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丽萍:我就是“清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丽萍:我就是“清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她拿手的是“婆媳剧”,但讲究路数清爽;她习惯在咖啡馆里写作,因为那里能“圈”住人;她的《双城生活》正在卫视热播,是一部好看的剧

“我脸上油么?”采访间隙,摄影记者要拍照,王丽萍笑着问,众人说“不油,不油”,但她还是紧着拿出化妆包来补妆。“把我拍好看些啊,上次飞天奖颁奖,我回去一看照片,牙齿都笑得露出来了。”采访开始前,她才刚做完头发,发现来不及找人化妆,于是冲到邻近的化妆品专柜,买了一套产品,让人给画了个淡妆。

这就是王丽萍,一个爱笑、爱美的“明星”女编剧。熟悉她的朋友这么评价她:性格大气、宽容、肯吃亏,喜欢将好东西送给朋友,吃饭喜欢为朋友买单;孝顺公婆,每年和老公回安徽老家过年,总是给亲戚准备好最恰当的礼物;无论再忙,每逢父亲祭日她必定要回杭州给父亲扫墓,跟父亲说说自己的成绩,讲一讲家里的事⋯⋯

时光流转,从最早的《婆婆媳妇小姑》,到大红大紫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再到现在的《双城生活》,王丽萍在家庭情感剧的创作道路上,展现了难得的专注和韧性。

11月6日,王丽萍编剧的新剧《双城生活》在四卫视上星播出。故事围绕“北京女人与上海男人”“上海婆婆与北京媳妇”“北京岳父与上海女婿”展开。剧集一经播出,即激起多方反响。

清咖VS涮羊肉

“写得很狗血其实特别容易,但观众有基本的辨识度,看狗血剧就是看热闹,骂骂就完了,这类剧很难有口碑,经不起重播,就是一次性消费。”

《双城生活》中,男女主角父母第一次在北京见面,女方父母将请客地点选在了涮羊肉馆,来自上海的男主角母亲端坐下来后就对服务员说:“给我一杯清咖,我闻不得羊肉味。”在之后的婚礼、婚后生活当中,围绕着地域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戏剧冲突接连不断。

剧中,上海姑娘马伊饰演北京“大妞”郝京妮、北京小伙涂松岩饰演上海“小男人”徐嘉惠。从有所指的名字到反转的演绎都成为该剧的冲突点:地道的北京姑娘郝京妮,住在四合院长在胡同口,四九城里遍地撒着丫子长大,父母也是地道北京人,嗓门大动作大;徐嘉惠是原汁原味的上海小伙,住在小洋楼走在弄堂里,父亲早亡,寡母是精致的上海女人,喝清咖穿旗袍,说话柔声细语、绵里藏针,凡事讲究个路数清爽。

实际上,《双城生活》以表现地域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是既有难度又有风险。

首先,表现“文化差异”可能不会比表现“婆媳矛盾””更讨巧、更易驾驭,但王丽萍不愿意重复自己:“我也想过把异地恋拿掉,就写北京媳妇怎么在上海生活,但这跟十年前的《婆婆媳妇小姑》有什么区别?没有新意。”

其次是风险:有可能两地人都不认可。但王丽萍说她最初考虑的却不是风险的问题。“就像张小磊演的婆婆,某一类上海人就是这样子的,她代表不了所有上海人。我写的就是戏剧中的人物,但实际上现在能有几个正宗的北京或者上海人?两个人物只是概念和载体,最后要表达的是南北文化的融合和人性的温暖。”

王丽萍的剧还有个特点:剧中没有纯粹的坏人。王丽萍的剧里,没有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存心刁难的恶婆婆,也没有口出不逊、牙尖嘴利的刁媳妇,没有两面受气冷暴力的丈夫,也没有添油加醋的七大姑姨。剧里大家都是一心奔着“过好日子”的想法去的,也正因此,王丽萍往往将矛盾从事件和文化差异上切入。

