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上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上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三、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调控气氛;创新意识;探索学习;创新灵感;合作学习;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普遍重视,创新意识的激励,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教师还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情境”教学的氛围是为实施创新教育服务的,而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各种有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伴奏下,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跟着提出问题:“把4个苹果和2瓶水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可以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分数的认识。这样把学生带入一个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景中,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探索知识的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二、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要改变“只学不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大多数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主动性和大胆探索的精神;有的同学还错误地认为向老师提问是一种丢面子的事,因此,课堂学习实际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一个个都成了“听话”的学生。这样被动地学习,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肤浅,不能灵活应用,更谈不上创新与发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只学不问”的教学模式,还学生“自”,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想、敢问、会问,从而达到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利用教材玩具货架图,小朋友买玩具所得的信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景中抽象出减法算式36-8,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基础后,汇报了计算方法:一个学生说: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去减8得8,最后把8和20加起来得28。我接着问:这道题谁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起小手,高喊:“我还有,我还有……”

接着学生2说:还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学生3说:从36里先减了6得30,再用30减去2就是36-8的差。

学生4说:6减8不够减,先用8减6得2,再用30减去2得28。

这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到探索成功的乐趣,使每个人在教学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学完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后,课末我设计以下习题:按要求填减数(0―9):65-()(1)使它成为一道不退位减法算式。(2)使它成为一道退位减法算式,给学生自学自想的空间,给学生思考、研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创新灵感,进一步掌握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发挥合作学习对创造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我注意打好两个“基础”。一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学生个人的自学质量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才会高,没有学生个人认真地自学、思考,上来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就容易流于形式。二是在小组充分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组织学生一起思考:“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经过合作学习,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又经过全班交流,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实验、讨论、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