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最后的迪浓,最后的布列塔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最后的迪浓,最后的布列塔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过后,我踏上开往布列塔尼的TGV,我的终点是距圣马洛30公里外的古村迪浓(Dinan)。

与法兰西其他地区相比,布列塔尼民风淳朴,古迹众多,历史上的原始高卢人、来自英国的凯尔特人和威尔士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性情迥异的布列塔尼民族。如今,随着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布列塔尼的原始风情已很难寻觅,想看看女人的白色蕾丝帽和男人的黑色宽边帽,或者想听听不英不法的布列塔尼方言,只能到散布在乡下的那些小村子,这也是我来迪浓的原因之一。

曾经是布列塔尼公爵的御敌要塞

迪浓火车站站名叫Dinan Place Duclos,在山下的河谷里,下车后要沿杜马夏路(Rue du Marchix)走十多分钟的上坡路才能到达村子。按照我在法国其他地方的旅行惯例,进村后我径直走到位于时钟街(Rue de L'horloge)的“游客服务中心”拿免费地图,但这次我碰壁了――一身清爽打扮的中年女士很礼貌地告诉我收费2欧元,我只好把拿到手的游览图退给她。

其实,独自一人来到陌生地方旅行,没有导游也没有导游图不见得是坏事,可以信马由缰随走随看。以我在欧洲旅行的经验,越是类似迪浓这样的古代村落,荒草凄迷处越有遗落的历史痕迹,比游览指南标示出的景观更能反映当地的沧桑。

迪浓最初只是一座要塞,矗立在朗西河(La Rance)西侧的高崖上,布列塔尼公爵府建在这里后才逐渐兴旺。一千多年前,英国人和北欧海盗经常渡海来到圣马洛,然后沿朗西河逆流而上。因为迪浓以上的朗西河非常狭窄,不能行船,外来强敌在这里弃船登陆,对布列塔尼腹地展开攻势,百姓深受其害,便在这里修建要塞,召募义军,添置火炮枪械扼制敌人登陆。遥想当年,在布列塔尼公爵的指挥下,迪浓要塞不知上演过多少次“抢滩登陆反击战”!

费了一番周折,我终于找到公爵府旧址――原来就是我经过的市政厅(Hotel de Ville),位于古城堡的中心位置,背靠圣马洛大教堂(Saint Malo Cathedral),由三座三层楼房组成,黑色梯形屋顶、三面老虎窗、牢固的地下室,这就是典型的英格兰多铎王朝建筑风格。安娜女爵当年的卧室在主二楼东侧,壁炉的烟囱高高伸出,超过屋顶――这位怕冷、怕潮、怕风的绝代佳人对壁炉情有独钟,从秋天开始点燃炉火,直到翌年春天才熄灭,她总是披着睡袍,斜倚在贵妃榻上,在烟熏火燎的壁炉前读书,眼睛不近视才怪。不知道她搬到更加湿冷的巴黎后,丈夫路易十二会不会容忍她对火焰的嗜好,是不是允许她整天朗诵布列塔尼方言写成的诗歌。

在保安的引领下,我下到几米深的地下室,本以为是公爵紧急时的避难所,进去后才发现竟是一所纺纱间,几百年前的手工缧丝机锈迹斑斑,机杼和卷轴却完好无损,可见欧洲工业革命的彻底性!旁边展示一件带橙红束腰的白纱长裙,讲解员说这是安娜女爵怀孕时穿的晚装。仔细看,果然腹部凸起,把束腰带都撑开来。历史上欧洲女人饱受束腰的摧残,和中国女子的缠足有得一比,无论胖瘦都要死命勒紧束腰,像茜茜公主那样对女仆娇滴滴地喊:“勒得再紧一点,再紧一点!”

从公爵府旧址出来,快正午了,布列塔尼的艳阳照耀着古城,更显沧桑,极富穿透力的光芒仿佛剥去迪浓本已褴褛的衣裳,成心要把隐藏在废墟深处的历史照亮。

被偷走的迪农碎片遍布法国

碎石铺就的路面经过几百年已变得坑坑洼洼,小巷很窄,只有三四米宽,两旁摆满了露天咖啡桌,遇到对面来人,要么站到廊檐下避让,要么擦肩而过。稍宽的地方,成排的铁架上悬挂着当地艺术家待售的油画――迪浓古堡、朗西河景、布列塔尼乡村风光,甚至印象派画家的仿品都有。我本打算买一幅“古堡夕阳”,画家索价380欧元,比巴黎旺多姆广场的画廊还贵,只好摇头走开。

沿着“贵勒比农路”(Rue Guy le Bignon)穿过门洞进入古堡,眼前是一座双层跨台,也是迪浓最古老的防御工事,像一朵双层花瓣盛开在临河的悬崖上,极富布列塔尼特色。一层的垛口已坍塌,残破的弧形碉楼只剩下齐胸高的墙基,上面一层保存相对完好,墙头有架设大炮的垛口,夹层有火专用的射击孔,居高临下俯视河谷。想当年,每遇敌人来侵,从布列塔尼各地奋发前来的骑士、在这里以逸待劳,将成吨的弹药射向朗西河岸,那时古堡是迪浓的前沿,更标志着布列塔尼的不屈精神。

