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邮界“活地图”投递信报创奇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邮界“活地图”投递信报创奇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入职15年来,累计投递各类信报320万件,无一差错,妥投率保持100%;15年来“扑灭”死信2700多件,包裹1000多只。上海市曹杨新村邮政支局邮递员叶其懂保持着“邮界”奇迹,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用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就是一门大学问”的道理。

活地图”靠走出来

“小叶,长风三村有94号吗?”

“没有的。”

“小叶,这封信是我们支局地界的吗?”

“不是的,虽然只差几个门牌号,但那是别的支局的地界了。”

……这样的问答经常出现在小叶与同事的对话中。

在同事眼里,叶其懂就是个“活地图”。为了成为“活地图”,叶其懂走遍了曹杨支局的36条邮路。刚当上邮递员时,他连休息天都不闲着,总是骑上自行车在支局地界上转悠。叶其懂随身带着小本子,每个小区有几个出入口、门牌号的排列规律等等,甚至每幢楼房、每个学校、每家商店的情况,全都记录下来。一旦有变化,立即做上记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本子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哪位老人有特殊需要;哪位用户经常出差,信报需要留存的……统统记在小本子上。小本子内容越来越全面,叶其懂的业务能力也越来越强。如今叶其懂除了小本子,还添了新“武器”——手机和电脑。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交给用户,方便用户跟他约时间、提要求。

救活“死信”有窍门

家住光复西路1995号的陈先生给曹杨支局写来表扬信。原来他的北京老同学写信漏写了楼栋号。邮递员就给小区每幢楼的同一室发了通知,到当天晚上6时多,邮递员终于和陈先生联系上,马上把信件送上门。这个邮递员就是叶其懂。

叶其懂不愧是个“救生员”,一封封“死信”在他手里起死回生。

曾经有一封信,收件人地址只用外文写着“光复西路”和“16室”,没有多少弄和多少号,这样的错址信件按理说应该退回寄件人。但小叶想再努力一下。

他根据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和“16室”这个线索,在投送完信件后一家一家去问。光复西路上有6幢十八层高的公寓楼,因为靠近华东师范大学,小叶凭着经验,推测信件可能是借住在公寓内的外籍老师的。

小叶从第一幢楼的16楼找起,连找了3幢楼都找不到收件人。可是倔强的小叶没有放弃,在找到第4幢楼时,总算有一位住户略知情况,说好像有对外国夫妇借住在该楼内的1603室。他轻按门铃、耐心等待……果然,信是这对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的德籍夫妇的。当他们自己看到信上的邮寄地址时,感动不已。

带领团队在行动

2007年,曹杨支局成立了叶其懂“真心、热心、细心”“三心”服务队。原来只有小叶才有的小本子,现在成了服务队成员人手一本的“特殊用户档案”。原来只有小叶一个人投送的“死信”,现在是整个团队在做“复活”工作。在叶其懂的带动下,投递组的丁李锋成为“青年突击队员”,吴立国成为预备党员,班洪虎晚上值班任劳任怨,被同事戏称为“夜局长”。

乐此不疲道原委

邮递员,一个普通的岗位,在有些人眼里活多钱少,有人做不了多久就辞职了。为什么叶其懂乐此不疲?

叶其懂的一番话说出了原委,当一名绿衣使者是他从小的梦想。“我的母亲是上海知青,父亲是浙江温州人,他们的恋爱是通过书信传情,最终走到了一起。小时候,我看见穿着绿色制服的邮递员来到村里,村民们收到远方寄来的信件、包裹时,都特别的开心,我常想,邮递员叔叔可真是个传播快乐的使者啊。1993年,我回到上海,先后做过五六份临时工。1998年,听说邮政局招收邮递员,我立即辞掉了工作去报名。记得第一次出发去投递邮件时,我高兴极了,因为我终于可以拨动邮车清脆的铃声,把快乐传递到四面八方。”