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表现形式看《苔丝》的悲剧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表现形式看《苔丝》的悲剧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将以《苔丝》为“标本”,不仅肯定哈代小说的悲剧价值,更希求能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对其悲剧小说的艺术效果有所窥探。

苔丝 哈代 表现形式 悲剧小说

一、绪论

一提到悲剧,人们就会想到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或者悲剧杰作《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等,很少有人很把托马斯·哈代与悲剧联系在一起。这大慨与传统悲剧定义有关——局限于古典、拘泥于戏剧。而哈代的创作以小说为形式,且现实主义倾向明确,又因为作品中以普通凡人为主角,注重描写基于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当我们阅读《苔丝》时,从审美角度看,会因主要人物的命运而感到怜悯与恐惧,并被其强大的艺术力量所吸引,这种情感体验与观赏古典悲剧(所谓的正宗悲剧)时的感受同样强烈,哈代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普通人的悲剧。

二、表现形式与悲剧效果

本文从哈代小说《苔丝》中的形式特点做分析,并将这些形式特点与小说总体的悲剧效果的关系作出评估。

(一)隐喻的巧妙运用,增强悲剧效果

隐喻在小说中时时彰显,不仅奠定了整个篇章的忧郁气氛、并且为人物命运埋下伏笔。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两个相似的场景展现,寓意着苔丝经历的不幸。第一个场景是:克莱尔回头向路边望去,看见那群穿白衬衣的村女在春天地草地上跳着舞,苔丝这时还与同伴在一起,她站在树篱旁边。另一个场景是:克莱尔在他认为已与苔丝作最后分别之后,回头望那空旷的乡野和那条空荡荡的路,只见远处空旷灰白的画面上,一个跑动着的人影。那是已经脱离人群而完全孤立了的苔丝。两个相似的场景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前面对后面是提前的预示,后面则成为前面的回应:寓意着苔丝从被发现到被遗弃的不幸经历。 隐喻的安排对悲剧效果的提升非常有效。最突出的是小说快结束时,哈代又用巧妙生动的总结形式,让我们完整的重温了苔丝的全部经历过程。庄园主的空房子,相当于他们新婚之夜的古宅、荒凉的索尔兹伯里平原相当于弗林库姆-阿什高地。悬石坛的一幕既与墓穴栖身相呼应,也与她像一个祭神品靠在十字架旁休息相呼应,这也是在她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反映出的她的悲惨一生的缩影。

哈代所用的隐喻是含蓄而深沉的。他有意将苔丝的被捕和小说的倒数第二个场景安排在悬石坛,被捕前的苔丝躺在悬石坛的祭石上——从前就是在这些祭石上,绝望的公鹿之类的祭品被割断了喉咙。哈代将古老的寓意融入人物悲哀的命运结局之中,其艺术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这种隐喻在文中也是生动的。在《苔丝》中打谷场的片段,流动地开打谷机的工人和他们开着的打谷机,是用来同干活的农人形成鲜明对照的,这个是新兴资本主义农场里人与人之间丧失人性关系的象征,是新旧制度的对照。 这个隐喻以生动原味的画面显示出无声而有力的效果。

这种隐喻的运用又像是无意识的。小说中有处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写的是苔丝驾着车去赶集和他弟弟关于星星的一段谈话,让人朦胧中感觉到有某种隐秘含蓄的东西包含在两个孩子谈话中:那有毛病的星星好象是对世界的怀疑,是对命运的窥视,而对爸爸妈妈的无望的企盼则是对现实的显现,弟弟对苔丝成为阔太太的调侃也在暗示将要在她身上发生的某些事情。

(二)悬念的运用,也是增强悲剧效果重要因素

悬念是建立在悲剧总体趋势的必然性基础上的,又和具体事件发展趋向的不可预测性有机的统一起来。这种建立在必然与偶然统一基础上的悬念是一般故意设置的脱离生活的悬念所不能比拟的。简言之,这种悬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们同时大大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苔丝悲剧命运是的不可避免、她的悲剧人生是必然的。在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营方式逐步入侵农村,新式的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个体农民走向贫穷、破产。苔丝一家在极度困苦的生活中、挣扎,而她的父母又沉湎于村子里的小酒店,对孩子不尽职责、却又对未来充满着虚荣的梦想,好像只有苔丝是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中唯一清醒的人。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消沉,使苔丝过早的成熟,过早的担当起照顾家庭、特别是年幼弟弟妹妹的责任。家里唯一赖以生存的老马由于苔丝的过错被撞死后,善良的苔丝在责任感、负疚感以及父母的哄诱的驱使下,违背自己的意愿,外出认亲,迈出了悲剧人生的第一步。

