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近期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热点与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近期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热点与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未来的一段时期,既是大陆“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台湾发展“黄金十年”的重要阶段。大陆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其核心内容涉及贸易、双向投资、产业合作、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黄金十年”的产业重点有很大的重迭性和互补性,其中新兴产业都是两岸将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所不同的是,大陆着重制造业,台湾偏向服务业,这是两岸处于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客观反映,为两岸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2009年3-5月,台湾连续推出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

一、近几年台湾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1)生物技术产业重视管道建设

生技产业是台湾首先提出的新兴产业,根据台湾生物技术开发中心2012年估计,台湾生技药品产业包含基金工程蛋白质药品、血液制剂、人用疫苗和抗蛇毒血清,2011年总产值约新台币6.6亿元,较2010年衰退44.8%,其中基因工程蛋白质药品虽然属于生技医药产业所定义的生技药品,但由于目前厂商都没有产品上市,主要营收来自于技术授权,而2011年无新的授权案件及未有重大的阶段性收入,以致产值下滑。就研发进展来说,目前台湾厂商所开发的生技药品多处于临床前试验或地区内外临床试验阶段,无成功上市案例。不过台湾的生技产业正逐步成熟,除了投入新药研发外,也开始进行管道建设,比如,Optimer先开始在美国打通管道,然后再复制经验给台湾浩鼎。此外,台湾生技产业的血压计、血糖机、气垫床、密闭式抽痰管和导管等产品也陆续打进国际市场,而新药开发也开始进入美国FDA临床。据统计台湾生技产业的每位员工平均产值达91万元,优于电子产业,龙头台积电员工的平均产值为82万元人民币。另外,台湾有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且位居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等3大生医市场的关键位置,如果未来能和大陆加强交流,拓展大陆市场,产业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2)观光旅游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着力点

在观光旅游产业方面,进入21世纪,台湾实施“21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在2012年9月11日所的“经济动能提升方案”中,就有“推动产业多元创新”、“促进输出拓展市场”、“精进各级政府效能”三项方针列明与观光旅游业直接相关的政策,各项政策工作时间自2012年起至2013-2018年不等,希望藉由结合不同的产业能量,带动整体观光产业,并维持观光的质量,在2016年达成年度区域外旅客数为1000万名的目标。

目前大陆已为台湾境外旅客主要来源国,且自2012年4月28日起,台湾开放大陆居民个人游(自由行)的第二批试点城市,其中包括天津、重庆、南京、广州、杭州、成都等6个城市,同时每日500人的配额也调高为1000人。根据台湾内政部入出国及移民署的统计,2012年7月大陆申请来台自由行人数已成长至19081人次,较2012年4月增加7844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6.76%,反映前往台湾旅游人次受惠于航班增加带动台湾出国人数增加,以及自由行方式逐渐为大陆旅客所熟悉而持续增加。

(3)绿能产业成为台湾最具技术潜力的新兴产业

根据台湾《绿能产业旭升方案》,台湾希望2015年绿能产值达1兆1580亿元,并期望同年成为全球前三大太阳电池生产地区、全球最大LED光源及模块供应地区、全球风力发电系统主要供货商之一、成为国际微藻生质燃料试量产验证中心与关键技术提供者、全球燃料电池产品生产基地、全球智能电表与通讯组件主要供货商、世界高阶轻型电动车(含电动机车)品牌厂的核心组件供货商,并提供11万人就业机会。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12世界竞争力年报》,就各国运用绿色科技创造竞争优势的潜力进行评比,台湾排名全球第6。2011年厂家数约为1051家,其中LED照明和太阳能光电厂家数增长较快。2011年产值约4000亿元,投资额900亿元,就业人数达58000人。

(4)精致农业重在生活质量与农业科技的整合

台湾精致农业分为“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三大内容。其中“健康农业”,是指通过营造洁净清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创造生产与生态和谐共生的良性关系,为城乡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无污染的农产品。“卓越农业”的实质是高科技农业,即发挥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的优势,结合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整合产官学研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科技研发创新,突破农业生物极限,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高科技农业。“乐活农业”的内涵即通过兼顾发展农村产业文化、景观美学、电子商务、精品营销等地方特色的深度农业旅游,推动农地合理流通,活化农地利用,结合农村小区营造,健全农民组织,增进农民福利,推动农村再生,把农村建设成为面向城乡居民的精致、舒适、安全的居住、游憩、休闲、娱乐的场所。

