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在京召开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在京召开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议交流

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交易服务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本刊讯 2007年6月21~22日,首届“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高峰论坛” 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市场监督司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召开的。论坛主题是:宣传贯彻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政策法规,加强监管,促进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协调发展”格局尽快形成。

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部分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国信办、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全国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医疗机构、信息技术公司的15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 共同探讨如何在和谐、有序环境下促进互联网药品信息与交易服务健康发展。

中国―加拿大国际药品管理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本刊讯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拿大卫生部药物科学局主办,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办的中国―加拿大国际药品管理研讨会于6月21~22日在上海召开。

此次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和探讨通过加强对原料药管理以提高药品质量和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加拿大卫生部药物科学局主管官员、美国药典会和ICH专家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药品审评中心等有关人员进行了重点演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国际合作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药典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评价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处、法规处、认证审评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19个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代表共计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就加拿大药品审查系统、ICH药品生命周期全程监测指导原则、ICH药品国际通用医学术语集MedDRA、美国药典原料药、辅料认证项目、中国原料药审评、质量检验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交流,使与会代表对国内外原料药管理的整体情况和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我国原料药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申请国外注册将有很大帮助。

第三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EMBA高级论坛召开

本刊讯 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医药卫生行业EMBA高级论坛暨校友会”于2007年6月23~24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此次论坛是北医95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之一,论坛的主题为“医疗和谐与医药卫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大学的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出席了6月23日的论坛开幕式。来自卫生部人才中心、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医学教育学会、北京市医师协会、北京、天津、郑州等省市区卫生局及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各医院的领导,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院管理和医药行业EMBA高级研修班”历届学员代表22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医学前沿

中药迈进国际市场

本刊讯6月22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专利许可”的方式与英国植物制药公司签订了一种新型中药的合作协议,标志着饱受海外争议的中药走出了一条新型国际化之路。

这种代号为“NJS”的新型抗痴呆中药经过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马百平等研究人员的十年攻关,已完成全部临床前研究。根据双方的协议,军事医学科学院将向英国植物制药公司转让相关技术,后者获得该药的全球专利许可权,负责临床研究及在海外的开发上市。

据马百平研究员介绍,NJS是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实验室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可显著改善多种痴呆模型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增加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等,同时,还具有安全低毒的优点。

英国植物制药公司总裁戴瑞・里斯对NJS的实验室结果表示认同,认为该产品的应用前景十分乐观。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孙建中认为,这是中国首次将中药知识产权许可给国际公司,标志着中国在药物研究水平及研究规范等方面已逐步获得国际认可。

全自动数字化病理切片扫描技术问世中关村

本刊讯 日前,世界领先的病理诊断技术――全自动数字化病理切片扫描技术,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园问世。

据该项技术的研发者北京优纳科技有限公司介绍,病理诊断被称为“医学界的法官”,如何获得高速、准确、不失焦、可复制保存和海量的病理诊断信息,一直是医疗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全自动数字化病理切片扫描技术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掌握该项技术的只有美国、德国和日本的4家公司。中关村的这一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病理切片扫描技术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新型基因技术有望发现疾病前兆

本刊讯 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检测到人体内极低水平的基因活动。这一技术有望应用于医学领域,发现某些疾病发病的早期迹象。

此前,研究人员曾开发出几种方法,监测人体内的这类转录变化。而此次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妇科医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开发的这种名为PMAGE的新技术,检测转录的灵敏度远高于以前的方法,甚至最少只有3个细胞参与的一次低水平转录都能探测到。

科研人员把这一技术在患肥厚型心肌病的小鼠身上进行实验研究,以检验其灵敏度。结果发现,在小鼠心脏损坏迹象出现之前,就能够检测到许多十分罕见的转录变化。

研究人员说,虽然他们的测试以患有心脏疾病的小鼠为对象,但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新型基因活动检测技术也适用于那些涉及细胞变化的疾病,比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癌症等。

