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经院主义与经典主义的终身教育观及其社会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经院主义与经典主义的终身教育观及其社会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以古典人文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经院主义“读名著”教育运动在一定时期有效推动了人的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步主义哲学思想推崇的经典主义教育思想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知途径。二者在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各异,但是又共同推进着人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二者在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努力各有取舍,也为当前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理念支撑。

关键词:经院主义;经典主义;终身教育;思维方式;读名著运动

作者简介:王仁彧(1973-),男,安徽滁州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生,上海市普陀区业余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普陀分校)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课题项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编号:2011-013Z),主持人:王仁彧。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47-03

作为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项目之一,“读名著”教育项目得到了赫钦斯、范多伦等人的积极倡导,也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阿那波里州和马里兰州等地圣·约翰学院广泛展开。而以诺尔茨、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家则坚持探寻追求知识的新方法,并据此提出了理性法、情感法等掌握知识的新手段。从而掀开了经典主义与经院主义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也就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思维抗争。

一、“读名著”教育项目折射出西方古典经院主义终身教育观

人们对经院主义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然而,如果从促进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古典人文主义哲学十分重视提升人的内在素养。早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时代,就有哲学家、教育家强调对人的智力培养,而且要贯穿于人的一生。他们提出要以培养演说家和政治家为最终目的,让广大社会成员都能具备一种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演说的能力与技巧,实现对社会个体的影响与熏陶。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观点正是对终身教育思想的一种具体考量。不过,在当时,这种思潮却遭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真正的人类社会应该培养出权威哲学家,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要达到这种境地,只有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探寻真理与实践真理才能实现。因为,亚里斯多德等人认为真理往往蕴含在人的智慧之中。要想获取这种智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先人的经验与智慧,才能从中获取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也许这就是对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当然,在苏格拉底等人看来,这种向先人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向早先的社会统治者学习,因为他们掌握和塑造着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也是杜威等人批判的焦点之一)。比较两种观点,人们不难发现,两种学派其实都在强调终身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只不过,在对通过开展终身教育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方面,他们存在了差异。探寻真理与实践真理这一追求目标的内涵明显超越于成为演说家的个人发展目标。

对于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西方社会,不论是其社会文化还是其政治统治的价值取向,都无法摆脱宗教的影响与束缚。但是尽管如此,当时的哲学家、教育家们还是在极力倡导智力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希望能把这种影响提升到更高的视角。他们认为“人要想获得对幸福的追求,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而只有“富有理智的思维,往往才能支撑起人们用意志去掌握真理,拥有财富,达到自由王国”。在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四百年时间里,在西方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人文主义哲学思想一直高度重视人文科学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强调要培养文人雅士和良好的社会公民,而其重要的培养途径之一就是建议人们多读名著。依照他们的思维,只有在名著中,才能发现前人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与理解,才能感受到前人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对后人的启示与劝勉。坚持从前人丰富的社会阅历中寻找到对个体自身的指导与引领,能更好地推进人的理性思维发展。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人们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坚持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人们不仅获得在自身发展进程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能获取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的道德与信仰。

可以说,“读名著”教育活动在当时社会不仅希望帮助人们提升个体的社会知识与工作技能,更希望提升人们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水平,引领人们的道德与思辨能力发展。这种活动在当时的大学得到了尤为突出地发展与传播,并一度成为当时大学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更成为古典人文主义经院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进步主义思想激发了经典主义终身教育观的转变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种以“读名著”为主要形式的经院主义哲学思想在当时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也并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质疑与诟病。

有学者对于“阅读大量名著就能满足当代社会对人的需要”的这种教育思想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这种教育和学习方式给课程的选择带来了困惑。从学习的指导思想方面来看,这种利用“传统的读书方式”获取知识,培养人的“超自然世界观”的指导思想没能意识到从书本知识向人的社会知识转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障碍。从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来看,由于“读名著”教育活动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课程信息与要求,使得教育者无法给学习者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学习者本人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策略,很容易步入混沌的学习境地。

为此,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想构成了进步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些基于进步主义哲学思想的学者提出了用实验的方法,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真知的世界认知模式。他们主张尽量避免直觉法、演绎法或归纳法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地位或作用,而强调应该在人类具体实践中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世界,提升个体社会认知能力。他们认为如果说人类社会存在绝对真理与绝对道德的话,那么获取这些知识与道德的途径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获得对个体的认知、对家庭的理解、对社会的尊重、对人生的感悟、对思维的启迪。从个体接受教育的内涵角度来看,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获取对个体生涯发展的规划、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对社会进步的理解、对人生内容的丰富。

可以说,进步主义哲学思想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方面,十分重视人自身经验的体验与积累,认为人自身的经验是一种具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基于这种分析的经典主义终身教育思想希望努力探究富有教育意义的人生经验,同时他们希望社会的“帮助、指导与鼓励”能在人生的后续经验积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无疑,经典主义的这种终身教育思想对推动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与推动作用。

