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翰园点泮撷芳归,漫步拾阶更芬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翰园点泮撷芳归,漫步拾阶更芬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试卷总体分析

2014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是在依据新课标谋求学生能力发展,稳定之中谋求变化稳中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上设计的。所出记忆理解的题目都可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答案,如第4小题考查古文实词的积累,所考查的几个词都在课本之中。“振”:“振长策以御宇内”(《过秦论》)“当”:“以当南日”(《项脊轩志》),“当侍东宫”(《陈情表》)“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籍”:“云有兰家女,承籍在宦官”(《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在记忆、积累、理解、阅读、表达上考察学生的能力。整个试卷在题目的数量、形式、结构、知识的考查上基本保持稳定。而在局部发生了变化,如古文的第5小题,由原来的分析理解文章大意到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断句。名句默写由原来的死记硬背变化为理解性的情景句。语言运用的第13小题,成语考查由原来的单个成语的记忆、理解和使用到现在的对同义成语的辨析。第16、17题由仿写到现在的准确的连缀表达和考查逻辑思辨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的图形变形题,这是稳中求变。“变”体现在试卷的题型、分值、要求等方面的一些探索改革。命题遵循《考试说明》,考查内容具备合理的覆盖面和比较适当的比例,题型新且简单、明了,比例配置恰当,结构合理,方向明确。试卷难易适度,有区分度。重点突出,难点也相对集中。把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融合到阅读和作文中去,保证试卷结构的简约。

从全卷看,命题在“强化思维,注重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特点。试卷既有助于对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进一步感悟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有助于发挥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测查功能。试卷在具体的设题上,注重回归课本,不少题目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二、出题意图探究

1.社会科学类文章选的是引用、引证较多的食品安全性的议论文,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对学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作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就有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正确的引用、录用他人的著述,进而拓宽知识面和理解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是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及文化功底的检验。

2.古文考查的是明史。我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明史接触得比较少,对明史的写作和体例不是很熟悉,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理解判断造成了阻碍。

3.古代诗歌阅读题,出的是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两首诗互为注解。从辩证的角度看,试卷上的文字越多,就越容易显露信息,所以我们认为诗歌是降低了难度,求得了一定的变化。

4.名句默写是理解性的情景句,其实考纲中就有表述,只是这几年没有重点考察,所以这是对考纲的理性归位。以前是学生可能会背但不一定理解,现在要求学生不但会背,还要能理解,这是加大了考察的力度。同时也有加强汉字书写的意图。

5.选考题文学类文本中国小说,亲切自然也贴近生活,语言朴素易于理解,实用类文本中国当代科学家,从人品、事业、追求上对学生是一个引领。实用类的第4小题和第3小题,表面有交叉现象,但实际考的是分辨力,要学生能分辨两个题的问法区别。小说考查了文学作品的后记,是一个开放式的题目,也是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6.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求变很是突出,也结合现实,马年解马(15题),尤其是14题成语的变化,由过去的分辨错误的考法到现在的正确应用的考法,显示了良好的方向性。过去只分辨错误,学生不一定会应用,到头来也不知所措,现在的直接考应用,就让学生和老师有了抓手。说明成语重点不在分辨而在应用。16和17题一直是出题者别具匠心的试验田,这次也充分的展示了变化、求新、使用。思辨性很强,稍不留神就会落入所设的陷阱。

综上,我们认为高考试卷呈现这样的特点:稳定中谋求变化,知识能力并重。知识面涵盖更加广泛,辐射面宽,选材视野扩大,(社科类的选文)概念术语更少考查,侧重理解应用,能力和实际,注重基础,提升语文素养,题型灵活多样,开放度高,相对简单,把握时代的脉搏,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化、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素养。为我们以后的进一步复习指明了方向。

三、答题情况

1-6题,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不及文言文得分率,且差距较大,其中现代文第1题得分最低,原因是选文的例证、引证是古文且语言专业,造成阅读的障碍。有些地方学生并没有读懂,因此有了难度。学生对题意中的“注重”、“更加”也重视不够。第2小题主要是对原文“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一句中的“科索”理解不好,也就导致答案不中。而第4小题古文的词义理解最好,说明平时注重积累,且这几个词都在课本之中。第6小题是对第5小题的注解,只要能注意,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可很多学生没有关注。第7题翻译考查的是“赐”的被动性和“疏入”一句的主谓关系。存在问题是实词的活用和多义理解错误,如“赐”、“业”和“偕”。“疏入”一句中的“疏”往往理解错误。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及句式等积累问题突出,翻译的“信、达、雅”有待提高。第8题的诗歌阅读学生对“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一句理解不好,有的只写了“方法”没有写“感情”,有的只写了“感情”没有写“方法”,其实这是一句两问题,不可缺少其中一项。然而就是“方法”一项也答得五花八门,只要知道的都写上,反映了对诗歌术语理解不准。很多学生没有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或关键词和关键句不突出,淹没在表述之中。也有学生分析不到位,只绕圈子不进门。第9题不会利用有效信息,常识性的东西不知道,如注释中显示韦庄是长安人,而许多学生认为作者是江南人,思念对象弄错。考查的是绝句,但学生写的是首联、颔联、颈联等。同时品味语言,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缺乏条理性。第10题名句默写,主要是不会背,不理解,错字多,每个错字都有不同的版本。

