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校报副刊编辑的困境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校报副刊编辑的困境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校报副刊面临着作品不大气、同质化现象严重、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以及媒介竞争力下降等困境,校报副刊编辑应采取紧扣时代脉搏、开辟网络阵地,凸显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素养.培养优秀,多出精品力作,以及结合自身特色、办出思想活力等举措走出困境,发挥校报育人的重要功能。

校报是打造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特别是它的文艺副刊版面,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引导他们走向文学之路,有着更直接的帮助。但不可否认,随着社会文化大环境的改变.校园文学的跌落,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校园文学创作的质量与数量双双下滑。另一方面。学生投身文学活动的兴趣日益减少。大批学院级刊物或停办.或举步维艰。相应地。校报副刊在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远不如以前,校报副刊编辑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应对这一局面。

一、高校校报副刊面临困境

1 作品不大气、少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

文学主要表现的是个体对于社会、人生的感性的感悟与理性的思考.高校是知识青年集中的地方。年龄和经历、阅历的相似。使得各个高校的校园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普遍呈现出不大气、少个性和同质化严重等现象。

在体裁上,目前高校校报副刊中最常见的是诗歌和散文:在题材上.最常见的就是亲情、爱情和友情;在笔法上,大多比较稚嫩生涩,要么用轻轻柔柔的笔法。反反复复地婉转抒情,要么故作深沉老到,表达内心的苦闷、反叛。更重要的在于,因为高校的基本工作和生活是有规律的。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主要方面甚至是年复一年,不断重复的.所以文艺副刊的来稿也基本是年复一年地唱着“四季歌”:9月新生来.怀念友人,难舍家人、家乡;10月,新生表达对大学生活的迷茫。老生表达对人生的感悟;11月、12月,陌生的环境给了学生灵感,稿件多是学生对夏、秋、冬季节变幻的感触;1月、2月。因为进人考试时期,学生的文学稿件大大减少……每一年的学生都经历着差不多的情感历程。所以一年一年看下来,校报副刊的稿件常给人强烈的“似曾相识”之感。

2 后备人才不足。

文学在校园文化中日益边缘化的局面也使得校园的文学爱好者越来越少、文学创作者越来越少,这使得校报副刊面临着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如《武汉大学报》副刊以弘扬文学创新精神、拓展校园文化空间为己任。数十年来.该校报副刊的园地曾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校园文人。其中苏雪林、袁昌英、方方、池莉、邱华栋、杨晓民等一大批作者由校报副刊走向了中国文坛。八九十年代“珞珈诗派”的兴起更使得该校报副刊成为瞩目的焦点。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变化,该报副刊也不再拥有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样狂热而又有激情的文学追随者和创作者了。试想。没有好的文学创作人才,怎么能奢望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呢?

3 媒介竞争激烈。校报副刊作为载体的吸引力在下降。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对人们生活介入的日益深化、全面化.校报副刊作为权威媒体的优势也日益减弱。短信文学、网络文学……,可以表达的途径越来越多,而且与校报副刊相比,表达起来更自由、更自我、更快捷。在这样一个强调个性、自由的时代。为什么一定要苦苦守候、纠结于校报副刊呢?多元价值观念下的多元价值向度.网络、短信等新型话语交流工具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校报副刊,校园文学创作也面临着日益消减的严峻局面。

高校校报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艺副刊是凸显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的园地。作为校报编辑,有责任、也有义务保卫这块阵地,推动校园文学的创作与繁荣。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举措:

1 紧扣时代脉搏开辟网络阵地。

不可否认.短信文学、网络文学在大学校园的急剧蔓延。对校报副刊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文艺副刊对学生们的吸引力太不如前。但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可扼逆的情况下,要应对网络技术的挑战,校报副刊只能也必须顺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借助网络平台,尽快推出电子版、网络版,扩大校报副刊的影响和空间,利用高科技来弥补校报在发行量和发行范围的局限,将校报副刊做大做强。

一方面。校报副刊编辑应积极响应校报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将校报副刊的电子版上传到依托互联网建立的校园网上,扩大校报副刊的影响;另一方面。校报编辑应尝试在网上开设文学方面的博客,接受学生们的电子投稿,并由学生们点击评价,与学生们及时在线互动,如此,才能吸引、留住学生的“眼球”,维持、发展他们对校报副刊、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与兴趣。