踏上城墙下面半圆形的贡品街(Rue de L'apport),发现这条只有一百米长的小街又被四条更短的小巷拦腰切断――拉米提街(Rue de la Mitrie)、市场街(Rue des Halles)、鞋匠街(Rue de la Cordonnerie)和石灰街(Rue de la Chaux),四条小街里留存着迪浓甚至整个布列塔尼最古老的柱廊石刻。这些12世纪的艺术精华,综合了法兰西金雀花王朝和古罗马建筑的风格,采用镂空和透雕技术,装点着昔日的迪浓古城。但很遗憾,如今能看到的只有很少几处了。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迪浓古堡被莱维(Levy)家族花一万六千法郎买下,目的不是保护古堡而是出售石料。美轮美奂的台阶、屋顶的小围廊、室内的壁炉、户外的公用水池等等,上面的石刻饰件、饰面甚至刻有圣经人物的镶板,都被拆掉运走。

为了躲过镇上居民的监视,莱维家族还雇人从悬崖上专门开辟一条通往河谷的小道。如今,在南特、昂热和勒芒的许多大型建筑上都能找到来自迪浓古堡的巨石。

石头的迁移象征着历史的演变,在布列塔尼纷乱的历史中,一座城堡的衰败实在无关痛痒,迪浓古堡从那时起逐渐失去了要塞应有的防御功能。二战初期,布列塔尼最后一支部队曾依靠古堡进行抵抗,旋即被德军攻破,不得不败走圣马洛,从那里渡海远遁英国。1945年6月5日深夜,几十公里外的诺曼底海滩,刚刚登陆的盟军正与德军激战,迪浓被炮声震醒,居民们从窗口看到东北方被战火烧红的夜空,就在他们不知所措时,一支英国部队已从村边绕过,向南直逼雷恩,迪浓人还以为那是仓皇撤退的德军。

司汤达来过,雷诺阿来过,高更也来过

凡是美景都会留下名人足迹,迪浓也不例外。

1837年7月11日,大文豪司汤达乘坐驿车从雷恩前往圣马洛,午夜时分经过迪浓,车夫停车换马取水,司汤达掀开窗帘,他根本不知道这是哪里。有个妇女从屋里出来,用布列塔尼土话问他要不要来一杯苹果酒。司汤达要了一杯,转送给车夫。他们没在这里过夜。迪浓留给司汤达一杯苹果酒,司汤达留给迪浓一个远去的背影。

50年后的夏天,已经成名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Renoir)拖家带口从巴黎出走,来到布列塔尼寻找隐居地。在看过六个小村后,8月中旬来到迪浓。他转遍整个村子,却带着失望离去――这里没有他需要的池塘和睡莲,那时雷诺阿正在筹划绘制一系列的《睡莲》,而山崖上的迪浓显然无法满足他挖掘池塘的愿望。

刻意回避“印象派”的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也到过迪浓,那是1886年冬天。高更住在驿站隔壁的一家小旅店,第二天到古堡写生,画了一些“石墙、门廊和缩在墙角的一只小狗”。从古堡回来,高更的湿疹突然发作,他躺在旅店的小床上整夜发着高烧,打扫卫生的女佣经常听到他房间传出古老的歌谣:“妈妈,小船在水面驶过……”高烧过后,高更依然未能找到他渴盼已久的布列塔尼原始风情――他需要的是近似“古怪”的布列塔尼传统服饰的独特习俗,迪浓没有,于是他不得不告别。

也许是有了大师的铺垫,现在的迪浓已经住进了大约80位名气或大或小的当代画家,杰佐路(Rue du Jerzual)贯通城内外,城外通往河谷的那面被当地人称为 “艺术家之路”(Rue de Artistes),这里有数不清的画廊画店和制作木雕、珠宝的小铺子,整日里熙熙攘攘,一片讨价还价声,煞是热闹。我在一家珠宝铺子选了一只纯金的迪浓徽章,包括手工费,5.6克拉只花了110欧元,远比油画便宜,真是应验了欧洲那句谚语:“黄金不抵艺术贵”。

我的旅程在朗西河畔结束,这里有很多咖啡馆和餐厅,游客们在这里排长队喝咖啡、吃布列塔尼“可丽饼”(Crepe)――迪浓是这种法国煎饼的发源地。可惜我的时间不够,我还要在天黑前返回巴黎。半小时后,我从车窗向迪浓告别,短短的一天我只学会一句布列塔尼方言――Demat(英语Hello的意思),我把它送给迪浓。

Tips 1.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每天有6趟开往布列塔尼的TGV,但都不能直达迪浓,要么在雷恩下车换乘普通火车前行,要么从圣马洛折返。巴黎到圣马洛的TGV票价为68欧元,圣马洛到迪浓的观光小火车票价11.8欧元。

2.游览迪浓的最佳节约方式是在迪浓火车站参加专为接待散客的旅游团,39欧元包括6个主要景点门票、一餐带有可丽饼的午餐、朗西河游人码头船票。 3.迪浓市政厅属于公共场所免费参观,你甚至可以走进任何一间办公室与工作人员随便聊上几句。楼上安娜女爵的卧室早已改建成资料室,一点芳踪也寻不到。地下室属于历史遗迹,每人收费2欧元。 4.位于鞋店街(Rue de la Cordonnerie)的佳福特(Gavottes)商店是迪浓最负盛名的可丽饼店,也出售迪浓的其他特产,其他小店都不正宗。 5.迪浓超级High的酒吧叫雷迈利安(Le Myrian),坐落在拉朗斯河岸,可以观赏长桥和旧桥。不过只在每年的五月至九月上午10点至中午1点营业,隔壁的比萨饼店也属同一老板。地址: Rue du Port 3号,电话: 02-9687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