英科学家破解七种常见病基因

本刊讯 英国科学家日前鉴别出了7种常见病症的数十个基因,新发现12个关联基因,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基因与疾病对应关系研究,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在6月6日出版的《自然》和《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科学家公布了初步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指出,24个基因变体会增加郁躁症、冠心病、克罗恩病(一种肠炎类疾病)、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以及1型、2型糖尿病等七种常见病的患病几率,其中12个高风险基因是在这次研究中新发现的。

研究还首次发现,克罗恩病和1型糖尿病都与调节免疫系统的PTPN2基因有关,这一发现表明这两种病症有相似的生物学机理,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研究也发现了冠心病和高血压之间,风湿性关节炎、郁躁症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基因联系。

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的一个基因变体会极大地增加女性患风湿性关节炎的几率,但对男性却没有任何影响。领导这项研究的牛津大学的唐纳利教授表示,在两性都很常见的病中,几乎很少发现这种只针对其中一个性别的高风险基因。

探索发现

科学家发现蝙蝠体内新病毒可致人类患SARS

本刊讯 澳洲科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存在于蝙蝠体内的新病毒,它能导致人类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被发现的新病毒名马六甲(MELAKA),虽然目前未有证据证实马六甲病毒属致命性,但已证实它会导致如SARS的严重呼吸道疾病。这种马六甲病毒与尼尔森湾(Nelson Bay)呼吸道肠道孤儿病毒(Reoviruses)很相近,1968年一只蝙蝠受感染而被隔离。人类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感染呼吸道肠道孤儿病毒而需隔离,研究资料显示,该病毒与其他疾病并无关联。感染马六甲病毒的患者会出现发烧、头痛、肌肉持续性疼痛等症状,患病儿童更会出现呕吐和腹泻。

美国科学家发现可预防帕金森病的抗高血压药

本刊讯 美国科学家对实验鼠进行的研究显示,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伊拉地平(Isradipine)可用于预防帕金森病。这一发现为防治这种疾病带来了新希望。

研究人员推测,如果提早服用伊拉地平,即使是高危人群也可因此而预防帕金森病。研究人员打算用伊拉地平进行预防帕金森病的初步临床试验。如果试验结果显示这种药能大大延缓帕金森病病情的发展,研究人员希望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美国科学家发现能够修复受损肌肉的干细胞

本刊讯 美国科学家在小鼠模式中证实,大约有10%的肌肉卫星细胞具有干细胞自我修复新生、增生的能力,使受损的肌肉细胞经过发育的过程而变为成熟的肌细胞,此研究发表于6月1日的Cell期刊。由霍华休斯医学院(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MichaelRudnicki博士主导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以Myf5基因作为指标,因为Myf5会在成熟的肌细胞中被表达,结果发现大约有10%的卫星细胞不表达Myf5,而在不表达Myf5的细胞中,有时也会发现有Myf5-positive的细胞,有点像是细胞不同发育程度的区别。当卫星细胞不表达Myf5而分裂时,其中一个子细胞会与肌纤维接触,另一个则与胶原蛋白接触,两个子细胞开始了它们截然不同的命运,与肌纤维接触的细胞会表现Myf5,进而发育为成熟的肌细胞;而另一个与胶原蛋白接触的细胞则无法表现Myf5,则变为新的卫星细胞。

复旦科学家发现染色体配对启动关键

本刊讯 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SUN1蛋白能够帮助父母双亲来源的染色体结合到核膜上启动染色体配对和遗传重组,而该基因的突变使染色体配对和遗传重组受阻而不能产生成熟的和卵子,造成突变小鼠不育。

据专家介绍,生殖细胞形成异常是造成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人从父母那儿所获得的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生物性状。当个体把来自父母双亲的一半遗传信息再传给子女时,这些遗传信息会重新组合,以使后代获得更多的遗传信息,促进生物的进化。那么,启动遗传信息减半传递和遗传重组的生物学机制又是什么呢?这一重大研究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各国科学家,其在哺乳动物中的分子机制不明。

而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这项研究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找到了染色体配对启动的“开关”。这一研究从遗传学角度解开了不育症形成的一个新原因,为不育症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