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生问生探中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知识、技能学习为载体,学生经历入趣生疑、问题定向、探究、生疑释疑、迁移创新、提炼升华的自主学习过程,建构生问生探的方法课堂和思维课堂。
关键词:生问;生探;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6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4
[设计思想]
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去认识空气,懂得物质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为物质由元素组成打下基础。运用生问生探的方法学习化学,了解问题产生的方法和途径,经历确定目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行反思的探究全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下,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经历与体验,强调思维、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节选自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是人人皆知的物质,以空气成分探究为桥梁,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学习化学知识,这符合学生从熟悉到未知的认知规律。探究中的实验设计、装置工作原理、燃烧物选择、现象观察与描述、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分析与反思是教学的重难点,实验探究是获取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策略,提升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第一章是化学的入门课,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也多少会有一些担心,不知道化学学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好学,带着较多的“?”,学生学习了空气,虽然学生通过“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感悟,知道一点空气的知识,但对为什么要学习空气、如何学习空气、从什么角度学习空气等问题比较茫然,不清楚化学学习的重点、方法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入趣生疑
展示空烧杯给学生观察,问:烧杯中有什么?
生:空气。
提问:我们每天都畅游在空气的海洋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快乐的时光。我们如何获取某特定地方的空气样品呢?请设计实验并操作。
交流与展示:1.用塑料袋。2.用注射器抽取。(还可以获得一定体积的空气。)3.将集气瓶先注满水,然后倒掉水,盖上玻璃片。
师:谁能将甲集气瓶中的空气运到乙中?(课本P28图2-3)
生:从分液漏斗中注入水。
师:什么原因?
生:水的密度大,将空气排出。
师:很好。答得很精彩。
引:面对瓶中的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在讨论和阅读中产生问题)
(意图和操作:由师问师探教学改为生问生探教学,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为弄懂自己的问题而学,才会有巨大的动力,也同时改变了教学目标的展示方法。学生提的问题是多方向的,教师带领学生选择其中部分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鼓励学生课后探究未选择的问题。)
可能的问题有:1. 空气中有哪些物质?2. 空气中的氧气是否会减少?3. 我怎么知道空气中有氧气、氮气、水等物质?4. 空气污染是如何造成的?5. 空气有什么用?等问题。
二、问题定向
问题选择:选择问题1和3作为本节课全体同学共同探究的问题。
(教师在问题定向中要诚恳地说明选择的原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未选择的问题,要给予修改和鼓励,要让学生看出老师十分重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提问题,不怕提错问题。)
三、探究
文本探究:(阅读)空气中有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事实探究:(联想)饼干放在空气中会变软,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木材在空气能燃烧,说明空气中有氧气。
实验探究:请大家参考课本实验,两人一小组,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自探过程中请注意操作、现象和结论。
实录投影:在学生实验中捕捉细节,制成视频,学生实验后播放。引起学生对下列重点问题的关注,为后面的分析做准备。重点问题有:1.操作细节:足量红磷,燃烧匙迅速伸入,装置不漏气,完全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并读数。2.现象:红磷燃烧现象,水倒流现象,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1/5。)
(设计意图:学生实验中往往不注意细节,只注意显著现象,操作中会出现较多错误,现象描述丢三落四,常常忽略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回放,找出错误,规范操作,指导观察和描述现象的方法,指出实验分析的重要性。)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实验结论,是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
四、生疑与释疑
同样的实验,有的同学超过1/5,有的同学少于1/5,是允许的实验误差?还是实验中存在什么问题?
(要求先思考后交流,思考时可从操作细节的关键词和装置图入手。)
(设计意图:引起认知冲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超过1/5,说明在燃烧过程中,气体有溢出,哪些情况会导致气体逃逸呢?
讨论与交流:1、燃烧时止水夹没有夹紧胶皮管。2、燃烧匙伸入缓慢。
动画演示:一个个气泡从导管口冒出。配音:太热了,快跑啊!(调皮的)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理解简单,知识呈现多样化,记忆深刻。)
引导:不足1/5,说明气体消耗不足或虽消耗充足,但水进入不足,为什么呢?
讨论与交流:
1.红磷量不足,没有消耗完氧气。(标志是燃烧匙中设有红磷剩余)2.装置漏气。3.导管中没有预先装满水。4.没有等完全冷却就开始读数。
Fls演示:
五、迁移创新
引导:剩余4/5体积是什么气体?实验告诉我们它有什么性质?
(设计意图:同样的实验,同样的现象,同一个教学任务,由于思维引导的不同,学习的量和深度有较大差别,多一步引导,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讨论与交流:1.氮气。2.不燃烧。3.不溶于水。4.不支持燃烧。
设问:请大家阅读以下信息,回答能否用铁、硫、蜡烛燃烧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投影:1.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能在纯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2.硫、蜡烛、磷既能在空气中燃烧,又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分别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五氧化二磷,其中,五氧化二磷是固体。
生:不反应的和反应产生气体的都不能用。
六、提炼升华
归纳:探究氧气体积分数的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消耗氧气,以减少的体积作为氧气体积。
师:今天大家像科学家一样,用探究的方法,得出了空气组成。请提出这两个问题的同学,用简短的语言,说明我们的学习过程与收获,请其他同学利用插话和接话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表达。
教学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教师自己或师生探究问题的答案,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定义为“师问教学”,又可表述为带着问题学。从表面上看,“问题”激发了学习积极性,“问题”启发了思维,但是,事实上是教师的问题网罩了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磨灭了问题创新能力,阻碍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而这节课的设计是“生问教学”,也可表述为学出问题来。表面上看,都是问题教学,实际上是两种教育理念下的两种教学模式,后者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学目标是以知识为载体,着重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激发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蒋永久. 以“布点图”为平台 建构思维课堂[J]. 中学生物教学,2013,(5):7-9
[2] 姚湘仁.教学法的涵义及其操作步骤 [J].中小学教育,2010,(10)
[3] 李建成. 让阅读滋养生命成长——“构建‘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究”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意义的剖析[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