“刻意的制造矛盾或是故意把人物弄得很坏,去洒狗血,这对我来说很难,生活中,婆媳最多也是背地里嘀咕对方,面子上大多总是过得去的。写得很狗血其实特别容易,但观众有基本的辨识度,看狗血剧就是看热闹,骂骂就完了,这类剧很难有口碑,经不起重播,就是一次性消费。”所以,《双城生活》中婆媳最初的矛盾是从地域文化差异切入的,冲突发生在出租车上:北京姑娘上车就跟司机大哥侃,坐副驾驶反而是礼貌的。反观上海姑娘是很矜持的,要坐后排,要是穿裙子的话下车时是两脚一起落地。剧中婆婆杨曼莉出身钟表世家,所以“婆媳在出租车上的吵就很自然,不会让观众觉得是胡编乱造。”

温暖的东西更有力量

剧中没有坏人并不代表王丽萍对逆境感悟不深。“我不说,不代表我天真。正因为世事中有很多不如意,我们才要创造美好。我希望尽我所能,让大家看到人性美,坚定大家对美的憧憬,对善的信心。给人温暖的力量。”

家庭伦理剧的写作并没有看起来那么轻松: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生生死死的爱恋,要在婆婆妈妈中还不显得趣味低下,在家长里短中不让人觉得琐碎拖沓,又要通过凡人小事体现国人的情感变化和大时代的变迁,让观众觉得既描摹了他们的生活,又表达出人心中温暖善良的东西。就拿《双城生活》来说,虽然异地恋不乏残酷的结局,但王丽萍说她仍然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相信“温暖的东西更有力量”。

这与王丽萍善于发现美好的功力密不可分,王丽萍将家庭情感类电视剧作为主攻方向,其实正是她的长项:性格大气、宽容,肯吃亏的王丽萍,总能从婆婆妈妈的生活中看到温暖,并愿意和朋友一起分享。《媳妇的美好时代》导演刘江这样评价王丽萍的作品:“它不是那种控诉式的,也不是那种批判式的,它以一个更大的胸怀来看待家长里短这些事。”

剧中没有坏人并不代表王丽萍对逆境感悟不深。“我不说,不代表我天真。正因为世事中有很多不如意,我们才要创造美好。我希望尽我所能,让大家看到人性美,坚定大家对美的憧憬,对善的信心。给人温暖的力量。”

“其实我遇到的挫折也非常多,年青编剧遇到的挫折我都遇到过,甚至更多。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还是要向前看。”

在父亲46岁那年,家中第四个孩子出世,父母给她取名王丽萍。西子湖畔长大的王丽萍,常在黄昏时分,趿拉着凉鞋跟哥哥姐姐到南山路上乘凉。随着年龄增长,哥哥姐姐四散,独剩她孤零零守在原地,想起爸爸还曾跟妈妈说想把最小的女儿过继给老友⋯⋯她时常会自己给自己制造一种戏剧的凄凉感。

事实上,王丽萍是父亲最疼爱的小女儿,爱好文学的教师母亲给孩子们订了《人民文学》等杂志,在那个都不宽裕的年代给了王丽萍最早的文学启蒙。

因为偏科,当年王丽萍高考成绩总分离标准线相差了40分。当她听到要强的爸爸跟邻居说“我家女儿高考就差了5分”时,哭到躲在房间里不肯出门。

后来王丽萍选择去安徽当兵。部队里,她当过战士,放过电影,做过通讯员来往山路送信。在皖南山区,在光秃秃的山包上,在没有人烟山沟里,她经历过十个人睡地上,共用一盆热水的一段光阴。

1984年,南京政治学院在部队里招生。热爱文学的王丽萍复习应考,以全军战士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这几乎完全遂了她多年以前的心愿,王丽萍一直就很喜欢采访喜欢写作。

199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和福建台合拍了一部电视剧《我们的世界》,类似于《成长的烦恼》。“有朋友看我喜欢写,就推荐我去试一试。当时我写了6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写剧本。”王丽萍回忆说,该剧由李亚鹏主演。

之后王丽萍的《婆婆媳妇小姑》面世并热播。至今,很多人还会对这部剧留有印象。

1999年,王丽萍作为特殊人才被从安徽引进上海。之后王丽萍创作的一系列电视剧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错爱一生》在央视两年内重播15遍;到电视剧《保姆》在全国创造了收视奇迹;再到《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美丽人生》开启“美好”篇章。

