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心灵超市,把空瓶子卖给上班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心灵超市,把空瓶子卖给上班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空空如也的瓶子,只是贴上一个标签,就卖10~100元不等。居然有人买也有人卖。在上海,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子专门卖“空瓶子”,卖给都市人精神的补给品,不但创造了一门新的职业,而且收入也不错――

灵感源于都市人的心灵需求

何亚丽于200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在一家外资企业任数据统筹员。

表面上,体面的白领丽人生涯令人羡慕,但只有身在其中的白领们才了解职场打拼的艰辛。何亚丽时常感受到一种困惑:朝九晚五的工作按部就班,就像一潭死水,缺少波澜也缺少激情,有时人会感觉麻木和空虚;然而职场又充满着竞争、危机,稍有松懈便被上司警告,工作一旦出现失误,条条框框的罚款便毫不留情,严重者往往被炒了鱿鱼。何亚丽像所有的白领们一样,在患得患失、战战兢兢的心情下过着漂泊的日子。

2005年10月的一天,老板因为一张数据报表找不到,大发雷霆,指责是何亚丽没有交给他。其实何亚丽早在上个月月底就把所有的报表都上交了。面对老板的无端责骂,委屈的泪水在何亚丽的眼眶里打转,那一刻,“辞职不干”的念头在她的心头强烈地翻滚着。这时,同事张静悄悄地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让何亚丽慢慢地清醒过来。后来,她把这句话打印出来,贴在文件架上,一抬眼就可以看见,时时告诫自己――忍让。

下班后,张静拖着何亚丽去吃饭,然后去逛街,总算让何亚丽的愁闷一扫而光。逛着逛着就到了张静住的楼下,何亚丽当然要上好姐妹的闺房中坐坐。张静一个人租了一套单身公寓,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整洁、幽雅。坐下没多久,何亚丽的目光就被桌子上摆放的一个金属瓶子吸引住了,再也挪不开――那是一个扁扁的银色金属瓶子,类似于野战部队装酒用的小瓶子,通体发出冷艳的光芒。打开瓶子,空空如也。瓶子上只是贴着一张标签,写着一行英文“unconditional love”,翻译成中文就是“无条件的爱”。这个瓶子也许不算特别出色,但这句极具哲理的话,一瞬间让她震撼。

何亚丽忙问张静这个瓶子在哪里买的,能不能送给自己?刚刚满脸笑容的张静忽然凝固了笑意,她说,你要其他东西都可以,唯独这瓶子不行。它是同学从国外带回来的,叫“心灵瓶子”,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它,心情就能豁然开朗。一个小小的瓶子,一句话,真的有这么神奇的功效?何亚丽将信将疑。

第二天,何亚丽在网上搜索“心灵瓶子”,得知最先提出这个商品理念的是丹麦人马德・哈格斯特罗丹。他贩卖的是“精神商品”,是提供给现代人的心灵补给品,给人更多思考、乐趣和平衡的新空间,目标消费群是那些在精神领域有需求的人们,满足人们不断改变的思考方式和心灵需求。如今,“心灵瓶子”正在欧美的一些城市热销。让何亚丽怦然心动的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商店,那一刻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何亚丽知道,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汇聚着天南地北的白领精英,他们在这个城市打拼,有着自己的成就,也有自己的艰辛,他们就是精神领域有需求的目标消费群。她暗暗地下了决心。

另类心灵超市引来争议

2006年初,何亚丽辞职单飞。当朋友得知她是想开卖空瓶子的店时,无不大吃一惊。“有没有搞错,空瓶子能卖钱,岂不是空气也能卖钱了?”“真是天方夜谭,不是开店的人有问题,就是买的人脑子进水。”总之就是没有赞同的,可是何亚丽的个性却是,她认定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

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实际经验,只有网络上那些模棱两可的新闻,但这并没有吓退何亚丽,她孤注一掷地投入到开店选址、商品定制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去。2006年4月1日,何亚丽的“心灵超市”在上海新天地商场开业。因为卖的是心灵需求的精神补给品,所以她把店命名为“心灵超市”。

何亚丽大胆地借鉴国外24小时便利店的经营模式,采用清爽的纯白色调为主打风格,白色的墙、白色的灯光、白色的货架,就连商品也是白色为主的瓶瓶罐罐。瓶子上贴着英文标签,看上去就像国外进口的商品。瓶子形形,方的,长的,扁的,圆的,药瓶、铁盒、牛奶盒、塑料桶,不可谓不丰富。价格基本都在50元左右,相对于国外十几美元一个的价格,比较符合国内消费水平。

