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篇:家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4月14日,四川省政府通过了映秀中心镇区的规划方案。映秀镇的重建将凝聚全球建筑界的智慧。
映秀人眼下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候可以搬进永久性住房。
重建映秀
“听说要花20个亿呢。”在映秀大道附近的一片板房区,一位当地妇女和同伴议论起映秀镇中心镇区重建的事。
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的幸存者们住进板房。“板房商店”“板房饭店”“板房宾馆”陆续开张,小镇逐渐恢复生机。
但板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映秀人渴望新居。依据映秀镇中心镇区的规划方案,重生的映秀镇,将是一座体现羌、藏、汉等多民族融合特色的宜居小镇。映秀镇中心镇区规划区面积约0.74平方公里,规划期内人口规模控制在5700人,预计重建总投入约20亿元。
规划方案获得四川省政府批准的次日,北京市政设计院东莞分院的张久宝和几位同事就住进了东莞援建组的板房区。他们的任务是,尽快拿出映秀中心镇区的市政管线设计方案。
从2009年5月12日开始,映秀镇重建工作的重点转向集镇建设,映秀小学等工程将率先开工。
家园重建注定会非常艰难。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所所长肖达说,在避让地震断裂带之后,映秀镇的土地非常紧张。除了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板房的那些土地,中心镇区几乎再找不到可以用来建房的多余土地。映秀镇的规划,是肖达所在的研究院,以及东莞城建规划设计院 牵头完成的。
在映秀镇的规划中,地震遗址旅游将成为其未来产业之一。映秀中心镇区距离大地震震中只有几公里,这个小镇被地震撕扯得伤痕累累。而地震留下的痕迹,在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为映秀人带来收入。
东莞对口援建映秀工作组成员陈志标说,或许是不忍心触及映秀人的伤痛,规划方案回避了“旅游体系”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纪念体系”。
肖达及其同行还希望,未来的映秀镇可以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地震学术交流场所,帮助当地发展“科研经济”。
映秀镇地处龙门山断裂带,中心镇区的周边也存在很多地质灾害隐患,而地质灾害的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映秀镇的重建中,最需要考量的因素是安全。今后,镇上的房屋将普遍实现八度设防,对于学校、卫生院等公共建筑,还将达到九度设防。各种抗震新技术和新材料也有望在映秀镇得到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现代抗震建筑博物馆群。
黄家院村盖新房
在映秀镇中心镇区的重建开始之前,中心镇区以外的村落已经开始重建农房。
农房建设不会受到集镇配套设施的制约。动作最快的,是全镇最偏远、距离中心镇区有十几公里的黄家院村。
黄家院村的村民住在山坡上,与震中牛眠沟隔着一条岷江。与镇里相比,地震中人员伤亡不算大。全村400多人,有20人遇难,其中有13人是在镇里上学的学生,6人在映秀湾电厂打工。村里子死去的只有1人。
2009年春节之前,黄家院村村长张静平和一半以上的村民就搬进了新房。除了厨房,张静平家的房子采用木结构,窗户以下的部位用页岩砖,屋顶用轻质石棉瓦,一共有100多平方米。五间屋子,看上去很漂亮。
地震当中,村里那些采用木结构的老房子尽管破损,却大多没有垮塌,经受住了考验。因此,张静平盖新房子时决定沿用木结构这种传统智慧。
很多村民也和张静平一样,盖起了木头房子。与砖混结构相比,木头房子的造价也要低一些,每平方米500多元。
考虑到防火问题,镇里给黄家院村每户人家发了两个灭火器。
在山下的黄家村,65岁的黄家村村民尚玉华家刚盖好砖混结构新房子,有17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花去近700元。她家盖这个房子时,每块砖要0.42元,政府特供的砖0.26元,但很难拿到。单是砖的涨价,就让她家的房子每平方米多花40余元。
对于自建房屋的农户,政府根据每户人口多少进行补助,一人至三人补助1.6万元,四人至五人补助1.9万元,六人以上补助2.2万元。对于困难户,再增加4000元的补助。此外,每户可以拿到2万元的贴息贷款。房子建好以后,政府再奖励每户1.2万元。