尽管台湾精致农业体量较小,难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但它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2年台湾精致农业产值约950亿新台币。精致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其中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已有147家生物科技厂商申请进驻,73家厂商获准,25家厂商实质营运生产;台南“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已有29家业者进驻,20家业者已营运生产。此外,彰化县“‘国家’花卉园区”、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以及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的精致农业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5)医疗照护产业是台湾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产业

健康照护产业方面,根据全球产业分类标准(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GICS)将健康照护产业区分为“健康照护器材与服务(Health Care Equipment & Services)”、“药物、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Pharmaceuti-cals,Biotechnology & Life Sciences)”两大领域。具体而言,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提供身体及心理的健康与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照护以及相关的药品研发、仪器制造等皆属此产业的领域范畴。就其市场发展整体规模而言,若以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来衡量健康照护产业的产值(主要营业收入来源),近10余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医疗保健支出共9102亿元,较上年增加2.64%。个人健康照护服务是医疗保健支出的最大宗,其中87.37%的国民医疗保健支出用于个人医疗。近些年来,台湾社会非常重视个人的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因此以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以旅游休闲为发展方向的医疗照护产业将成为台湾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产业。

(6)数字技术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台湾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凡从事文艺创作及出版业、影片及声音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广告及专门设计服务业等四大行业。由于文化创意产品属于非民生必需品,通常需求来自具经济能力的消费者,因此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联度高,2012年台湾岛内经济情势不佳,广告及专门设计服务业、文艺创作及出版业2012年销售值比重分别降至52.04%、16.12%,但影片及影音出版业因国内外电影持续大量推出,且均有不错的票房表现,其比重增加至21.05%,而广播及电视业则因新产品服务规模的扩大与数字电视相关服务的发展,其比重亦增加至10.79%。受惠于科技进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销售方式与服务内容更为多元,加上新兴国家经济起飞,创造本产业的新需求市场,因此预测2013年除了唱片音乐业以外,各子产业市场规模均将呈现成长态势,其中广告业及电影业的成长表现将相对较佳。目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将持续往数字化发展,包括数字出版、在线音乐、行动阅读及有限电视数字化等,带动各企业积极投入,因此预测2013至2015年台湾文化创意数字化产值年增率将呈现7-10%的固定成长态势,并预测2015年数字化比例将达到38.49%。

此外,台湾正在强调科技创新带动的智慧生活建设。台湾电电公会正着力通过科技创新等技术手段提升公众生活质量,以促进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的整合推广。很多新兴智能小区正在计划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生活的便利化、网络化,并为“银发族” 提供更多的关怀。

可以说,台湾推出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风暴,通过官方投资和引导民间投资来提振经济,更重要的是希望发展新产业,调整和优化台湾产业结构,改变过去过分依赖资通讯(ICT)产业的局面,以及公司代工的命运,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强与大陆的合作。绿色能源产业方案,希望藉两岸搭桥计划完善产业价值链,扩大市场,以利全球布局,实际上台湾的LED市场本身就高度集中于中国大陆;观光旅游产业方案,计划吸引大陆游客,2008年来台大陆游客为32192万人,2012年发展到150万人,占台湾新增游客的70.75%;医疗照护产业方案提出“积极开拓海外侨胞与大陆地区市场”;精致农业方案里提及的新市场为包含“大陆高所得地区市场”;文化创意产业方案提出电视剧产业要“抢占大陆电视黄金时段”,希望2014年海外市场销售自918亿元上升到30162亿元,其中大陆市场版权销售自3144亿元提升到25105亿元,大陆电影市场占有率自21.3%上升到61.9%,音乐产业大陆市场占有率自11.47%发展到71.35%。

二、台湾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

(1)相关配套措施仍显不足

以台湾小型风力发电机产业政策为例,根据台湾2009年公告实施的《再生能源发展条例》,再生能源电能趸购费率收购期间为20年,每年将视发电技术进步、成本变动、目标达成及相关因素,检讨或修正费率。此外,根据《再生能源发展条例》及《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认定办法》,设置容量500kW以下的发电设备可全数趸售,而设置容量500kW以上的发电设备仅可余电趸售。虽然2011年起小型风力机电能趸购费率调升为新台币7.3562元/度,较2010年提升1.17%,2012年与2013年费率维持不变,但从2010年趸购费率推行至今申设小型风力机电能趸售案件却仅止于个案,显见这一政策对于市场的诱因或相关配套政策仍明显不足。另外,除了再生能源电能趸购费率外,台湾工商局还规划于观音与全新工业区设置小型风力机推动计划,然而这一计划至2010年提出后至今尚未执行。综合来看,整体政策从消费面来看仍显不足,建立消费者信心或鼓励市场使用的政策支持,仍有待强化。

