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我国信息政策相继出台,因此对政策实施的好快进行评价尤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政策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的影响因素众多,不能用层次单一的指标来衡量效果,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多层次,多指标的体系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实施绩效进行科学的、合理全面的评价。

一、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标准的确立

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是以保护我国信息安全,促进信息的传递和流通,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保护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指导思想制定和执行的,我国信息安全政策同时应该顺应我国国情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等政策目标最优化。结合当今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的标准可以从:政策目标、政策效应、政策效率、政策公正性、政策回应度5个标准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进行绩效评价。

1.政策目标标准

每一个政策的制定实施都有它要解决的问题和政策目标,政策效能的好坏,主要靠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来进行衡量。因此,对政策绩效的评价应该把政策实际效果和政策预期目标进行比较。我国信息安全政策具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判断我国信息安全政策是否有效,最重要的就是考察我国信息安全政策通过政府实施后,是否实现了安全目标和实现程度。

2.政策效应标准

社会效应、经济效应、政治效应3个方面。信息安全政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因此本文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的绩效评价主要考虑经济效应,同时我国信息安全政策为信息的安全使用提供规范,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助力,因此我们也要考虑它的社会效应。

3.政策效率标准

政策效率是政策效益与政策成本的比率。通过确定政策效率标准可以衡量出政策要达到的某种水平的产出所要的资源投入量或一定量的政策投入能达到的最高价值。我国信息安全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建设信息安全保障设施,研发信息安全保护设备,开展信息安全培训等措施手段来保障政策的顺利开展。因此,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投入是否实现了其价值,就需要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进行效率评价。

4.政策公正性标准

政策的公正性标准是判断与该政策有关的社会资源、成本、利益等的分配公正合理的程度。如果信息安全政策实现了区域及行业间的公正性那么这项政策实施的较好,反之,则实施效果较差。

5.政策回应度标准

政策回应度是指政策实施后满足特定社会群体有客观性的现实需求的程度。立社会效应是政策在执行实施后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经济效应是政策在执行实施后产生的间接和直接的收益。政治效应是指政策执行实施后产生的政治影响。我国信息安全政策实施范围广,受益人群多,因此政策回应度标准是衡量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的重要标准。

鉴于政策适应性和数据可获取性,本文将从我国信息安全政策效应评价、我国信息安全政策效率评价和我国信息安全政策回应度评价三个方面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进行评价。

二、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

我国对信息安全政策的评价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甚少。通过对我国现有信息政策的研究发现,影响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因素较多,主要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者构成和信息安全政策实施环境等。一项政策的出台,会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经济效率、以及社会影响等,信息安全政策也不例外,所以本文将从信息安全政策效应评价、信息安全政策效率评价、信息安全政策回应度评价这三个方面入手,来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展开评价。

三、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模式的确立

Vedung于1997年提出了政策模式的分类架构,这个架构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得到了广大政策分析学家们的认可,该架构将评价模式分为效果模式、职业化模式、经济模式三类,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的评价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其评价模式的选择主要根据我国信息政策评价的目的和现实条件来确定,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的绩效不但要关注政策施行的效果和效率还要注政策回应度的评价,因此,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评价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结合Vedung提出的评价模式架构,本文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效应的评价爱主要采用目标达成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评价出政策实施后的目标实现程度。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效益的评价采用效率模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来评价政策的好坏。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的回应度评价采用顾客向导模式,从政策客体的角度对政策本身及其实施情况给出评价。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绩效评价指标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它能为我国完善信息安全政策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