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情的缺失 生命的孤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情的缺失 生命的孤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丁玲早期小说的主人公多是青年女性,她们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其悲剧性主要表现在爱情缺失生命的孤独上。

关键词:丁玲 早期小说 青年女性 悲剧性

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主人公多是青年知识女性,她们有着极为浓郁的悲剧色彩,其悲剧性主要表

现在爱情的缺失与生命的孤独上。

一、 爱情的缺失

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真正的爱情是缺失的。

爱情是男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女人的生命之源泉,是青年女性生命的有力支撑。深切关注女

性命运的杰出的女作家丁玲,在自己早期的小说中描写了许多青年女性尤其是青年知识女性,描写了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和热烈追求,描写了她们纯真热烈的爱情那无人承受、无与寄托的悲剧性。描写了她们生命中爱情的缺失。《梦珂》中的梦珂天真纯洁,见义勇为,向往着平等自主的生活,但却在纯真爱情萌动之际就不幸掉进了男人们的陷阱,被一些公子哥当作,最终只有默默地隐忍着。《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姑娘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也懂得爱情的温柔、体贴和浪漫而终不可得,最后吞火柴自杀身亡。《小火轮上》的节大姐追求自由的爱情,最终却既无工作也无爱情。《暑假中》的一群青年女教师正处于花一般的青春年华,胸中满是火热的情感,但却置身于缺少异的可悲环境之中,无可奈何之中只好转向畸形的同性恋,扭曲地消耗着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莎菲呢?那么敏感,那么聪慧,但却空有一腔热烈的爱情而无与寄托。懦弱的苇弟虽真心喜欢她却不理解她,不明白她的所爱所求,不理解她的所悲所苦,也就不可能得到她的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爱情。而有着一副丰仪外表的凌吉士虽然以自己的美貌让年青的莎菲难以自持,但其卑劣的灵魂却无法承载莎菲那真挚而热烈的爱情。在激烈的灵与肉的搏斗中莎菲终于弃他而去,将自己宝贵圣洁的爱情默默地收藏起来。满怀着爱意,有着一腔的激情,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寄托的对象,没有一个异性可以消受这份浓烈的情爱,这是怎样的不幸和悲哀?身为女性尤其是青年知识女性,最大的悲剧也莫过于此了吧?谁能说不是呢?

二、生命的孤独

生命是孤独的。我们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将孤零零地离开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

生命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都是孤独的,而丁玲早期小说中的青年女性尤其是青年知识女性又由于自己自身的特性而尤其感到生命的极端孤独,这种浓烈的孤独无情地默默地吞噬着她们的青春,不知不觉地摧毁着她们的精神和意志,甚至使她们失去了求生的欲望。《自杀日记》中的伊萨因极端的孤独而发出了自杀的呼号,《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与伊萨相比,其生命的孤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时代的重压、社会的黑暗、周围环境的平庸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无处不在的重重隔膜,使莎菲陷入了难以忍受的孤独之中。从表面上看来,莎菲周围的人也在关心着她,同情着她的病痛,但实际上却并无一人真正理解她,她始终都是孤独的。在这种可怕的孤独之中,她一再发出呼号:“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莎菲的追求爱情,实质上是为了使自己免于孤独之中。罗素曾经说过:“我追求爱情是因为它能免除可怕的孤寂――在孤寂中人们站在世界的边缘,往下见到那无底的死气沉沉的冰冷深渊,便足以使他不寒而栗。”大学者大男人罗素尚且需要借助于对爱情的追求来免除那可怕的孤寂,更何况于开始觉醒了却又无路可走、看不见光明而又天性敏感的病弱少女莎菲呢?她更需要通过追求爱情来填充生活的空虚,更需要在爱情中寻求一股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即便这力量是如此的微弱、空幻而不可捉摸。但莎菲的追求注定要以悲剧而告终,她注定要在永恒的孤独中承受煎熬。这不仅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在她的周围,她看不到一个真正理想之所在,她找不到一个可以在同一地平线上与她一道前行的情侣,她那富于现代性的理想化的灵肉统一的爱情追求尚缺乏现实的基础,而且还因为她主要是想通过追求爱情来寻求心灵上精神上的知己,对爱情寄予了太多太多的奢望。莎菲渴望爱情能够拯救自己,希望这爱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而这是爱情本身所难以负载的。无论男人或女人,无论拥有知识多与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一个独立世界,谁都无法真正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充其量只能是较为相投的同伴而已,再伟大的爱情都无法使我们免除心灵的孤独,所以,丁玲早期小说中的青年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们就注定只有沉浸于孤独的自我世界中了。

综上所述,丁玲早期小说中青年女性的爱情是缺失的,生命是极端孤独的,她们的青春有着浓郁的

悲剧色彩,其悲剧牵动了千千万万读者尤其是女性阅读者的心灵,让人感慨不已。

参考文献:

[1]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尼采:《悲剧的诞生》,李长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杨桂欣:《观察丁玲》,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蒋小兰:安顺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