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服务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服务业发展反过来带动城镇化。要充分依托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效应,从结构、环境、市场化层面加快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城镇化;聚集效应

中图分类号:F719;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历程表明,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对空间聚集、规模经济等要求,使以人口、资源集中为特点的城镇化过程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发展的引因。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受到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Daniels(1991)依据美国城市的服务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城镇化过程所形成的区域市场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江小涓(2004)对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重要因素。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任务,将城镇化建设放在一个新的高度。在当前经济转型的瓶颈期,城镇化建设无疑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的引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服务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城镇化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尚不足20%,经过三十多年发展,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06年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由88554.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04982.5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金融业、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一是统计口径差异导致数据偏高。我国的城镇化率的统计标准以行政建制为基础,如果按照国际标准扣除县镇人口及市郊人口,我国的真实城市人口远低于目前水平;二是城镇化内部发展不平衡。从区域来看,东部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而且不同省市之间差距较大。自1990年起,沿海省份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内陆城市,东部沿海省份的平均城镇化为55%,而内陆省份仅为44%。只有1/4的内陆省份达到了全国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同样,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比重约为43%,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低下正成为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二、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城镇化进程推动服务业发展

与其他产业不同,服务业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且服务产品不可储存的特点。这不仅要求服务业的运行主体和物质手段集中,而且要求服务的对象聚集。城镇化进程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的需求效应的释放。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的过程,伴随着人口在城市的聚集,必然会对诸如餐饮、商贸、房地产、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生活业产生巨大需求;而产业的聚集,则会对金融、保险、法律、通讯、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生产业产生大量需求。需求的集中释放将进一步刺激服务业的产出和就业的增加 ,从而推动服务业不断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1.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规模扩大,推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

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力军,“十一五”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2011 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经达到35.7%,比2007年的32.4%上升了3.3个百分点。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远多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是第二产业的 2~3 倍。随着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由此推动城镇化发展。

2.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极大拉动了中国城镇化发展

自1998年起,我国实行住房市场化改革,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住房制度的改革,使房地产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据资料显示,2011年全社会住宅投资57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商品住宅投资44319亿元,增长30.3%。基于城市定位和发展规划,近10年来房地产投资开发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房地产投资开发在保证大量外来人口在转移进入城市后可以安家落户的同时,也为大量农民工提供了必要的就业机会。同时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还带动了水泥、钢筋、建筑装饰装修、家具电器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拉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3.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保证了中国城镇化发展

当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通运输设施网络里程从1978年的123.51万公里发展到2010年的704.27万公里。近年来,铁路陆续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主要运输线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铁建设加快推进,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里程达1万多公里。通过提速和高铁建设,主要城市间旅行时间普遍缩短一半以上,极大加速了全国的人口、资源流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保证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三、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重点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促进国内信息咨询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联合;加快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的转换,重点建立风险防范、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内部激励机制。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化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律师、会计、产权交易、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知名品牌的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服务种类和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健全各类行业协会,加强中介服务市场监管,全面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二)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手续,规范服务行为。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推动形成广泛的社会自律机制和信用评判制度。加大对服务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根据“宽税基、低税负、严征管”的基本思路,调整服务业的相关税收政策,积极扩大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努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落实和完善各项人才政策,加快培养和引进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

(三)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市场化进程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深化电信、金融、铁路、民航、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等服务行业改革。对于国家行政许可限制范围的经营性企业,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鼓励与境外大型服务企业合作交流。抓住国际上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吸引境外企业在我国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等,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四)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导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和发展的方向。尽快研究完善服务业产业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行业发展重点及支持方向。根据服务业跨度大、领域广的实际,分门别类地调整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做好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的发展规划,奠定现代服务业规范发展的良好基础,协调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勇.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江小娟.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结构转换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3]顾乃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基于省市制度互动视角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1(1).

[4]霍景东.服务业:城市增长新引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