(2)相关人才缺乏

台湾六大新兴产业有2/3的属性是服务业,并与台湾目前的重点服务业有共通之处,即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未来产业想要继续维持领先差距,就必须调高高阶人才的比重。但根据经建会总体人力供需推估结果显示,台湾从2009年到2116年,预估基层人力平均缺口会出现37.5万个职缺,高级专业及管理人力平均会出现7.3万个职缺,而中级人力则供过于求。尽管台湾已经累积了数十年制造研发人才培育的丰富经验,但是服务业的发展,却呈现长期研发投入不足的窘境,特别在产业缺乏经济规模,生产力偏低,以及技术进步缓慢的现况里,问题已然浮现。因此,要改善现况,需要政府与企业同步重视研发人才养成训练,以及加速填补研发人才供需缺口,才能改善台湾产业竞争力。

(3)产业标准与协议尚有待整合

以智能电网业为例,由于系统架构非常复杂,不同设备与设备之间皆会相互影响,如果单一设备厂商要进行某项设备的技术试验,在整个系统运作下,则必须同时设置系统中其他设备以进行测试。站在电力公司的角度,为确保产品互操作性、降低风险与提高议价能力,避免设备被单一厂商所垄断,也希望交互使用不同厂商产品,并确保所采用设备技术可以互通。台湾政府可藉由策略联盟扩大产品应用、降低开发风险,透过同业或异业间共同开发新产品应用,不仅可扩大产品组合、延伸市场触角,也可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三、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新趋势

(1)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重点在中间环节的有效搭接

深化新兴产业合作的关键是提升两岸新兴产业在两岸价值链分工的位置,逐步从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升级,从产业内垂直分工向产业内水平分工升级,在两岸之间构筑垂直与水平并重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在垂直分工层面,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在低端价值链生产环节有效提升价值分享与谈判水平; 在水平分工层面,要推动内地中间产品制造商提升研发设计水平,逐步从原辅材料、一般零部件配套供货商角色向关键零部件、原辅材料等中心供货商转变。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台资企业需要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制造中心,促成台资企业研发、采购、营销的本地化进程,增强台资企业根植性与当地企业关联性。

(2)加强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对接合作

两岸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不同,两岸经贸制度、法规和经营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性。两岸新兴产业合作要突破这些障碍迈向纵深,需要加快推进大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立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和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建立与两岸新兴产业深化合作相符合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应从政策、制度和法律层面解决合作障碍,解决台商投资大陆行政与司法接轨难的矛盾。在涉台法律法规、金融制度、外汇管理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在遵循两岸合作框架协议的前提下,对两岸法律法规存在较大冲突的地方进行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台资企业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化的企业服务系统,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鼓励台资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3)吸引台资企业研发中心进入大陆

如何创新两岸生产合作模式,吸引台资企业到大陆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总部和区域性总部,构筑“总部-基地”生产合作模式是目前台资企业到大陆投资的重要考虑方面。

与引进一般生产制造业环节比较,引进功能性总部和区域性总部需要的投资运营环境要求更高,它们更注重投资软环境,包括台资企业集聚程度、人力资源、人居环境等高级要素。为此,需要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推动。通过数据库动态跟踪台湾大型公司总部在大陆的投资趋势及其区域总部和功能总部迁移动向。针对台湾高端产业以及产业高端环节转移机遇,大陆要完善台资企业总部的认定标准、补助奖励兑现和提供便利政策的协调落实工作,以制度的力量推动台资企业总部经济的建设进程,理顺对企业总部的管理体制。

(4)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需要更灵活的机制应对

两岸新兴产业要深化合作需要各方利益主体建立一个灵活的互动机制,畅通交流管道,开放交流领域,提升交流层次,拓展交流平台。通过放松台商投资的限制,加快审批和核准节奏,主动对接台湾信息制造业、精密器械和文创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拓展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主动承接台湾金融、保险、医疗、技术服务等产业新一轮转移浪潮。同时,台北市物流协会负责人表示:两岸物流合作不仅是“冷链物流”的技术层面,还应更加重视政策层面互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流程,通关便利化和自动化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可以考虑采用创新试点的方法。