胡清华200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毕业后,参加“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来到了映秀镇,被分派负责黄家院村的重建。他骑上摩托,包里装着钱,给黄家院村的几位村民发建房奖励。村里退休的高老师领到这笔款子时,笑得很开心。
有的农户分家了,有多个户头,则可以拿到多份钱,盖房子的钱也就大体上有着落。尽管政府文件规定这些户头在震前必须有独立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否定某个户头的“独立”性质。
而那些没有分家、人口又比较多的农户,建房资金的缺口相对多一些。像尚玉华家有14口,四个儿女均已结婚生育。丈夫20年前去世后,大儿子坚持不分家,结果只能算一个户头。花光积蓄后,她家还借了亲友3万多元。
尚玉华邻居连华体的建房故事则令人心酸。他在映秀小学读书的儿子和女儿都不幸遇难,一共获得13万多元的补偿。但他和妻子不忍心花这笔钱,建房子时找松潘县的亲戚借了几万元。
在远离集镇的村落,很多村民在灾后没能住进板房,而是自己用木头、毡子之类的材料搭建被称为“叉叉房”的临时住所。其中,不少因为没有筹集到足够资金,或者是建房土地还没着落的村民,仍然住在“叉叉房”里。
村民自建房屋的过程中,汶川县规划建设局提供了一本户型方案和参考施工图。一些村民采用了其中的方案,但也有很多村民完全靠自己想办法。
但不管怎样,村民们都知道抗震设防的重要性。选择盖砖混结构的,基本上加了构造柱。
在映秀湾电站对岸的老街村,50多岁的村民伍富雨刚为自家新房子打好地基。他原来的房子修建于十年前,当时特意找来映秀湾电站负责修建的一位专业人士进行设计,采用了构造柱。这个房子在地震中成了危房,但并未倒塌,挖掘机工作了两个多小时才推倒。
“还是要加构造柱,这是我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伍富雨说。
所谓构造柱,是指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钢筋,并现场浇灌的混凝土柱。构造柱与圈梁一起组成空间骨架,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实际上,正是构造柱和其他抗震设防措施的运用,挽救了镇上的漩口中学。漩口中学的1600多名师生中,有50多人遇难。相比之下,映秀小学的师生折损过半。
重建中的“民主”
房屋重建,关系到每一个村民的利益。由于涉及土地征用和流转、建房补助标准认定等诸多问题,建房不再是村民个人的事情。与以往相比,村镇干部与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为微妙。
地震以后,基层干部拥有的权利比以前大了许多。一个农户家里究竟有几个户头,能够领到几份建房补助,需要村干部来认定;砖供应紧张,一些村干部有关系搞到正常价格的特供砖;政府下拨或社会捐赠的物资,需要村干部来发放;土地流转后村集体共有土地的经营,需要村干部来组织管理;等等。如果村里的管理和账目不透明,就为留下了空间。
这种情况之下,村民与基层干部的矛盾有可能被激化。
在映秀镇人口最多的中滩堡村,一些村民对现任村委会主任杨云兵表示强烈不满。有村民说,杨云兵住在30多公里外的都江堰市,平时很少出现在村委会板房办公室。
《财经》记者在映秀镇的几天中,见到过杨云兵一次,但他没有给出时间接受采访。
中滩堡村头道桥小组所在地可能会作为地震遗址,而其他小组也有村民的房屋原址不再适合建房。因此,映秀镇政府决定对中滩堡村实行统一规划。也就是说,首先征用所有村民的土地,然后进行统一规划。一些宅基地或土地相对较多的村民,并不愿意自家的土地被征用,但他们也清楚,政府征用土地统一规划已是大势所趋,并无其他选择。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村委会又提出了统一建房,并且统一采用轻钢结构集成住宅的候选方案。但不少村民担心,如果统一向厂商采购轻钢结构住宅,有人会从中捞取回扣。他们宁愿自建房屋。
有的村民感叹起村委会选举时投票的草率。中滩堡村小河边小组的一位妇女说,当初不该为了一顿饭局的承诺就将票投了出去。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也有一些村镇干部赢得了村民的更多信任。其中,有的村干部通过积极与慈善机构接触,为村民争取到更多的捐赠资金或物资。
因为“抗震小英雄”林浩而出名的渔子溪村,重建时也提出了轻钢结构集成住宅的候选方案。村民刘晓勇说,村里开会讨论究竟采取砖混结构还是轻钢结构时,意见出现分歧。于是,村里组织三四十个代表一起去都江堰市,实地考察那边的轻钢结构房子。
村民们希望,关于房屋重建的事情,他们也有知情权和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