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分析(附39例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分析(附39例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及与疗效有关的影响因素,探讨介入治疗的最佳模式,为疗效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39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情况,对肝癌介入治疗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明显影响肝癌介入疗效的因素包括:肝癌介入术后的肿块缩小率以及术后甲胎蛋白测定数值的改变等。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中晚期肝癌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对不同类型的原发肝癌病人采用不同类型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研究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9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70-01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的发病率亦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因为其病情进展较快,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患者存活期较短,故又被称作“癌中之王”。因其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到中晚期[1]。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绝大部分肝癌病人的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自2010年11月-2012年2月间我们介入科一共收治了已经失去手术指征的39例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插管对他们进行了综合性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产生了明显的疗效,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1月-2012年2月间我们介入科对所收治的肝癌患者39例进行了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以及其他综合治疗方法。本组患者39例,31例为男性病例,8例女性。症状大多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肝区疼痛,同时伴有上腹部进食后饱胀不适,乏力,进行性消瘦,厌油腻,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一般病史为1-3个月左右。5例患者经CT或B超引导下瘤体穿刺病理活检确诊,其他病例则依据患者症状、病史、影像学检查及血清甲胎蛋白检测等综合检查确诊,其中29例血清甲胎蛋白检测为阳性,10例为阴性。39例病人中同时并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23例,合并有肝硬化者30例,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患者7例,肝门周围发现淋巴结肿大28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导管经股动脉置入肝动脉,然后通过造影,找到发病的部位,掌握病灶的形状、数目、大小以及肿瘤供血的血管等。灌注具有针对性的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等,然后再用含有化疗药物的超液化碘油混悬液对癌组织供血的血管进行封堵,肿瘤区有明显碘油沉积。术后一个月左右进行复查,通过对肿瘤大小、碘油积聚情况和病人整体状态的检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重复治疗和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果需要重复治疗,两次经肝动脉栓塞化疗间隔的时间应根据肿瘤体积的变化、碘油积聚的情况、肿瘤血管的变化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1.3 术后处理 进行介入治疗后大部分病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针对不同的症状及体征我们及时采取具体的相应措施。术后进行适当的止痛、止吐和退热治疗。使用适当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注意观察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术后一般常规观察5-7天,情况如果稳定即可出院。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39例病例经TACE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24例,处于稳定状态13例,但其中有2例病人出现病情加重改变,总有效率61.5%(24/39)。术后出现不良反应35例,出现低热反应的23例(67%),出现疼痛的16例(46%),发生呕吐的有8例(23%),经过相应处理后均在3-4天内得到缓解。

2.2 介入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变化 AFP是当前国际公认的原发肝癌诊断最特异的标志物。AFP测定在判断肝癌病情改变及治疗效果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组39例患者术前术后AFP检测,差异非常显著。其中术后血清甲胎蛋白减少幅度达术前一半以上的有33例,其中15例病人降到正常水平。术后血清甲胎蛋白显著下降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AFP下降不显著的病例相对其生存率提高亦不显著。可见AFP浓度改变是原发肝癌治疗效果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3 介入治疗后肝癌肿块大小的改变情况 TACE治疗后评估治疗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肿瘤组织体积大小的改变。本组病例,TACE术后1个月均进行了CT或超声检查,肿瘤体积所有病例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缩小,40%患者肿瘤体积缩小一半以上的,肿块直径平均减小2-4cm,一些小的癌结节甚至达到彻底消失,可见介入治疗对肿瘤组织的体积大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原发肝癌病人的介入治疗效果与肝脏肿块体积的大小及血供情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血供丰富、体积较小,肿块单一的病例治疗效果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也会显著提高。而肿块分布弥散、结节较多且出现转移的病例,大多治疗效果欠佳,其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提高也不明显。

2.4 生存率评估 观察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最可信指标是生存率评估。肝癌病人的生存率是由多种相关因素共同决定的,如病人以往的健康状况、患病后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治疗措施的选择以及机体免疫力状况等。本组病例经随访半年生存率达92.3%(36/39),一年生存率和二年生存率分别为66.7%(26/39)和28.2%(11/39)。

3 讨 论

正常肝脏由门静脉和肝动脉二者共同供血,其中肝动脉供血仅占正常肝脏血供的25%-30%。肝癌组织的血供异常丰富,而且由肝动脉提供70%-80%,如果能把肝癌组织血液供应的肝动脉栓塞或结扎,不但不会造成肝功能的衰竭,而且还能切断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促使癌肿组织的萎缩和死亡。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理论依据即源于此。

将导管插入肝动脉,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可使癌细胞局部药物浓度显著增高,而体循环中的血药浓度相对较低,可以明显降低化疗药物对身体其他脏器的毒、副作用[2]。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的术后疗效,常以肿块的大小改变、癌肿组织内的部碘油聚集情况、肿块血供的变化情况、术后血清甲胎蛋白减少幅度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限等情况为综合评判指标。通常使用超声或/和CT检查即可测定癌组织大小的变化。行肝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前后对比可以观察肿块血供情况变化。肝癌组织在凋亡、坏死的过程中,有时侯癌变组织不一定表现为体积缩小,而是体积增大,这时就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判断肿瘤的变化如对AFP等肿瘤标志物浓度的检测[3]。

对原发性肝癌有很多种治疗方法,而每种方法都具备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单一使用一种方法疗效通常并不理想,综合治疗是近年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基本原则[4]。肝癌的TACE术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轻微而且操作较简便,并发症较少,可以重复治疗,痛苦较轻,并且近期疗效显著,开支较少,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吴沛宏,黄金华,罗鹏飞,等.肿瘤介入诊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25-677.

[2] 蔡永娥,乔建锦,孙晓茹.我国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141-143.

[3] 吴学民,费代良,梁金荣.肝癌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08,28(7):6-7.

[4] 简志祥.原发性肝癌治疗的进展及展望[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6):77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