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浅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及对策浅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文类公选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精神失落等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修养和人格塑造的特殊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深入探讨人文类公选课开设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人文理性”的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选课;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姜南(1970-),男,江苏沭阳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39-02

公选课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作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以及培养人格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格精神等综合素质,为高职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奠定基本的素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精神失落等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与思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修养和人格塑造的特殊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在深入探讨人文类公选课开设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人文理性”的借鉴与思考。

一、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的意义探讨

从总体上讲,“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却又很难界定的概念。可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人文”又常常与人的价值、尊严、人格、个性以及人的生存、存在意义等紧密相连。《辞海》的解释为:“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1]《新华汉语词典》将其释义为“关于人类社会的现象”。[2]可见,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其核心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塞缪尔·斯迈尔斯曾经说过:“学习知识必须与美德结合。”[7]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旨在传播人文知识,传承优秀文化,提升人文修养,教育当代大学生要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人为本,学会做人。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3]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会做人,完善人格和品格,而不仅仅是成为“工具理性”的人。高职院校本质上属于高等教育,而并非就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甚至是就业教育,这样的教育属于技术主义教育。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教育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是一种短视行为。“当今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4]教育作为培养人和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应该并且切实关注人的健康发展、人格的建构、人性的提升诸方面。人文类公选课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提升人文素养、人格境界和精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性的重要地位。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长时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型、创造型人才的缺失是自然而然的。培养创新型和创造性人才离不开人文类课程的隐性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类公选课的呼声日益高涨,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体系的建构早已提上议事日程。高职院校开设好人文类公选课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建构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长远的意义,决不可小觑。

二、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已成不争的事实。但是,从行业和就业总体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仍不容乐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仅注重专业技能好、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同时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最受市场看好。高职院校人文类公选课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从现状来看,人文类公选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除了大学教育的功利性(知识教育、技能培养)影响外,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离开了这个“基础”,大学教育的使命无从谈起。人文类公选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工具性”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人文类公选课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其外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人文性”则揭示了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正是这“内在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人文类公选课的生命力和基础地位,也是教育的本质得以显现的属性。因而,人文类公选课并非可有可无,也并非是专业课程的补充或附庸。

2.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人文类公选课的开设需要教者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由于体制等原因,教师对人文类公选课的认识和投入不足。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固守单一的教学法,难以胜任人文类公选课的教学。事实上,真正上好公选课并非易事,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人文知识,对自己开设的课程有明确的定位,有责任意识,而且需要教师有“一盘棋”思想,有人文精神的底蕴,有长远的规划和设想。教师面对的是90后学生群体,需要研究和思考受教育者的层次结构、心理特征,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传授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精神。

3.学生选课的“自由”与“盲目”

教学是教师、学生、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如果学生不选、不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意义。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类公选课的选课目的不清楚,选课心理不一,实用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思想占主流,甚至存在“选而不修”的情况,因而让人文类公选课教学陷入两难境地。大学生选课除了好奇心以外,从众心理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完全是为了完成学分而选。加上对选课并没有什么限制,学生想选什么都是出于自愿的,因此,选课的随意性、盲目性、自由度较大。这种种情况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选课虽然是自愿的,基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层次,有关部门和教师应通力合作,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将选课与学生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