开业了,何亚丽守在店里,心情忐忑地等待顾客上门。有好奇的顾客走进来,看一眼之后就离开。何亚丽拦住一个顾客咨询,对方笑笑:“我以为自己是走进了哪个医院的实验室呢,这么多的瓶瓶罐罐。”有顾客拿起瓶子,拧开盖,左瞧右看,里面什么也没有,不放心地又左摇右摇,空荡荡的,能有什么呢?再用鼻子嗅嗅,可能只有空气的味道吧。顾客不相信地问:“你就卖这样的空瓶子?”何亚丽笑笑,向对方解释心灵补品的功用,或许没有实际用途,但每天看到它们能给自己增强信心。可是顾客们一个个表示怀疑:“我拿50多块钱去买一个平时就当垃圾的空瓶子?”“一个瓶子上写上一句英文,这种舶来品能值这个价格?”“一句话就能卖钱,我为什么不自己写上两句?”“炒作消费者的紧张情绪,以忽悠作为手段牟利”……

一天下来,看的顾客不少,买的却屈指可数,这让何亚丽傻眼了。难道这种心灵补给品真的不适合国内?接连几天,销售的状况都不如意,连房租水电费都挣不回来,投资的成本就更不用说了。这时,一些朋友又来劝阻了:“赶紧撒手吧,或许不会亏得太大。”

何亚丽迷茫了。她不想放弃,因为她看到了一个欣喜若狂的顾客:“我以前在纽约留学的时候买过这样的瓶子,回国后再也没见过,好可惜!你这里有,实在是太让人兴奋了。”她买了一个“不吸烟”的罐子送给男朋友,又给自己买了两个“不上网的人”、“没有垃圾电邮”的瓶子。何亚丽知道,“心灵超市”肯定是有自己的市场的。

卖创意卖出了生财之路

一天,一个年轻小伙子走进“心灵超市”,逛了一圈,这个拿来看看,那个取来瞧瞧,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可最终还是叹口气,放下那些瓶子,恋恋不舍地就要离开商店。何亚丽不明白了,看得出他很喜欢,可为什么就不买呢!她赶紧拦下追问原因,小伙子腼腆地解释,他很喜欢这些漂亮的瓶子,可他根本看不懂瓶子上的英文。何亚丽这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原以为“洋舶来品”就能吸引顾客,可没有考虑大家的消费心态,没能做到“洋为中用”。

随即,何亚丽把所有的商品做了改进,瓶子依然以突出的英文作为主打标签,毕竟贩卖的是时尚用品,然后在标签的下面注明中文,这样,顾客就能清楚所要表达的意义了。

何亚丽明白“心灵商品”主要的消费顾客就是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只有这些白领们才需要精神补品。于是她印刷了一批宣传单――“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整理自己的内心所思,调整自己的工作情绪,请来我们的心灵超市――这里有你需要的勇气和爱,这里能满足你不断改变的思考方式和心灵需求。买一罐精神补给品回去,给自己更多思考和平衡的新空间,让自己的心灵自由自在……”她雇人在各写字楼“扫楼”,给每个办公室派送自己的广告单,还在地铁口、大型商场等人流旺集处派发,很快在上海掀起一股新的时尚,买个“空瓶子”,买份精神抚慰回家!

马小姐和几个朋友到“心灵超市”,原本只是看个热闹,她觉得提醒自己可以有很多方式,不是一个摆在家中的空瓶子就能做到的。没想到,进了店里,她的感觉立刻就变了,“超市很新鲜,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让我们关注一些因为生活忙碌而忘却的东西。”就这样,马小姐一口气给自己买了“思考”、“安心零食”、“让你没压力”三个瓶子,走的时候又拿了一个“多沟通”,她说这个适合自己的老板,决定送给他。

一个正和女友怄气的小伙子走进“心灵超市”,他立即眼前一亮,这里正有他心灵所需求的慰藉,他选择了“无条件的爱”给自己,决定向女友道歉。几天后,小伙子和女友满脸笑容地再次来到“心灵超市”,看得出,他们和好了。

正是因为“心灵瓶子”的心理暗示和潜移默化的安慰作用,这种新奇的商品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除了上班族,还有一部分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成了“心灵瓶子”的拥趸者。他们在国外早就见识了这些瓶子,如今他乡遇故知,自然少不了带几个“朋友”回家。同样,那些喜欢追逐时尚的中学生们也成了“心灵瓶子”的“瓶丝”,他们喜欢的是那种小巧的能挂在钥匙扣上的小瓶子,走在路上晃晃悠悠,别有一番风景。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心灵超市”增加到了近百个品种,主要以情感、人生、人文、环保、环境、社会、责任等为主题,还可以为顾客量身定制他们所需要的“心灵瓶子”。何亚丽聘请了三个女孩在店里帮忙。下一步,她决定把“心灵超市”的店复制到其他大城市,把心灵补品卖到全国各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