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痛操作对治疗儿童牙病的临床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痛操作对治疗儿童牙病的临床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无痛操作治疗儿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 选取我科2006年5月~2009年3月收治的儿童牙病患者206例,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85例,采用丁卡因表面麻醉后进行无痛操作;治疗组121例,采用丁卡因表面麻醉,然后在表面麻醉处行碧兰麻注射麻醉,确定麻醉效果后进行无痛操作;观察两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 治疗组有效109例,有效率90.08%;对照组有效8例,有效率9.41%;治疗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无痛操作; 儿童牙病; 牙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130-02

近年来,随着现代儿童摄食种类的日趋精细,儿童乳牙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常见的龋齿发病率约占40%~80%,错合畸形约占24%[1],严重影响儿童的咀嚼、消化功能及额面部美观。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大多数牙病儿童在治疗前紧张不安、哭闹挣扎,导致正常治疗无法进行,严重影响诊疗效果[2]。笔者在2006年5月~ 2009年3月口腔门诊工作中,通过对206例儿童牙病患者给予不同无痛操作方法,在治疗前及治疗中进行效果对比,分析无痛操作对儿童牙病治疗效果及意义,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09年3月收治的儿童牙病患者,共206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3岁者19例、4~6岁者112例、7~10岁者75例;其中男128例、女78例;就诊原因:根尖炎32例、牙髓炎41例、牙槽脓肿37例、拔牙(乳牙滞留、多生牙等)83例,其他13例;根据在治疗中的表现将患儿分为4型:合作型:患儿能与医护人员很好地配合;诱导型:患儿有恐惧感或任性,但经鼓励劝说等思想工作后能够配合完成治疗;恐吓型:表现同诱导型,但诱导无效需采用恐吓或隔离措施后才能完成治疗;强制型:采用诱导、恐吓均无效者,只能采用束缚后上开口器完成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采用丁卡因表面麻醉;治疗组121例,采用丁卡因表面麻醉,然后在表面麻醉处行碧兰麻注射麻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对照组采用丁卡因表面麻醉后,进行无痛操作治疗;治疗组采用丁卡因表面麻醉+碧兰麻(复方阿替卡因)手推卡局式侵润麻醉[3];确定麻醉效果进行无痛操作治疗。丁卡因又称注射用盐酸丁卡因;主要成分为盐酸丁卡因,注射液50mg(5mL);碧兰麻商品名复方阿替卡因,是法国塞特力-碧兰公司(SatelecPierreRolland)制造的阿替卡因/肾上腺素局麻注射剂,主要成分为4%盐酸阿替卡因和 1∶100000 肾上腺素,剂型 1.7mL/支,为卡局cartridge式包装。在注射过程中观察患儿的疼痛程度,并观察术中患儿配合情况。

1.3 术中配合情况评价

有效:安静合作,可顺利完成治疗过程。无效:惧怕、哭闹、不张口,不能进行治疗操作[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术中患儿配合结果对比见表1。治疗组121例,有效109例,占90.08%;无效12例,占9.91%。对照组85例,有效8例,占9.41%;无效77例,占90.58%;未满3岁的患儿强制性治疗者占90%,随着年龄增大,患儿合作率上升。

3 讨论

近年来,儿童乳牙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并发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也多见。作为儿童牙科治疗,其目的是诱导儿童口腔领域向着正常的方向生长发育,经过初诊、检查和诊断等一系列治疗程序后制定治疗方案,不仅要完成龋病的治疗,同时进行儿童的口腔预防保健指导,确保咀嚼器官行使正常的功能。但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心理特点[5]、心理障碍,治疗过程中常常导致医患合作失败,进而影响诊疗效果。据此,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患儿难于合作的原因,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其手术治疗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疼痛;采用局部麻醉时,进行药物的注射时,因针刺、液体的压力过大及液体的黏膜刺激、流速过快等均可引起疼痛[6],而患儿对疼痛反应较为敏感,稍有不适即会引起患儿情绪紧张、哭闹等,不肯合作;进而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无痛治疗是儿童牙病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在工作中采用丁卡因表面麻醉+碧兰麻(复方阿替卡因)手推卡局式侵润麻醉与常规丁卡因表面麻醉进行分组麻醉,并在治疗时进行麻醉效果对比,治疗组麻醉方案收到良好的麻醉效果,有效率为90.08%,给临床治疗提供了前提。其次年龄是重要的不合作的原因,患儿普遍年龄较小,心里对治疗产生恐惧,同时患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失去安全感,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对医护人员产生畏惧感;由于在拔牙及治疗牙病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患儿面对疼痛不进行配合治疗。在本文中未满3岁的患儿中普遍难于合作,年龄增大者较年龄小者合作率高;此外在治疗中,如有多个龋齿同时治疗时,可先处理无急性炎症和牙髓炎牙体;以避免引起疼痛,给患儿的再次治疗树立信心;在治疗脓肿切开等治疗时,采用注射麻醉及表麻等麻醉,手术手法尽量快、稳、准,使患儿对疼痛刺激感到短暂,患儿对治疗容易接受。因此,在儿童牙病治疗时,采用无痛操作可有效减轻患儿疼痛,缓解患儿情绪紧张;能够促进医患合作,使牙病治疗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石四箴. 儿童口腔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

[2] 文玲英,杨富生. 临床儿童口腔科学[M]. 西安: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75.

[3] 岳保利,杨蕊. 阿替卡因在牙髓病治疗中的应用[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志,2001,11(5):334.

[4] 薛晨屹,郭伟,张伟杰. 应用无痛局麻注射仪进行牙周膜麻醉的效果评价[J]. 上海口腔医学,2000,9(4):197.

[5] 汪俊. 如何克服儿童龋病治疗过程中的恐惧心理[J]. 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1(5):265.

[6] 邹群. 口腔局麻药的临床应用现状[J]. 天津医药,2008,20(1):52.

(收稿日期:2010-01-1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