选考题共有考卷61152份,选考文学类3276份,占5.3%。选择实用类文本的56463份,占92.3%。还有1413份要么都涂,要么都不涂的试卷,其中也是实用类占多数。而均分文学类15.12分也不及实用类的16.18分。这些问题需要一线教师和学生及命题者注意。也要命题者认真思考,文学类文本才是语文的基础,也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思想、文化修养。如果像现在这样的话,中学语文的路就窄了。实用类的第4小题和第3小题,考查分辨力,要学生能分辨两个题的问法区别。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而就失了分。关于选考题的答题与其他题目一样,答题不审题,不分点,没条理,没规矩,不再赘述。13题成语题是变化了,对成语的辨析由个体理解到集体分辨,考的细致了,但也简捷了些,告诉我们当理解一个成语时,还要理解它的同义和反义词。由辨析到了应用。14题病句一直都很难拿到分,练习的越多好像就越不好拿分,需要老师们想出好的方法。16、17题出现的是审题不清,原题不是传统的“机构分支”、“框架示意”,考试时机械的理解造成错误。没有识破所设的陷阱,按常规理解了。

答题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我们平时考试出现的问题一样,不过就更加集中,更加突出。如审题不清,表达不明,理解不到位,逻辑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低,没有条理,书写潦草混乱,不规范,字迹不清楚、错别字多。张冠李戴、胡乱诌等现象也很普遍,甚至出现常识性、低级的错误。诸多问题需要今后认真特别的对待,争取在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这一板块有所突破。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答题抓住关键句和关键词,不要让关键词和关键句淹没在繁多的表述之中,避免阅卷者看不到关键词的现象发生。

四、改进措施

1.在教学中应始终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重视教材的使用,回归文本,夯实基础。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不放过不遗漏每个知识点。研究高考的动向,如这次试卷的四点变化和凸显的方向性特点。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记忆背诵。语文学习是长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我们应引导学生养成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语文源于生活,要让学生走向大的空间,广袤的世界,这才是语文的实质。教师除了重视书本知识传授以外,还必须放胆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阅读名著,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把握语言各方面要素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筛选语言信息的能力和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古文翻译和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去理解文本,掌握基本的答题规范,将课内外相关的或有联系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识记。古文和古诗文复习要回归课本,加强诵记,强化积累,要抓落实长期抓,抓长期。要准确、到位。

4.对于高三的学生,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力图教会学生考试的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去答主观题,如何用排除法选择客观题,如何分辨答案难以确定的题目。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有效,简洁,条理地答题。仔细审题,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运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前有序号,后有句号,分点分条清晰明了。做到“三懂”:懂文、懂题、懂答。让学生在会的基础上做到不丢分。

5.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将知识点和各个专题整合,归纳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做到自纠自查自我反思,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教会学生自我总结知识点,自己归纳知识和答题技巧,变他人的知识方法为自己的知识方法,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加强训练,强化知识记忆,减少常识性的错误。加强汉字的书写,要求规范、正确、美观。

6.抓住薄弱环节,进行系统训练。高考中的病句,诗歌鉴赏,文言文的翻译历来是学生的薄弱地带,要坚持长期性,针对性的训练,舍去空洞的概念术语,随之实际的操作总结,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病句我们舍去“搭配不当”这个概念,运用实际操作的“二对一”,“一对二”,“和”字情节等,归纳出能操作的具体的方法。翻译要抓住实词和虚词的积累,句式活用的特点。诗歌阅读抓住意象的特点,可采取“先入为主,以背代讲”的形式,“先入为主”就是先让学生学一点诗歌,了解诗歌一些特点,再归纳一些诗歌的知识和术语,“以背代讲”是说学生需背诵一些诗歌,才能逐渐更好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量,诗歌理解就潜移默化了,也有了章法。然后再举一反三,会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