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析我国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析我国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总结低碳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及路径,为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压力分析;发展路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低碳经济一词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是在2003 年2 月英国贸工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序言中,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深入剖析这四种当前主流的经济发展理念,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站在“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发展的高度,强调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资源、环境的重视及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协调,资源节约是其理论前提,经济、环境友好发展是其预期目标,而节能减排是其核心技术手段。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发点、落脚点及技术指标考核方式,循环经济侧重于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提高资源利用、循环效率的技术手段; 绿色经济强调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水平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 可持续发展侧重于经济发展、生态承载力平衡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注重在生态承载力平衡发展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寻求资源、环境系统在物种、代内、代际之间的长期平稳持续性发展,是这四个概念中包容性最强的概念; 低碳经济着重强调碳排放量的减少,即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整体长期发展的威胁在人类活动各个环节严格控制碳排放量。整体看来,绿色经济的具体实施形式主要是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同时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形式。因此,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针的必由之路。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持和实现,具有紧迫性和客观必要性。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生产、生活行为的结果,其反过来影响着全人类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相关气候变化研究部门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的情景下,南方地区将升温2~2. 5℃,北方地区将升温2. 5 ~ 3℃①。这种变化将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粮食生产、气候灾害、健康与环境等。此外,根据国际能源署( IEA) 的相关统计数据,继2007 年中国以60.7 亿吨的CO2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以来,中国的CO2排放量呈现逐渐递增趋势,2010 年中国消费化石能源而排放的CO2增至大约72. 6 亿吨,而同期美国的CO2排放量已经从2007 年的约57. 7亿吨逐步下降至2010 年的53.9 亿吨②。这意味着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中国逐渐成为主角,碳减排在中国义不容辞。在国内,资源的数量限制、再生能力限制以及污染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污染、高产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每年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有数据显示,如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加入负的污染产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发展并不乐观③。与此同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全球贸易方式、国际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消费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首当其冲。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分析

低碳经济的中心及重心均在于“低碳”,即减少碳排放。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必然选择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会面临来自宏观经济哪些方面的压力,应该如何应对,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与宏观经济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 来自结构调整方面的压力。这里的结构调整在生产上主要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消费上同时包括中间消费结构和最终消费结构的调整。在生产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一路飙升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其中工业部门平均消费了80% 的全国能源,其碳排放量占比高达84%,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部门,也是节能减排的首要对象。王锋(2011) 的研究表明,1997~2007 年间中国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CO2排放量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平均贡献为1. 14%。76张友国(2010) 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因此,从理论上讲,发展低碳经济,降低CO2排放量,必然意味着产业结构的转变,发展第三产业逐步降低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在部门经济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部门内部,中间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由使用高碳排放能源转向使用低碳排放能源、零碳排放能源) 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下中国化压力为动力的发展路径

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及维护中国能源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将来自于宏观经济各方面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成功转型,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 以低碳政策、制度促进结构转变。多年来,中国以重化工业尤其是钢铁、能源、建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形成了对资源的强烈依赖,投入产出比高而技术效率低下及政治干预度强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难题。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最终消费品结构的转型需要宏观政策、经济制度的推动,正如热若尔·罗兰所言,适当的制度环境是发展方式转型成功的关键外因。通过结构调整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度构建上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应将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使制度和政策成为原始推动力,形成强大的政策导向。正如前文分析,在影响中国CO2排放的诸多因素中,城市化、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等是促使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而有些因素的影响方向是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的,如经济结构调整、消费模式调整等。尽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是低碳政策及相应激励制度能够加速结构转变的速度。尤其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应引导全民消费模式“低碳化”,如从终端产品需求方面入手,通过低碳教育、低碳理念、低碳文化倡导绿色消费模式,从终端遏制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倒逼型结构。

四、结束语

人类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迈向“资源、环境与经济”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GDP 计算的第二经济大国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国际气候变化中承担的碳减排责任以及减排政策、方针、道路的选择势必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