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贵州省龙里县滑坡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贵州省龙里县滑坡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龙里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龙里县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工作为例,从龙里县滑坡形成的地质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基本特征两大方面分析了龙里县滑坡的特性,进一步从群测群防系统建设、监测预报、搬迁(避让)、生物工程、工程治理等几个方面论证了龙里县滑坡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滑坡;地质构造;防治对策;龙里县

1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1.1地形地貌

溶蚀地貌是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形态复杂多样。组合形态有峰丛洼地、峰丛谷地等,个体形态有台地、孤峰、石林、漏斗、洼地、落水洞、溶洞等。峰丛洼地地貌主要分布于摆省乡的渔洞一带,谷脚断层以东猫场、高堡、凉水井一带、龙里城南断层以北铜鼓井一带及草原乡幸福村、大谷村、前进村一带。峰丛谷地地貌分布于巴江乡烂田湾至洗马镇的大厂村一带。

溶蚀~侵蚀地貌为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侵蚀、溶蚀综合作用所致,地貌组合类型为峡谷、丘峰谷地等。峡谷地貌在区内主要分布在草原乡一带。丘峰谷地地貌分布于龙里县莲花村、水桥村及哪嗙乡新坪村等地。

侵蚀—剥蚀地貌组合类型为侵蚀—剥蚀低中山,主要分布于洗马镇—醒狮—三元镇一带。

1.2气象

龙里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农业气候条件较好。

龙里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911.7~1274.7mm(2001年~2011年),年最大降雨量1220.5mm(2002年),年最小降雨量911.7mm(2005年)。降雨受地势及季风气候影响,在空间上分配不均匀,从全县降雨量的分配趋势来看,南东面羊场—湾寨一带降雨量较充沛,为多雨区,年降雨量在1150~1200mm;逐渐向中部及北部扩展而减少,降雨量在1100mm。在时间上,降雨的月份分配不均匀,多年平均降雨量1089.3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9.8%。

1.3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区出露的地层由下古生界到新生界第四系,其中侏罗系、白垩系缺失。

分布最广、沉积较全者为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分布零星,出露不全;三叠系地层较完整,第四系地层除高坪铺分布较连续外,河谷沿岸及山麓缓丘地带只有零星分布。地层岩性决定了滑坡的物质基础。由于地层岩性不同,抗剪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不同。岩性软弱地层,在构造作用以及其它外力作用影响下,都容易形成土状或泥状的软弱层,成为潜在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具备产生滑动的基本条件,同时,在岩性软弱地层中,由于抗风化能力弱,易形成大量的松散物质。

据调查,区内滑坡主要发育于以软质岩夹硬质岩及松散岩类的地层中:如泥盆系上统高坡场组(D3g)、泥盆系中统独山组(D2d)、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石炭系下统大塘组(C1d)砂页岩、白云岩及灰岩等软质岩夹硬质岩中及第四系地层中。

2滑坡防治对策

防灾、减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与防灾方案的选择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地质灾害防治应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地质研究基础之上,以成灾条件为依据,地质结构为中心,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在地质灾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严格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原则,使其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根据龙里县滑坡地质灾害成因以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综合分析研究后,建议采用以下几种防治方案:

2.1群测群防系统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本着“以人为本、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原则,实施分级管理,由县、乡(镇)、村三级政府组织监督,发动灾区群众自觉监测,共同防御。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县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由县政府及国土部门统一管理。组建“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单位应有国土、农林、交通、水电水利、旅游、气象、民政、财政、供电、公安、医疗、通讯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主管乡(镇)长,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县长承担,各乡(镇)或村组层层落实。与此同时应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使地质灾害防治落到实处。

2.2监测预报方案

监测预报方案用于孕育中并有致灾迹象或经工程整治需观察其效果的地质灾害。该系统建设是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系统,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预报地质灾害的产生。通过这种群众监测、职能部门参与、各级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形成村(组)、乡(镇)和县三级监测网络,全面科学地掌握区境内地质灾害发展变化规律,是目前龙里县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

2.3搬迁(避让)方案

适用于规模大,危害大,近期无力进行地质工程防治或防治效益低的地质灾害。

2.4生物工程方案

生物工程方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治方案,从长期看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境内许多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均因人工切坡和人类耕种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斜坡失稳,采用此方案能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生物工程包括:1)保护现有植被;2)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增加林草覆盖率。

在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用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分析研究,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建设生态林、草基地,既保护水土,又有经济效益,实现开发式防治。

3滑坡工程治理方案

对于规划规模大,正在发展中,避让难度较大以及重点城镇人口密集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的滑坡应予以治理,从而达到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的效果,治理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地质灾害。具体治理方法如下:

在滑坡体周围作截水沟,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如滑体内的地表水。

在滑坡范围内修建各种集水及排水工程,使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排出滑坡以外。

采用平整地表、夯实地面、回填裂缝、筑隔渗层等方法,减少地表水的下渗并使其尽快汇入排水沟内。

如有较深层地下水或滑动带的水,可采用盲硐、盲沟、打排水孔(平孔、垂直孔)等措施进行排水。

如滑坡位于沟谷边或水库岸边,则应注意防止水体对坡脚的冲刷和掏蚀,可在滑坡前缘修筑堡坎等。

降低滑坡的坡度或在滑坡后部削方减载。

对滑坡前缘或抗滑(锁固)地段进行回填,以增大抗滑力使滑坡稳定。

采用各种形式的挡土墙、抗滑桩、预应力锚固等工程增大滑动面上的抗滑力,使滑坡稳定。

采用爆破灌浆、电化学加固,砂井和砂桩加固及焙烧加固等方法,改变滑坡带土的性质。直接稳定滑坡。

对无向后缘及两侧发展可能的小型滑坡,有条件时可将整个滑坡体清除,使其不致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贵州省龙里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8.5.

[2]李逵,吴吉民.清水江布埡库区南潭村滑坡特征及及其稳定性.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9).

[3]张福忠.宁南山区黄土滑坡形成机理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9).

[4]郑颖人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