者比例分别为63.3%(19/30)、2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紧张症性症状特点的比较 A、B两组兴奋者比例分别为40.0%(12/30)、30.0%(9/30),缄默者比例分别为50.0%(15/30)、53.3%(16/30),凝视不动者比例分别为10.0%(3/30)、26.7%(8/30),昏睡或不动者比例分别为36.7%(11/30)、46.7%(14/30),姿势木僵或刻板者比例分别为23.3%(7/30)、16.7%(5/30),模仿言行或行为者均为3.3%(1/30),刻板症比例分别为0(0/30)、3.3%(1/30),重复语言比例分别为0(0/30)、6.7%(2/30),违拗比例分别为60.0%(18/30)、36.7%(11/30),蜡样屈曲比例均为0(0/30),退缩比例分别为56.7%(17/30)、60.0%(18/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装样比例分别为6.7%(2/30)、33.3%(11/30),作态比例分别为3.3%(1/30)、26.7%(8/30),肌强直比例分别为20.0%(6/30)、3.3%(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反应性的比较 A、B两组不动或缄默者行舒必利口服或静滴治疗者比例分别为50.0%(15/30)、46.7%(14/30),冲动、兴奋者行氯氮平、利培酮或喹硫平者比例分别为50.0%(15/30)、53.3%(16/30),兴奋激越越或不眠者行氯硝西泮临时肌注者比例分别为1.7%(2/30)、20.0%(6/30),无抽搐+药物电休克者为16.7%(5/30)、26.7%(8/30)。7 d内症状缓解者比例分别为10.0%(3/30)、5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7,P

2.4 两组症状缓解后BPRS因子分值的比较 A组患者症状缓解后的BPRS评定显示“激活性”因子,“焦虑忧郁”因子分值明显高于B组(P

3 讨论

临床上常用的“进行性麻痹”或“全身麻痹性忧郁状态”等所指的是运动减少(自发性)、缄默不语、凝视、蜡样屈曲、木偶等精神运动型抑制类型[7-8]。当前,紧张性症状被认为在心境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中常见,如姿势或作态怪异、无目的过度活动(伴青春性兴奋特点)、鬼脸等,其在美国已被视为紧张型症状患者的描述,且紧张型综合征或有较大的可能在精神分裂症中剥离开来[9-10]。

作为急性综合征的紧张型症状,其会因疾病差异而使表现形式多样,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均伴紧张性症状且入院后确诊为紧张型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不排除首诊时诊断为精神障碍类其他疾病的可能,但经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后,极易出现兴奋、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反应,且明显区别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缺乏活力”、“敌对猜疑”、“思维障碍”[11-12]。一般而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出现的紧张性症状多与混合状态有关,有研究认为,混合性忧郁症临床现象在Cotard综合征妄想性思维的患者中极为多见,且患者活动表现出明显的亢进抑郁。临床上,该类表现极易与受应激影响、行为或情感不协调混淆,故而易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应激相关的短暂且急性的精神病障碍,因而紧张的漏误诊率较高[13],这或是本研究中B组诊断符合率为60.0%的原因所在。就理论而言,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族史、病史的询问,但事实上的家族史询问过程中,典型情感障碍的确定较难[14-16],或是本研究中A组阳性家族史为33.3%,B组以3.3%明显低的原因。

综上所述,紧张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有关,但两者的起病形式、应激影响、性格特点以及治疗反应性差异显著,且症状缓解后A组的“缺乏活力”、“敌对猜疑”、“思维障碍”明显区别于B组的兴奋、焦虑等情绪化特点。但不排除本研究样本数量小,不能将伴紧张性症状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特点全面反映出来的可能,故而为获得更为全面的临床特点,此后的研究中除了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外,必要时可增加样本数量,以便使研究结果更为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童颜,王慢利,刘君,等.伴有紧张性状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3,22(4):500-502.

[2]王传跃.精神分裂症研究的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11,21(4):1369-1370.

[3]孙萍,仪修芹.对双相障碍病人的保护措施[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1(1):1060-1061.

[4]冯玉芳,张少丽,张红梅,等.双相情感障碍混合状态临床特点与诊断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9,20(4):1954-1956.

[5]行养玲,陈元堂,何长江,等.奎硫平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女性双相情感障碍Ⅰ型的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5):1492-1493.

[6]汪栋祥,江开达,钱伊萍,等.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与MAO基因关联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17(9):173-175.

[7]胡君,卢玲.阿立哌唑与奥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42-44.

[8]周春香,田慧.临床路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22(6):579-580.

[9]孔国强,果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碳酸锂治疗的尿红细胞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2010,12(6):1782-1783.

[10]李晓虹,路亚洲,史晓宁,等.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10,15(2):154-156.

[11]文春光,郑小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18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3-44.

[12]林连英.药物管理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6-87.

[13]邱玉华.社会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及抑郁情绪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42-143.

[14]张红霞,徐俊冕,季建林.综合医院医学心理门诊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2,11(3):1216-1217.

[15]曹民佑,吴虹.职业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30-132.

[16]李万和.3例精神分裂症缓解后自杀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63-164.

(收稿日期:2014-03-16) (本文编辑: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