(5)两岸新兴产业合作需要探索两岸间“产-学-研”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创新已成为台湾技术创新的趋势,点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同大学在此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两岸产学界参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战略层面的结合,实现“抱团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产学研结合创新形式上要实现由单个项目合作为主向系统合作为主转变,由短期合作为主向长期合作为主转变,由内部合作为主向内外部合作并进转变,在结合对象上要从“产学研”拓展到“政产学研用”,在制度环境上要改革完善促进两岸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制度体系。

四、深化两岸新兴产业合作的思考

(1)抓住ECFA持续发酵机遇,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品牌建设

在ECFA的持续推动以及陆资赴台的政策框架下,两岸产业合作在稳步地向前推进。2012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639个,实际利用台资金额21.8亿美元。2012年台湾共核准对大陆投资575件,较2010年增加11%;核准投资金额共计131亿美元,较2011年增加7.12%,双向投资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对此,应在ECFA框架下推动两岸联合品牌战略。如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观光产业方面,双方可建立市场联盟,合资、合作开发两岸业务。再如台湾LED产业,整体产业链完整,人才及技术发展也具竞争力,而大陆企业贴近内地市场,有的规模够大,拥有品牌知名度及通路,两岸在产品架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除目前已有的两岸LED产业联盟外,在品牌和管道方面应着重考虑。

(2)依托资本市场合作拉动新兴产业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

两岸企业在新兴产业的资本合作已经开始,不过多数都是在大陆这边。如台湾联电持股三成的宝霖科技,已在山东省济宁高新区签订LED固态照明项目合作合约,已在2009年9月试产,但是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相对限制较多。所幸的是,这种情况正在不断得到改善。比如2008年6月26日院会通过《调整两岸证券投资方案-短期计划》,放宽两岸证券投资;2010年2月26日,放宽大陆投资产业项目;2010年6月29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制度化发展;2012年8月31日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在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建立后,人民币在台湾得以比照美元、欧元等外汇管理方式,两岸贸易及投资等汇款可直接以人民币结算等。两岸可以某些新兴产业领域的政策作为突破点,在资本市场上找准试点,加强合作,如推动其技术研发或者整合商业模式。

(3)进一步凸显陆资入岛的政策效应

目前,尽管台湾对陆资入岛还存在着投资领域、持股比例等限制,但基于两岸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趋势和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两岸相关部门可适度发挥引导、激励和协调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尤其要高起点、有选择地推进金融保险、高新技术和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入岛”投资,积极参与台湾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建筑和发明专利产业化四项智能型产业建设;力求从两岸“产业搭桥计划”中寻找合作的突破点,有效整合两地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合作层次,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

(4)完善新兴产业合作机制与平台

江丙坤先生曾在“2011海峡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两岸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应注重提升关键技术、延长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拓展共同市场。”两岸一是要继续实质性地推动新兴产业联盟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形成一个提升两岸新兴产业竞争力的优质平台。目前,两岸已在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下设立了包括LED照明、无线城市、TFT-LCD、冷链物流、电动汽车等5个领域的先期试点产业合作工作小组来帮助两岸建立机制化的产业合作。两岸民间的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截至2012年已经召开了九届,了LED照明、平板显示与太阳能光伏三项共同标准。

(5)考虑可推动两岸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合作体系建设

根据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的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进行调查资料,2012年台商经常发生的纠纷,依次为劳动纠纷、合同纠纷、买卖纠纷、土地纠纷及债务纠纷;在纠纷标准化后呈现增加的有商标纠纷、合营纠纷及劳动纠纷。去年以来两岸交流热络,但台湾金门高粱酒、阿里山茶遭抢注册与仿冒问题逐渐浮上台面。这些问题映射出两岸产业合作必须要在法律法规方面突破既有限制,建立两岸法律快速处置机制,应对新兴产业未来合作可能遇到的问题。因此,两岸应积极建立两岸特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合作体系。台湾的代工问题、大陆发展中所面临的国际贸易壁垒都成为推动两岸自主知识产权合作的动因。同时,两岸相关企业也有合作研发的要求,如江西赛维(LDK)正评估来台设立研发中心。两岸可以协商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质量检测机制、制定两岸共同承认的专利策略、共建专利预警机制,探索专利交互授权与优先共享机制;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分工开发高效率技术和产品,两岸技术合作有很大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