三、两种哲学思想终身教育观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演绎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西方两种哲学思想的终身教育观就已经得到了践行。自我国汉代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之后,孔孟之道、儒家经典则成为当时国家统治和社会生存的神圣教条。如果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离开了四书五经,则被称为“离经叛道”。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其原因所在。在社会生产方面,当时的经济主要以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农耕生产为主,而这种农耕生产模式强烈要求人们做到因袭惯例,遵循习俗,按照先前人们的生产方式进行。在这种经济生产模式下,人们的思维与意识已经无法脱离经典权威思想的左右和影响了。在社会治理方面,宗法制思想要求社会成员尊重家族长辈,学会保守知足,这种厚古薄今的生存哲学既磨灭了过去生活中的经典元素,又抑制了当时社会的创新意识。在政治体制方面,我国古代长期实行君主专制的社会政体,全社会只有大一统的社会思潮得以延续,使得人们不得不长期接受经典权威的统治与压制。在文化教育方面,尽管我国社会先后开启过不同的人才选拔与考试制度,但是由于科举制度被专制君主政权所控制,实为为专制君主政体服务的思想工具。这种人才选拔模式不仅不能真正实现对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相反更加禁锢了当时文化阶层的思维境界,窒息了知识与教育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当时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各种政治、文化、经济制度,也符合了其所生存的社会要求。从今天的视角回视当时社会,其文化发展观也在一定意义上培育了人们的终身教育意识,在促进当时社会人的发展的基础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如果把这种思潮和西方古代哲学流派进行比对的话,似乎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西方经院主义与经典主义两种哲学思想对东方文化的折射。我国古代社会所推崇的“独尊儒术”思想,本质上说既是对人们思想意识的统一,更是把当政者及其辅助者所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借助政治的力量进行推动与传播,以达到普惠全国的作用。这种思维一方面树立了全国唯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与标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全国民众的思想与行动,从而使得社会能在他们所标榜的类似西方“经院主义”与“经典主义”思想影响下塑造和形成全国民众的文化价值取向。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思想在当时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满意效果。其典型特点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推行与努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了以一元文化排斥多元文化的最终局面,使得全体民众的价值观都集中在崇尚权威主义思想高度上来。这其中,既离不开民众对朝政指定的施政著作的无可奈何的选读,也离不开民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践行和感悟到的“独尊儒术”思想对自身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有力推动和深远影响,各种盛世景象的出现正是对东方文化思想终身教育观的有效解读和完全展示。以至于当人们在研讨说理方式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希望能诉诸权威、诉诸传统思想。基于这种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经院主义与经典主义终身教育观在左右和固化人们思维方面的巨大作用。

四、经院主义与经典主义终身教育观的思维抗衡与社会影响

古典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强调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只要人的精神能力得以培养,人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就可以实现。然而进步主义学者认为这种思想俨然把人类对社会认知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过分强调了传统知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事实上,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确实与传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毕竟社会的发展总是跳不开历史必然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或复制,而是在对过去有针对性继承基础上的一种突进,是对过去社会的合理变革过程。

显然,进步主义哲学思想发现了“读名著”的教育哲学思想所存在的绝对论、二元论倾向,他们发现了这种教育项目对学习者个体兴趣与学习需求的忽略,仅仅强调用智慧概念和人文科学教育传统来推进人的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思维过于依赖了人的自我认知能力,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对于人的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作用。

然而,现实世界中的进步主义哲学思想也不断遭受着人们的质疑。批判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对纪律约束存在意义的理解,关于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思维发展的意义争论,以及智力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思考与讨论。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从其表层上,思维方式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层特点。而思维方式的真正产生与形成恰恰是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无生有,有生无”,有机构成了思维方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人们不得不承认,以古典人文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经院主义“读名著”教育运动,所折射的终身教育观在一定时期确实有效推动了人的思维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步主义哲学思想推崇的经典主义教育思想所涵盖的终身教育观,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和背景的新的认知途径。尽管二者在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各异,但是却都实实在在地共同推进了人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二者在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各有取舍,仅一步之遥。

人们可能无法完全割裂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对人的智慧启迪作用,也可能无法回避社会实践认知在人的思维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积极意义。两种思想流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交错推进,在人的认知世界与社会实践领域各自演绎着不同的角色。把握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论断的积极因素,需要有效解读两种不同思维终身教育观。一方面,人们需要充分认识与挖掘经院主义哲学思想所倡导的名著阅读中的社会思考,利用从中获取的智慧提升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另一方面,人们也需要努力观察与分析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进步思想,积极构建个体对社会实践的有效认知。在对两种思维有效把握的基础上,合理塑造人类世界观与方法论,将能形成两种思维模式终身教育观的最佳结合,必将有力推动个体的思维发展与社会的认知进步,为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理念与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南湜.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意蕴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11(05).

[2]高志敏.成人教育的哲学基础[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3]晋荣东.现代逻辑的理性观及其知识论根源[J].南京社会科学,2008(04).

[4]倪志安.论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嬗变[J].探索,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