接下来苔丝的失身不仅成为她自己一生的“污点”,而且是整个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悬念。当苔丝与克莱尔的爱情萌发和发展时,这个过去的不幸就象幽灵一样,始终在他们周围游荡徘徊,威胁着他们的幸福。苔丝自己则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是大胆地接受爱情还是屈从于社会偏见、压抑着对幸福的渴望?读者也如苔丝般焦灼,无法预料苔丝敢不敢大胆地去爱,会不会向克莱尔“坦白”自己的过去,如果“坦白”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克莱尔对苔丝的态度会如何变化?等等,读者的心始终在为苔丝祝福与担忧之间左右摆动。

这些悬念又被苔丝结婚前的一系列征兆提高到了极点:结婚旅行出发前公鸡充满恶兆的啼鸣;苔丝三个伙伴因失恋而精神失常;克莱尔不无讽刺意味的选择苔丝祖宗的旧宅来过新婚之夜等等。在这充满不详之兆的氛围之下,苔丝终于在新婚之夜向丈夫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是,温情脉脉的克莱尔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立刻退缩了,——他无情的抛弃了苔丝。小说从苔丝从几度矛盾的挣扎、错失良机到最终的诉说,其间各种悬念的安排,大大增强了她命运的悲剧效果。

这些悬念扣人心弦,但又不是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的设置,它们总以某种运动的形态让人意外却又令人信服。苔丝和她的家人在他们家族的墓窖中栖身的场景与克莱尔在梦游中把苔丝放进空棺材的情景不谋而合。这些例子都可看出哈代的悬念设置是有始有终的,前面设置后面给予解答,是完整而有序的。

(三)发现与突转对于加强哈代小说的悲剧效果也起着重要作用。

发现,是对某种隐秘从不知到知的变化;突转,就是一个行动或局面转到其相反的方向。发现与突转的同时运用,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产生的悲剧效果最强。

《苔丝》中发现有很多:苔丝父亲对于自己家族历史的发现,苔丝对亚历克一家假身份的发现,亚历克假意皈依天主教的发现,苔丝与克莱儿相互之间的发现……,突转的情形也有很多:认亲挽救贫困的家、却招致更多的灾难;苔丝孩子的死去致其背井离乡,正心灰意冷时碰到一见倾心的克莱尔走进幸福花园;新婚之夜被克莱尔抛弃跌入痛苦的谷低;被亚历克拐骗回去之后,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却又遇回心转意的丈夫……

发现与突转并不孤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甚至由发现引起突转或突转带来新的发现。克莱尔与苔丝新婚之夜的那一部分便是兼有发现与突转的。相当生动逼真也极具艺术效果,特别是在对克莱尔自相矛盾的语言和态度的描写上。当他想娶一个朴素纯洁的女人的梦想幻灭以后,他开始嘲弄苔丝从来就没有明白过世事人情。这里对克莱尔态度急剧变化(突转)的描写是建立在发现基础之上的——原以为他的显赫贵族身份可以弥补苔丝的农家女身份,然而得知妻子不在的时候,宽容仁爱的克莱儿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更有利于表现克莱尔虚伪、残忍。这种发现带来的对比及引起的突转真切地将克莱尔的道学先生伪君子的形象公布于众。苔丝的不幸失贞被发现,克莱儿深情款款下的丑陋的呈现,这样的发现给这场原来甜蜜并本以为正走向幸福的爱情带来了急剧的变化(突转)——苔丝的被遗弃以及后来的种种不幸。

三、结束语

本文以哈代小说《苔丝》为例,对增强悲剧艺术效果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进行阐述,来解读哈代悲剧小说的艺术成就。由此说明哈代的悲剧小说无疑是伟大的悲剧。

(作者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