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全用膜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全用膜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子材料聚氯乙烯可被用来生产输液袋,可是用来做保鲜膜,却被人说有毒。刚刚实施的保鲜膜新国家标准,对它的生产和使用过程做了严格限制。

汽车不能人人买,保健品也可以不吃,但是米、油、菜、肉却一日不可少。“民以食为天”,今天吃不完的,可以用保鲜膜包着等明天吃。

人们一般把保鲜膜看作是给食物保鲜的“保护”膜,然而,使用保鲜膜也是有条件的,比如,还没有凉下来的饭菜或很油腻的食物就不应该接触保鲜膜。还有人甚至养成习惯把包着保鲜膜的剩菜放到微波炉去加热,那就更危险了。那样,即使本来符合食品安全的保鲜膜,也有可能会让你“中毒”。

使用不当最有毒

从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GB10457―2008《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国家标准,则在如何提示消费者正确使用保鲜膜,从而规避中毒风险层面做出了努力。新国标将食品用保鲜膜分为聚乙烯(PE)膜、聚氯乙烯(PVC)膜和聚偏二氯乙烯(PVDC)膜等几类。而在此之前整整20年,我国仅有一份《聚乙烯自粘保鲜膜》的国家标准,缺少对PVC等材料保鲜膜的标准。

首次出现在标准中的PVC保鲜膜是尤其需要国家标准对其作出严格限制的。PVC曾是2005年被议论得沸沸扬扬的“保鲜膜致癌事件”的主角,在那时就遭到了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的四条封杀令。而在这次新的保鲜膜国家标准中规定,PVC保鲜膜使用的原料必须是“食品级”的树脂,而且必须标明“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和“不得高温使用”。

因为,PVC在遇到油脂或者在被加热的过程中,其中的氯乙烯单体会析出,这是一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质。氯乙烯单体在聚合成聚氯乙烯之后,成为了PVC保鲜膜的主要材料。但是,这一聚合过程对技术有很高要求,因此在成品中总是会有一定含量的氯乙烯单体游离存在。这种游离于聚合体树脂的氯乙烯单体在温度升高的时候就容易被释放出来,而且当它跟油脂的食物接触以后,还会向食品中迁移。当氯乙烯单体经胃肠道吸收后,虽然会有一部分经呼吸道排出,但残留在人体内的会分解成氯乙醇和氯乙酸,甚至还会与脱氧核醣核酸(DNA)结合。

这其中,氯乙醇是制杀虫剂的原料,有累积性,可致死。通常情况下,吸入含氯乙醇量为 18ppm(18/1000000)的空气即会引起中毒,发生恶心、呕吐、头痛、胸痛、昏迷,并引起肾和肝脏损伤。而氯乙酸能被用来制造除草剂,大量吸收之后,会造成急性中毒,使心、肺、肝、肾及中枢神经受到损害,导致抽搐、昏迷、休克、血尿和肾功能衰竭。而慢性低浓度的摄入,则会出现头痛和头晕等现象。

至今,我们仍然能在很多超市里发现,有用PVC材料包装的生鲜肉类。其实,在肉眼看不到的层面,保鲜膜上的剧毒单体已经渗透进了油脂。相对来说,PVC还是更适合用来包裹蔬菜和水果。

聚合过程是关键

尽管氯乙烯单体残留对人体有害,但是聚氯乙烯却在各种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事实上,聚氯乙烯凭借着物理机械性能优良、价格低、生产工艺简单等优点,还被用于制造一次性输液袋。因为PVC本身是一种以聚氯乙烯树脂作为主要原料的高分子化合物,而聚氯乙烯树脂则是一种性能优良没有毒性的树脂。把它加工成膜之后,透明度比较高,附在食品上仍可以清楚地看见食物的颜色,延展也性好,拉出来的时候不容易破,封口时的粘贴性也强。因此,超市会选择用PVC保鲜膜来包裹展示着的食物,使其看着更显新鲜。

因此,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PVC到底有没有毒,全看聚合技术的水平高低―聚合技术高,单体残留就少,对人体危害的风险也小。对此,另有一份GB9681―1988《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稀成型制品卫生标准》规定,每千克PVC成品中的氯乙烯单体含量不得高于1mg,与日本、美国和欧盟的限量指标相同。

除了对氯乙烯单体含量做出严格限量,在PVC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也必须符合规定。在1995年爆发的“PVC有毒”事件中,人们发现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DEHA增塑剂来增加保鲜膜的韧性和塑性。DEHA是最便宜的一种增塑剂,但当它遭遇奶酪、熟食、肉制品等含油脂食品或遇到超过100℃高温时,就会释放出来,随食物进入人体,造成内分泌和荷尔蒙紊乱,或引起妇女乳腺癌、新生儿先天缺陷、男性生殖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等。因此,DEHA在当年即已被禁用。

为了能给消费者提供的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这次实施的《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新国标还规定,对质量含量在1%以上的各类添加剂,应在包装上标识出其具体的名称或化学结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