2 凸显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素养。

文学是对人类普遍性的思索.可以增加读者的人生历练,提高他们的修养,而校园文学能够提升学生对特定人生阶段的体悟能力。在当今大学生文化消费中,校园文学仍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学作为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载体的现实仍没有改变。所以,校报编辑应该利用自己在年龄和阅历上的优势。引领学生在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升华情商、提高人文素养。

校报编辑应本着“开放性”的原则,鼓励同学们多看、多写有文采、有情感、思想健康的文章.显现出学生的青春的激情和理性的力量;更应加强培训,定期组织一些交流会、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校园文学爱好者们跳出象牙塔,跳出“亲情、爱情、友情”的狭窄天地,走入社会、融人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在创作中、实践中、成长中增强社会性和时代性,从而以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写出更多富有生命力和爆发力的作品。

3 培养优秀 多出精品力作。

一份好的刊物往往离不开其优秀的作者群,高校校报文艺副刊也不例外。要想使艾艺副刊的品位更高.就要通过优秀的作者群来改善。

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高科技、高智商人才密集的地方。同时又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等新信息的集散地。校报副刊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发现、培养有写作潜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接班人,要心胸开阔.海纳百川,容纳、接受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校园文学作品以及有个性甚至是另类的校园文学。要有意识地策划一些选题,组织一些活动,安排一些相关的工作给校园文学爱好者做.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加强团队凝聚力。对学生的投稿要认真修改,及时交流,如此才能尽可能多地培养优秀.打造精品力作。

4 结合自身特色 办出思想活力。

教育部在2005年6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高校校报的地位、作用及功能作了新的界定,该文件指出.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学校舆论宣传的主导载体,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历史使命。所以.办报育人是高校校报的重要职责,校报副刊也要充分体现“育人”这一中心和根本任务。

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会上,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喻让就如何办好一份校刊总结了三个要点.即“要把校报校刊办成一份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读物。”在目前国内校报大多版面分工为重要新闻、综合新闻、学生新闻和文艺副刊四方面的情况下,文艺副刊是最有条件做到这三点的。

副刊要有思想。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大学应有的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校报副刊编辑虽然身处校园象牙塔内.但要将目光投放在社会中,要能抓住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并从是否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厘清思想疑点和难点等角度进行辨析.所选取的稿件,也相应地要有时代感和社会感.不能总是学生太过自我的表达和情感的呓语。

副刊要有活力,关键在于要有包容精神。一方面,不论是体裁还是题材.校报副刊编辑都要注意有意识地克服自身喜好。兼容并蓄。要创新稿件编排和版面设计,让副刊从形式到内容都“活”起来,但更重要的在于,文学表现的是每一个人独有的思想与情感.青年人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对于生活、社会的看法更是众说纷纭,为此.校报副刊编辑应该注意尊重、保护学生的情感与思想.不能用自己的、比较成人化的观点去束缚乃至抨击学生的思想,还需要掌握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规律和知识,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阅读和审美需求.让校报副刊真正成为学生智慧与情感交流的舞台、理性与感融的平台。

副刊要有个性.关键在于要立足学校特色并推陈出新。对于高校的校报副刊而言,其个性的源泉就是每所高校自身的特色校园文化。为此,校报副刊编辑认真地研究学校发展历史.了解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并围绕这一特色加强稿件的组织与管理。如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园品牌文化是“地学文化”。在五十多年的办校历史中,该校形成了浓郁的校园地学文化氛围。熏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人.被誉为培育地学人才的“黄埔军校”。因此,该校校报《中国地质大学报》副刊努力做好“地学”的文章,一是开辟了“山谷风”等专栏.二是经常刊登优秀校友的事迹以激励学生热爱地学事业等。办学特色和独特校园文化的融人,使得该报既区别于其他高校校报,又能使读者从报纸中看到学校的“身影”.从而使报纸独具魅力和个性。

总之,高校校报副刊应是一个值得顶礼膜拜的圣地。在这里.文字演绎着多彩的世界.文字彰显着智慧的气息,文字燃烧着生命的活力。作为高校校报副刊编辑,应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同时.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办出思想、办出个性、办出活力.使校报副刊真正成为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