人生起伏,现在,王丽萍已经不愿提起刚入行时的辛苦。对于自己创作上的低潮,王丽萍则显得更为大气:现在回头去看,有一些作品(2000―2003年)可能自己看起来并不那么满意。“那段时间我闭门造车写了很多现在看来很挣扎的东西,那会儿‘编着写’的时候整个人很慌,”越想证明自己越难走出创作的瓶颈,“不过还好做出来的剧,投资方也没亏”。

在这之后,王丽萍沉下心来,用她的话说就是“一进入创作状态就什么都不管了,把自己包起来,就去过滤和沉淀好的故事。《双城生活》中有一句台词很能表达感受我的感受,‘跟谁生活一辈子,谁就是我的信念’”,创作亦是如此。

写剧和采访

“关注美好的东西多了就会自主地去写美好的东西,这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当你还对细小的事物而感动时,说明你还有激情。”

这是个肯定句式的“真理”,但能将其贯穿得彻底、深入的作者并不多。

当年,为写《保姆》一剧,王丽萍专门采访了50多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的保姆。为了自己的保姆题材新作《我的美丽人生》,她又亲自体验了一番钟点工的甘苦。

正在播出的《双城生活》则是日常生活素材积累到了一定火候的作品。江浙人王丽萍嫁给安徽人,上海、北京、安徽都留下了王丽萍生活的印记。决定写《双城生活》,是因为“身边的朋友因为双城分分合合让我感慨颇多。我时常来往于各地,常会在火车上碰上北京上海两地跑的小伙子;自己的朋友中,有不乏为了爱情上海广州两地飞的……”

目前,王丽萍的新作《媳妇的美好宣言》已经完成,目前她手中还有一部写了3年的戏,故事跨度从1978年到现在,预计明年开拍。这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戏,我断断续续在写,每到有障碍时就停下来,就再去采访再去聊,甚至要求被采访者把当年的道具画出来。”

正是因为重视采访和生活积累,王丽萍的剧显得很接地气。《双城生活》播出后,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有双城恋的经历的观众,正在经历双城恋爱的人,学着电视里的情节,在微博里跟自己的异地爱人说:“我们也把票根攒起来,见证我们的双城生活”;有人也忆自己的经历:“现在想想,当初哪儿来的那么大勇气”;也有观众害怕去看:“似乎每一幕都是在写过去的我,可惜生活不是电视剧,千辛万苦却不一定结局圆满。”

其实,王丽萍的素材积累还有很多,她曾在一次编剧论坛上说自己还没有将个人经历带进过剧中。在被问到这个的时候,王丽萍笑答,这并不是她刻意回避,原因有二,第一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第二可能是日常采访积累已经很丰富了。

“我14年的当兵经历其实是很丰富的,只是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说服自己观众为什么要看这个故事。”王丽萍不是戏剧科班出身,而是学新闻的,“学新闻的背景,让我能很容易在纷杂的电视剧市场里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的写作尤其重视角度;不是科班反而没有结构上的束缚,比如我的剧中就不会去想要6集就死一个人以符合戏剧教科书中的技巧。”

王丽萍跟采访对象多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前段时间她在微博上透露颈椎不好,马上有个嘉宾给她寄了一个荞麦枕头,说是能够医治颈椎。“我在上海地方台有一档相亲节目,录节目一般都是五六个小时,我会跟每期的嘉宾聊天并且去跟踪关注……积累多了以后,可能不会立马就用到剧本里,但当你需要时马上就能冒出灵感来。”

“关注美好的东西多了就会自主地去写美好的东西,这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当你还对细小的事物而感动时,说明你还有激情。”

王丽萍

出生于杭州,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现供职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新民晚报》《新闻晚报》专栏作家。上海电视台《相约星期六》《案件聚焦》节目嘉宾 。

代表作品

电视剧:

《保姆》《错爱一生》《婆婆媳妇小姑》《谁懂我的心》《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美丽人生》《双城生活》等。

电影:

《青春作证》《绿色柔情》等。

散文集:

《一生总有一次爱》《最好的时光》《戏,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